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無疑問,經歷了連續6年萎縮,PC行業已經陷入一場漫長的衰退中。其中隨着平板電腦的侵蝕,筆記本市場還要面臨更嚴峻的生存狀況。被擠壓的電腦廠商與把目光投向了高端市場,轉而去挑戰其統治者——Mac。

蘋果的Mac是高端市場毋庸置疑的行業標杆與領袖,憑藉着喬布斯打下的基礎,Mac僅憑着7%的市場份額,就攫取了筆記本60%的行業利潤。

蘋果MacBook Pro

2018年4月18日,華爲正式發佈了華爲MateBook X Pro,91%屏佔比,3K觸控屏幕、隱藏式攝像頭、電源指紋二合一,作爲一個行業新人,華爲確實拿出了一款相當驚豔的產品。諸多創新功能讓Windows陣營筆記本第一次與Mac平起平坐。

華爲MateBook X Pro

在沉悶的筆記本市場中,被平庸困擾的消費者也確實需要一款Mac之外的新選擇,那麼當華爲MateBook X Pro遇到蘋果MBP,誰纔是更強的高端筆記本呢?

——外觀對比:顏值做工並駕齊驅 91%屏佔比略勝一籌

無論你是否喜歡Mac,有一點無法否認,Mac的Unibody一體式金屬設計對於鋁合金的應用已經臻至化境,細膩入微的陽極氧化鋁噴砂,充滿金屬質感的堅硬倒角,乃至閃耀着光澤的不鏽鋼蘋果Logo,都彰顯着蘋果對於金屬工藝的追求與成就。

左爲蘋果MacBook Pro 右爲華爲MateBook X Pro

而華爲MateBook X Pro帶來了Windows陣營少見的高端航空鋁合金材質,更出乎意料的是,它也帶來了與MBP同樣細膩光滑的金屬磨砂手感。

不過作爲後來者,華爲MateBook X Pro在金屬工藝上帶來了更多的變化,相較於MBP直上直下的金屬邊緣設計,華爲對A面邊緣進行了弧形處理,並且對使用了CNC切割工藝,帶來了角度更大的金屬倒角。

所以在對比兩者時,你會明顯感覺華爲MateBook X Pro氣質更加柔和圓潤,在長時間使用時,手腕在C面掌託處也更加舒適,比MBP少了一些割手感。

上爲華爲MateBook X Pro 下爲蘋果MacBook Pro

至於厚度和重量,13.9英寸的MateBook X Pro重1.33kg厚14.6mm,反而比小自己一寸的13.3英寸MBP(1.37kg/14.9mm)更輕薄一些。

總的來說,兩者的材質、做工、設計都在伯仲之間,都是高端商務筆記本中的超高顏值黨,考慮到華爲僅僅是一個入行不足2年的“新人”,能拿出這樣一款出色的產品足見其深厚的硬件功底。

至於屏幕,華爲MateBook X Pro搭載了一塊3000x2000分辨率的13.9英寸屏幕,標準的3:2比例;而MBP則搭載了一塊13.3英寸2560x1600的16:10屏幕。

左爲華爲MateBook X Pro 右爲蘋果MacBook Pro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華爲首次將全面屏概念引入了筆記本設計,在華爲MateBook X Pro身上實現了91%的超高屏佔比,要知道一直主打窄邊框的XPS系列屏佔比也纔剛剛超過80%,華爲確實爲沉寂已久的筆記本行業帶來了一些新鮮血液。

儘管筆者手中這款2017 MBP已經是蘋果筆記本歷史上屏佔比最高的產品,但與華爲MateBook X Pro並排而列,卻依然能感受到一股深深的無力感。

左爲華爲MateBook X Pro 右爲蘋果MacBook Pro

從參數上看,華爲的3K屏幕,要比MBP的2K視網膜屏幕分辨率更高,而MBP的227PPI也少於華爲的260PPI,不過由於兩者的細膩程度都已經超出人眼的感知範圍,所以實際觀感差別並不大。

值得一提的是,筆者在日常工作中對比使用兩款筆記本時,總會感覺華爲MateBook X Pro更順手一些,最初並未在意,但當兩者放到一塊時,才發現其中奧妙。

上爲華爲MateBook X Pro 下爲蘋果MacBook Pro

筆者平時的主要工作是撰寫各類稿件,爲了確保內容的真實性,總會同時打開文檔與網頁,邊寫邊搜索資料,所以經常會用到分屏功能。

但是MBP的16:10屏幕由於高度略低,導致豎向排布的顯示內容會較少,經常需要向下翻許多頁;而華爲的3:2屏幕則憑藉着更寬裕的高度,在同樣情況下顯示更多內容。這就造成了華爲用着更順手的印象。

當然有些讀者會認爲16:10屏幕更長,所以多任務操作時可以分出更多的窗口,但考慮到筆記本上十分有限的顯示面積,2窗口並列顯示已是極限,3窗口已經非常勉強了。所以從實用角度而言,華爲的3:2屏幕更適合實際情況。

而且更難得的是華爲MateBook X Pro使用了一塊多點觸控屏,可以直接在屏幕上進行點擊操作,儘管2016款MBP也添加了可觸控的Touch Bar功能,但相較於觸控屏還是過於侷促。

