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所以在彈藥直徑略大於炮膛口徑的情況下(假定炮彈長度滿足該型火炮的發射要求),打磨彈丸使之合膛的思路是對的,只不過打磨的位置不對。這肯定是不行的,前面彈痕已經說了,打磨彈帶緊急裝填這種操作,只能是在彈藥直徑略微超出彈膛口徑的情況下才能進行。

有朋友問彈痕,戰場上發現炮彈口徑跟炮膛直徑相差細微,可以用銼刀銼一下使用麼?彈痕剛說完,理論上也是可以的,朋友就發來這三張截圖。看完之後彈痕不禁無語凝噎,我說能銼也不不是這麼個銼法啊。

尤其是在一部能注意到領章兵種底色這種細節問題的劇中,卻出現銼刀銼彈殼這樣違反常識的漏洞,彈痕真有點啼笑皆非的感覺。銼下點漆下來對炮彈直徑有沒有影響先不說,就不怕銼破彈殼把發射藥給引燃了麼?

彈徑不合銼刀湊?別逗了!不分情況亂銼只能在戰場上害死自己人

彈徑不合銼刀湊?別逗了!不分情況亂銼只能在戰場上害死自己人

彈徑不合銼刀湊?別逗了!不分情況亂銼只能在戰場上害死自己人

彈痕印象裏,最早出現用銼刀銼炮彈這一劇情的,應該是電視劇《北洋水師》。劇中,正與日軍激戰的北洋水師水兵們,將炮彈裝入炮膛,卻發現炮彈不合膛無法完成裝填,無奈之下只能用銼刀銼炮彈使之合膛。不知截圖中所涉及的這部電視劇主創人員是否受這一情節影響,所以纔會有此創意。

但《北洋水師》中的這一情節倒並非是後人的想象,有史料曾經指出,當時爲北洋水師提供彈藥的天津機器製造總局,由於品控把關不嚴,導致生產的“炮彈箍”直徑過大,而導致作戰中無法順利裝填,因此《北洋水師》的這段劇情是合理的。可是同樣是用銼刀銼炮彈,爲什麼《北洋水師》中的情節就是合理的,而截圖中的這部電視劇裏出現的就是違反常識的呢?

彈徑不合銼刀湊?別逗了!不分情況亂銼只能在戰場上害死自己人

、 這張圖片截取自電影《甲午大海戰》,這部電影和電視劇《北洋水師》出自同一位導演之手,而且情節上類似程度也很高,所以我們就以此圖作說明。截圖中的水兵雖然同樣是在銼炮彈,但他們銼的是彈丸(也就是通常說的彈頭),而非金屬藥筒(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彈殼)。

而且從距離鏡頭遠處的兩名水兵的操作我們可以看出來,他們也並非在彈丸上胡亂銼,而是用銼刀打磨亮色金屬帶狀部位。這個位置被稱爲彈帶,在緊急情況下,如果彈丸直徑略微超出彈膛口徑,通過打磨彈帶完成緊急裝填是可以實現的。雖然甲午戰爭中金屬定裝彈藥數量非常有限,事實上,人民海軍早期的“四大金剛”主炮使用的依舊是藥包分裝彈藥,但銼彈帶這個情節是合理的。在衡陽保衛戰中,中國守軍在81㎜迫擊炮彈用盡之後,也曾經打磨82㎜迫擊炮彈的彈帶後緊急發射,打擊進攻的日軍。

彈徑不合銼刀湊?別逗了!不分情況亂銼只能在戰場上害死自己人

既然遇到不合膛的彈丸,用銼刀打磨就可以實現正常裝填了,那麼是不是遇到彈不合膛的情況,就可以祭出銼刀一銼了之呢?這肯定是不行的,前面彈痕已經說了,打磨彈帶緊急裝填這種操作,只能是在彈藥直徑略微超出彈膛口徑的情況下才能進行。

