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江蘇亞星錨鏈股份有限公司設備部部長袁步華又接連捧回兩項殊榮——2018年“泰州工匠”、2018年“最美泰州人”。

在亞星錨鏈工作的16年間,袁步華創造了不少第一,也收穫了很多榮譽,靠的就是紮實的技術功底、敢於創新的精神和一股子不服輸的鑽勁。

微靖江:這個一口氣省下千萬元的靖江人,到底是什麼來頭?

1

提出新的導輪,節約成本500萬元

2002年,袁步華作爲一名熱處理工程師,進入了亞星錨鏈公司。一開始,他就在耐熱鋼導輪改造項目上展現了自身的價值。原先,公司熱處理爐導輪採用耐熱鋼,運行成本高,性能很不穩定,使用壽命也不到一年,這是國內很多大型單位都解決不了的問題。袁步華一直關注着這個問題,不斷跟蹤與思考解決方案。一次,熱處理爐導輪再次開裂,但客戶急着要錨鏈產品。

袁步華大膽提出並主持用A3鋼鑄造導輪。僅僅5天時間,他就製造出了新的導輪,而新導輪在此後的一年半時間內都沒有出現問題。此次技術改造,公司的耐熱鋼導輪一年可節約成本500萬元左右。

2

改造調質爐,攻克技術難題

“技術就像一張紙,需要有人捅破它。”這是袁步華的口頭禪。在繫泊鏈的熱處理過程中,最大的難題是單環處理,這也是中國錨鏈要進入國際海洋石油平臺的最大難題。袁步華尋找攻關對策,翻閱大量資料,經過一年多的技術攻關,終於取得成功。產品獲得了國家發明專利和實用新型專利,遠銷俄羅斯、挪威、英國、巴西等,爲公司的繫泊鏈產品進入國際市場贏得了商機。

調質爐的改造,也是袁步華的一大“妙筆”。經過他對傳動機構和爐膛的改造,大大降低了調質爐故障率。2013年,袁步華帶領團隊對集團公司16臺調質爐進行油改氣、電改氣革新。據統計,調質爐油改氣這一技術改造,企業每年可以節約成本超千萬元。通過技術改造,袁步華每年爲公司節省的資金超過3000萬元。

在別人眼中,袁步華就是“拼命三郎”,對自己異常的苛刻。在主持設計180毫米的繫泊鏈調質爐時,袁步華赴鎮江督造,除了在辦公室看圖紙,就是上工地查看進度和質量。工程進行到一半時,袁步華掉進了工地上一個1米多深的溝裏,背部、腹部都受了傷,但他依然堅守在崗位上,直到整個工程順利完工。

(來源:科普靖江)

(生活在靖江 愛上微靖江 歡迎下載微靖江APP)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