華爲MateBook X Pro

至於接口華爲MateBook X Pro擁有4個接口,分別是3.5mm耳機孔、雷電3接口、Tpye-C接口與USB-A接口。而MacBook Pro擁有3個接口,分別是3.5mm耳機孔以及2個雷電3接口(Touch Bar版本多2個雷電接口)。

上爲蘋果MacBook Pro 下爲華爲MateBook X Pro

從接口數量上看MBP要多一個雷電3接口,但少一個USB-A接口,華爲MateBook X Pro可以在很多場景下省去一個轉接器,實用性更高一些。

——性能續航:8代酷睿+獨顯 MBP望洋興嘆

既然是筆記本,那性能自然不免被拿來對比一番。筆者手中的華爲MateBook X Pro與MacBook Pro具體配置如下:

這並非筆者故意挑選核顯MBP,實際上13.3英寸MBP只有7代酷睿i5/i7處理器+核顯的選擇,想要更高性能的AMD獨顯版只能選擇15.6英寸MBP。

換句話說如果購買MBP,便攜與高性能不可兼得,你只能在兩者間做出自己的選擇,不知道蘋果是出於什麼樣的考慮才這樣設計。

而且僅僅是筆者手中的這個i5處理器不帶Touch Bar的MBP售價就已經超過華爲MateBook Pro頂配的價格了…

作爲對比這裏我們使用Mac與Windows平臺通用的跑分軟件GeekBench與CineBench,與遊戲Dota 2進行性能測試。

PS:由於Mac與Windows平臺的應用環境區別較大,性能測試僅做參考,不代表實際體驗。

首先是GeekBench跑分:

可以看到兩者單核分數華爲MateBook X Pro要稍稍高出MBP,而憑藉着八代酷睿4核心對7代酷睿雙核心的壓制,華爲的多核分數比MBP分數高出48%。

接下來是Cinebench R15跑分對比:

幾乎同樣的跑分結果,可以看到作爲近年來英特爾擠的最厚道的一次牙膏,八代酷睿帶來的提升確實是肉眼可見的。

然後是遊戲Dota 2的幀數測試:

華爲MateBook X Pro

華爲MateBook X Pro的幀數表現,維持在45-50幀左右。

蘋果MacBook Pro

MBP的幀數表現,維持在30幀左右。

不得不說獨立顯卡對於遊戲的提升還是非常大的,MBP的英特爾核顯明顯非常喫緊。

續航方面,13寸MacBook Pro搭載了一塊54.5Wh電池(帶Touch Bar版本電池爲49.2Wh),而華爲MateBook X Pro搭載了57.4Wh電池,華爲電池容量稍大。

有意思的是,續航原本是Mac的長項,在Windows陣營續航普遍5小時以下時,MBA就曾以12小時續航震驚了一衆消費者。不過新款MBP並未繼承這一特性,因爲續航問題,其甚至被美國權威的《消費者報告》評爲不推薦購買。

而華爲MateBook X Pro則憑藉着大電池與智能節電技術,拿出了令人意外的12小時續航成績(50%亮度播放本地視頻),在Windows筆記本中已經十足罕見。

但總的來說,兩款筆記本的續航在筆記本中都是第一梯隊成員,足以滿足日常移動辦公的需求。

左爲蘋果MacBook Pro 右爲華爲MateBook X Pro

充電方面,華爲MateBook X Pro標配了一個65W快充頭,而MBP標配一個61W快充頭,不過十分難得的是華爲的電源適配器的體積要比蘋果的小上整整一圈,外出攜帶更加方便。

——總結:超越Mac 更出色的高端Windows筆記本

無須贅述,從對比中可以很直觀的看到,華爲MateBook X Pro在許多方面的表現都超過了MacBook Pro。

華爲首次把手機行業的全面屏概念引入筆記本中,帶來了91%屏佔比的創新設計,並且在超高屏佔比基礎上,還引入了3:2比例與觸控屏操作,單就屏幕設計這一點而言,華爲確實要比屏佔比更低的Mac擁有更多科技感,也更具生產力。

至於設計做工,同爲鋁合金一體式金屬機身設計的兩者,都位於高端筆記本中的第一梯隊,不過細究起來風格略有不同,MacBook Pro的直線90°處理讓機身氣質更加硬朗尖銳,而華爲Matebook X Pro則擁有更多曲線與CNC倒角,整體更顯柔軟親和。

性能上,稍有硬件常識的讀者都能看出來,相較於搭載八代酷睿+MX150的華爲MateBook X Pro,依然搭載七代酷睿處理器的MacBook Pro的落敗是板上釘釘的事。特別是13.3英寸MacBook Pro僅有核顯選配,讓其性能更加侷促。這相差一代的硬件差距只能期待蘋果在下一代MacBook Pro身上補齊了。

當然憑藉着蘋果積累多年的macOS與蘋果全家桶的生態粘性,依然會有許多用戶會選擇MacBook Pro,但毫無疑問的是,Mac已不再領先。而且隨着Windows RS4的更新,Win陣營筆記本唯一的短板——系統,也在逐漸變強,可以預見這一差距會隨着時間推移最終消弭不見。

總的來說,在8000元的價位水平上,華爲MateBook X Pro確實是一款出色的高端Windows筆記本,也同樣是一款比MacBook Pro更優秀的選擇。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