“甲蟲”M改進型雷達,是蘇聯解體後俄羅斯軍工研製的一種先進戰鬥機雷達。

而且,它的特殊改型參與了中國殲-10與JF-17“梟龍”戰鬥機的選型競爭,但卻被中方直接拒絕。

這到底是爲什麼呢?

俄戰鬥機雷達真的先進麼?結果一個原因在中國慘敗

這一改進型雷達,是俄羅斯爲米格-29戰鬥機中期改進中規劃使用的先進雷達。它實際包含了兩個主要型號:“甲蟲”ME機械掃描雷達,以及“甲蟲”MFE相控陣雷達。後者又稱作RP-35,裝備FAR-700相控陣天線。這一系列雷達裝備了Baget〝邊條〞系列雷達信號運算處理計算機。

“甲蟲”M還有一種稱爲Zhemchoug的奇特改型,這是爲中國殲-10與FC-1/JF-17梟龍戰鬥機研製的,以爭取外銷合同,換取當時俄羅斯極其匱乏的外匯。這一改型雷達,配備中國模式的敵我識別(IFF)天線,天線口徑根據殲-10等戰鬥機具體情況進行了縮小。該雷達最大探測距離縮短爲80公里,最大鎖定距離60公里,可以跟蹤20個目標,同時攻擊4個目標。重180公斤。

俄戰鬥機雷達真的先進麼?結果一個原因在中國慘敗

但是,同一時期中國戰鬥機火控雷達獲得了巨大的突破,包括了隨FC-1出口的KLJ-7火控雷達等等,都有着接近世界頂尖水平的技術參數。這令俄羅斯將己方雷達出口到中國或者巴基斯坦的工作變得非常困難。最終這一計劃不了了之。

平心而論,與米格-29原本配備的N-019雷達相比,“甲蟲”M不論天線工作體制、作戰模式還是探測距離,都有大幅度的提高。

印度米格-29的老式雷達,使用倒置卡塞格倫天線

俄戰鬥機雷達真的先進麼?結果一個原因在中國慘敗

因此,對於俄羅斯自身來說,這些改型雷達仍有相當的實際價值。最初的Zhuk雷達,僅僅增加了模式,卻幾乎沒增加探測距離。裝備“甲蟲”M的米格-29SMT等中期改型戰鬥機,終於獲得了使用R-27ER/ET等真正的中遠程空空導彈的能力。也就是說,相關雷達首次賦予了米格-29視距外交戰的能力。

上述雷達的典型參數爲:重220公斤,體積400立方厘米,天線口徑624毫米。天線增益34.5dB,尖峯功率6kW,平均功率1.5kW,故障間隔200小時。如果不做特殊修改,這一雷達並不能裝入殲-10機頭將,更不要說梟龍偏小的雷達艙內。

這一系列雷達有多種對空作戰模式:搜索與測速測距、下視下射、邊追蹤邊掃描模式(TWS)等等。可以同時追蹤10~20個目標,並同時控制多枚導彈打擊2~4個目標。還有格鬥模式、對付貼地飛行直升機的模式、辨識目標大小(小、中、大)模式、辨識目標種類(噴氣機、螺旋槳飛機、直升機、導彈)模式和判定敵機羣內飛機數量的模式。

對3平方米雷達反射截面積(RCS)的目標言,上視迎擊與追擊搜索距離分別爲130公里與50公里,下視距離分別爲120公里與40公里。這類目標通常爲典型的第三代戰鬥機、攻擊機或者小中型轟炸機。但是與中國爲殲-10、梟龍研製的新型雷達相比,Zhuo-M雷達性能並不出色,而且俄羅斯方面在宣傳上一貫性的誇大自身武器系統參數,真實性令人懷疑。

因爲Zhuo-M的性能有明顯突破,給米格-29帶來了真正的對地打擊能力,在此之前米格-29和蘇-27很難有效捕捉和鎖定地面雜波中的目標:它有不同分辨率的地形繪製能力,可同時跟蹤4個目標,能對海面目標實施探測。可以區分和跟蹤移動的地面與海面目標,能夠提供超低空地形迴避飛行控制能力,能進行600公里距離的氣象探測。應當說,中國在這一方面也付出了巨大的努力,走了不少彎路。飛豹攻擊機在服役後十幾年里根本不具備捕捉地面小目標的雷達探測能力,因此空軍一直沒有像海軍那樣裝備飛豹。直到配備真正出色的脈衝多普勒雷達的飛豹A出現,空軍才首次裝備了飛豹攻擊機。

“甲蟲”MFE是配備FAR-700相控陣天線的“甲蟲”M改型雷達,又稱作RP-35,基本數據與“甲蟲”ME相同。它採用了實現電子掃描的相控陣天線,可以同時使用多種模式、掃描頻率更快、追蹤目標更多、同時打擊目標數量也更多。

按照俄羅斯最初的計劃,“甲蟲”ME雷達可以用於米格-29SMT等戰鬥機,“甲蟲”MFE用於米格-29SMT-2、米格-29K等戰鬥機。

與俄羅斯相比,巴基斯坦也在裝備中國KLJ-7雷達之後,於2017年初決定將KLJ-7A相控陣雷達和意大利雷達,列爲梟龍Block3改進型戰鬥機的雷達選項,進度未必慢於俄羅斯。當然巴基斯坦在選定梟龍配備的中國雷達後,也沒有考慮使用俄羅斯戰鬥機雷達。KLJ-7A雷達很可能是一種有源相控陣雷達,這又甩開了領先俄羅斯無源相控陣雷達的距離。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