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隱形貧困人口"一詞,成爲繼"社會人"、"pick"後的又一網絡熱詞,引發了不少網友的共鳴。月薪幾千,但日子卻過得像月入數萬,導致工作幾年後也沒存到錢,需要用錢時,就必須向父母開口……爲何看上去生活得"光鮮亮麗"的年輕人,會有如此不堪的財務狀況?"隱形貧困"是真正的貧困嗎?

  央廣《王冠紅人館》財經報告與您一同深探"隱形貧困"背後那些事兒。

   一、聚焦:每天喫喫喝喝的年輕人,其實他們很窮……

  能買戴森吸塵器就不用掃帚;喫完牛油果又要喫藜麥;100塊一張的"前男友面膜"用起來也不心疼;有健身衝動,就一定要去辦張年卡……這已經成爲現代年輕人生活的一個縮影。按照一貫的思維,如此精緻的生活,應該有與之匹配的高收入。但是,現實總是很骨感。

  來自武昌一家文化傳媒公司的職員胡茜告訴《華西都市報》記者,"我的收入每個月不到7000元,但是買過1600元一瓶的海藍之謎面霜,牙膏用的也是來自意大利的'愛馬仕',而且嘗試過很多明星使用的日化品。"每月平均下來,胡茜的房貸3000多元、線下消費1800元、線上消費1800元,基本上就是月光一族。如果碰到急需要用錢的時候,基本上只能向父母伸手要錢。

  這就是扎心的"隱形貧困人口",每天喫喫喝喝,其實他們真的很窮,因爲沒有任何資產。

 

  二、解析:"隱形貧困"是真正的貧困嗎?

  1.年輕人消費升級後的賣萌撒嬌

  與他們的父輩相比,今天的90後生活在一個物質高度發達的社會中,他們早就拋棄了高存款低消費的生活習慣。"隱形貧困人口"可以看作是消費升級之後,年輕人自我安撫、自我調侃的新說法。

  根據《新京報》的報道顯示,"隱形貧困人口"大部分人月入一萬多,但是在護膚、穿衣、飲食上毫不吝嗇,拿出十八般武藝,拼盡全力精緻到底。雖然朋友圈光鮮亮麗,但"喫土"也是常態。

  所以,"隱形貧困人口"可以看作是都市年輕人的新話題噱頭,就像十年前的"月光族"一樣,其實是年輕人撒嬌、賣萌、求關注,順便小小炫耀一把。

  2.鼓勵消費的社會文化

  這代90後的父母,基本是60後。目前正值壯年,經歷了改革全程積累家庭財富,晚年基本生活有社會保障。因此90後眼下的家庭負擔還不大。國家發展改革委組織編寫的《2017年中國居民消費發展報告》指出,2017年全國居民恩格爾係數爲29.39%,中國第一次進入聯合國劃分的20%至30%富足區間。雖然中國還沒有達到富足國家水平,但是中國人的確是越來越富有。

  在這樣的一個社會背景下,消費成爲了支撐經濟持續發展的重要動力。互聯網商家一天24小時不打烊地設置消費場景,各類電商APP的優惠減滿都在不遺餘力地宣揚消費文化。

  同時,在互聯網的助推下,透支消費也變得越來越便捷。比如,支付寶的花唄、京東的白條、各色小額消費貸等都在"不動聲色"推動超前消費。有經濟學家已經開始擔心,一個高儲蓄的中國正慢慢走向個人消費的高負債。

  3.消費成爲融入城市生活的敲門磚

  城市白領經常有這樣的疑問:爲什麼進城務工人員,回鄉過年時能帶着十萬八萬的現金,而自己頂着海外留學碩士的學位,在高檔寫字樓裏面工作一年,卻帶着一堆欠債的信用卡賬單回了家?

  或許是兩者對於城市最初訴求的不一致,導致了年輕白領更急切地穿上消費文化這件城市生活的羽衣。消費文化某種程度上滿足了年輕人對於城市的歸屬感。

        

  同時,社交網絡帶來的圈子文化,會形成互相攀比之風,從而推高消費成本。朋友圈裏,同齡人不是每天曬各種網紅店,就是來自世界各國的化妝品,這會讓人不自覺往同樣的消費品質、消費層次上靠攏。久而久之,年輕人會迷失在琳琅滿目的商品中,失去了自己判斷的標準。

  三、思考:年輕人如何保持消費定力?

  用商品作爲生活的標籤,這是商品社會的典型特徵。年輕人面對這個高度物質化、貨幣化的時代,其定力成爲了稀缺品質。

  與美國青年的理性消費對比,中國青年存在攀比以及從衆消費、盲目消費、信用消費觀念淡薄等問題。當然,這基本上是每個社會,消費文化初期都會出現的現象。

        

 

  那麼,應該如何正確引導中國青年,避免從"隱形貧困人口"變爲"顯性貧困人口"呢?

  學會理財應該成爲不二選擇。

  1.強制儲蓄。不管剛剛參加工作工資有多少,首先必須對自己的開銷做一個比較好的計劃,在能滿足自己日常工作生活需求的前提下,一定要強制儲蓄下一定的工資以備理財之用。

  2.定投指數基金。指數長期看是向上的。指數分散到很多個股,相當於分散投資,不用擔心黑天鵝,不用研究公司,不用考慮止損,每個月定投後就可以不管,花的精力也比較少。

  3.控制物質慾望,買入金融資產。剛工作的年輕人應不斷買入資產,這會讓你的財務越來越自由。年輕人容易攀比,比如有10萬元,他可以貸款買20萬的車,其實車子是負資產,一旦買入就以每年10%的速度折價,並且每年還需花費10%的費用來養車。如果把這10萬用於理財,每年10%的收益,這樣一年收支就差了5萬元。

  四、總結

  社會發展高度的物質化、貨幣化,年輕人要在這樣的社會氛圍中保持理性消費,着實不是一件易事。不必過多去苛責年輕人的消費行爲,畢竟在中國社會的發展過程中,每一代年輕人都曾經遇到過類似的情況。但是,如果一味追隨所謂的社會消費潮流,也會陷入到另外一種怪圈中。從"隱形貧困"的自我調侃轉向"顯性貧困"的悲慘現實也不是沒有可能。

  如何避免商家刺激產生的消費慾望,如何自信面對商品帶來的社會階層劃分,已經成爲當代青年的一道時代命題。

  更多精彩內容,敬請關注央廣《王冠紅人館》節目和微信公號

  央廣《王冠紅人館》輿情課題組  王念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