這個略微是多少呢?正常情況下是在1㎜左右,北洋水師的那批彈藥是因爲“炮彈箍”(這裏仍然使用“炮彈箍”這個說法是因爲彈痕無法確定這個詞所指的是否就是彈帶)直徑超過了正常數值,所以必須打磨。而正常情況下,如果彈丸直徑相比彈膛口徑超出的部分在1㎜之內,打磨彈帶也是能正常裝填的。所以在彈藥直徑略大於炮膛口徑的情況下(假定炮彈長度滿足該型火炮的發射要求),打磨彈丸使之合膛的思路是對的,只不過打磨的位置不對。

彈徑不合銼刀湊?別逗了!不分情況亂銼只能在戰場上害死自己人

那麼,爲什麼彈不合膛打磨彈帶可以滿足緊急裝填的需要,不擔心炸膛麼?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就得從炮彈說起了。在早期前裝滑膛炮時期,各類炮彈是按照重量而非口徑進行分類的,尤其是對於實心炮彈而言就更是如此。在前裝滑膛炮時代,爲了順利裝填,必須給炮膛和彈丸之間留下足夠的空隙,所以當時的炮彈直徑是小於火炮口徑的。這樣,強調口徑基本沒有意義,而炮彈的重量則可用於確定發射藥包的裝藥量,所以早期的火炮是以發射彈丸的重量分類的。但前裝滑膛炮不僅射速不高,而且射程和精度提升的空間都非常有限。於是19世紀中期以後,線膛炮開始逐步取代各種前裝滑膛炮成爲主流。

彈徑不合銼刀湊?別逗了!不分情況亂銼只能在戰場上害死自己人

但線膛炮出現後,很快又面臨一個新的問題。線膛炮的高精度是由膛線賦予彈丸的高速旋轉實現的,這就要求彈丸必須緊密貼合炮膛。而彈丸與炮膛貼合過於緊密,又會導致裝填困難。爲了解決這個難題,技術人員選擇了兩條不同的路線進行探索。

一條路線就是我們前面說的彈帶,彈帶一般由膨脹係數較好的軟質金屬或者非金屬材料製成,火炮發射時,彈帶受熱膨脹,與膛線緊密貼合,使彈丸被膛線賦予較高的角速度的同時阻止燃氣外泄。彈帶的厚度一般在0.5㎜-1㎜左右,而且彈帶是嵌在彈丸鋼殼外的,打磨彈帶只要不傷及鋼殼便不用擔心爆炸,這就是爲什彈痕前面一直強調1㎜這個數值。

彈徑不合銼刀湊?別逗了!不分情況亂銼只能在戰場上害死自己人

炮彈上的凸起即爲膛線齒

而另一條路線就是膛線齒,膛線齒一般爲剛性材料,通過嵌入膛線陰線中實現彈丸與炮膛的緊密貼合。雖然和彈帶所起的作用相同,但由於剛性材質的膛線齒和膛線在齧合時,始終存在間隙,這就必不可免地會使其密閉效果打折扣。而後來技術人員考慮用軟質金屬代替剛性材料時,發現還不如直接換用彈帶效果更好,所以膛線齒出現的時間並不長。而在甲午戰爭時期的火炮中,既有采用早期彈帶結構的炮彈,也有使用膛線齒結構的炮彈,所以彈痕不好斷言史料中提到的“炮彈箍”到底指的是什麼。

彈徑不合銼刀湊?別逗了!不分情況亂銼只能在戰場上害死自己人

當然,無論是磨彈帶也好,還是銼膛線齒也好,在特定的條件下都能使彈丸勉強合膛,並且不用擔心炸膛。但能裝填並不代表能夠正常使用,首先精度就沒法保證,所以彈痕在前文一直使用緊急二字,因爲這種操作確實能裝填能發射,但開炮以後的效果就隨緣了。

如果使用的是金屬定裝彈殼結構的炮彈,即使口徑接近,藥筒長度不同也會導致無法裝填。而現代火炮使用的彈藥,即使口徑、長度完全一致,因爲發射藥成分的不同,也會導致發射時火炮承受的膛壓不同,隨便混用是會真的炸膛的。所以,銼刀銼炮彈雖然有合理的成分在其中,但只能是一種緊急情況下的不得已而爲之,如果不分情況一銼了之,不僅無法滿足作戰需要,而且會給己方帶來不可預知的損失。(本文完)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