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初他們押注手機盒子,

我沒有說話,

因爲我清楚紙板和亞克力鏡片改變不了世界;

接着他們投身PC平臺,

我沒有說話,

因爲我認爲倉促上馬的項目拼不過國外品牌;

後來他們選擇VR一體機,

我沒有說話,

因爲我相信老酒新瓶只爲B端不是長久之計;

如今他們望向了VR之外,

他們的選擇,應該如何評價?

他們的決策,又會步向何方?

——民明書房,《2018,站在VR行業的十字路口上》序言

蟻視的選擇

“這不是Steam嗎?”

2018年5月11日,北五環西二旗的蟻視總部,當我第一眼看到運行狀態的蟻視MIX AR眼鏡工程機時,脫口而出的第一句話就是如此。

並非是我看走眼——彼時彼刻,在與我手中的蟻視MIX工程機相連的高配筆記本上,SteamVR的顯示器映射窗口清晰可辨,其中甚至還能看到Vive Wands的虛擬影像——當然,對應到現實的手柄就是另碼事了(至於替代品是什麼,NOLO這個名字大家應該都不陌生),搞過開發的朋友應該都懂我的意思。

所以說,讓我們開門見山做個定義吧:

蟻視MIX是一部需要與PC平臺連接、與“移動性”關係不大的AR設備;由於設備本身的定位是“顯示裝置”,且配備了和主流VR套件功能相近的體感控制器,因此理論上大多數PC平臺的VR內容(主要就是SteamVR上面的那些遊戲和應用)都可以用蟻視MIX體驗,其中黑色背景的VR遊戲都能體驗出AR效果——換句話來說,“內容的數量”這個讓國內外無數AR硬件廠商頭大如斗的問題,算是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緩解。據工作人員表示,SteamVR上MIX可直接啓動體驗到AR效果的內容已經有一百三十多款。

然而,“兼容性”是一碼事,“實用性”纔是衡量一款設備實際價值的關鍵指標;那麼,蟻視MIX在這方面的表現究竟如何呢?

熟悉主流虛擬現實硬件的朋友想必都清楚,對於現如今的PC平臺來說,要想評價一款VR新設備的性能素質,最直觀的方法無疑是拿出幾款“試金石”級別的應用和遊戲上手一試——而從實際體驗效果來看,谷歌出品的《Tilt Brush》無疑是最佳的選擇(基本沒有之一);正因如此,在確認MIX已經正確佩戴且握在手中的體感控制器工作正常之後,我二話不說立刻啓動了這款無所不能的VR塗鴉工具。

啊,有了有了,熟悉的左手調色板工具欄右手筆刷出現了,不過既然這次的背景不再是一片漆黑的虛空而是清晰可辨的辦公區實景,那麼接下來發生的一切就顯得分外有趣了:當我給桌上的盆栽拿“火焰”筆刷點綴了一圈兒冉冉跳動的火苗,在旁邊的咖啡杯杯口描繪了四道互相糾纏的彩虹,用彩燈和電流筆刷給面前的筆記本添上了一大把反抗重力的流蘇,最後在整片塗鴉區域撒滿了熒光綠的雪花和橙色的星星——之後,面對眼前這個洋溢着摸魚氣息的工位,一個清晰的結論出現在了我的腦海中:

目前的MIX工程機形態或許與諸位的期望存在偏差,但無可否認的是,蟻視MIX及其背後的產品思路還是可取的;根據蟻視的工作人員介紹,目前體驗的是MIX的第三次迭代的工程機,最終產品的效果會有進一步改良。

如何評價蟻視MIX?

可能有朋友會奇怪:作爲一篇體驗報告,爲何上文隻字不提“佩戴感受”“發熱程度”“設備重量”乃至“外觀造型”這些攸關產品素質的關鍵參數?答案很簡單——以上這些硬件屬性固然重要,但我相信大多數朋友都能認同“工程樣機的表現不能代表最終產品”這個結論——因此,儘管部分線纜採用了充滿手工氣息的固定方式(也就是電工膠帶),儘管海綿止汗帶的面積和厚度意味着實際作用基本屬於杯水車薪,儘管旋鈕式的緊固結構很容易夾頭髮且似乎有些滑絲,儘管完全沒有鼻託設計導致我只能用力收緊頭箍利用自己眼鏡框的結構勉強架住這款設備,但提及“如何評價蟻視MIX的佩戴體驗”這個問題,除了“靜待量產版成型以觀後效”之外,此時此刻我不會做任何多餘的評價。

不過,儘管大部分體驗感受都不在討論範疇之內,但有一項屬性確實屬於例外,那就是FOV。

但凡是曾經滿懷期待戴上HoloLens想要一睹微軟最新前端科技的朋友,想必都經歷過一趟宛若過山車的心情大起大落——畫面固然是清晰的,定位固然是穩定的,但是……那種“彷彿一口魚缸懸浮在半空中”的狹窄視場角又是怎麼回事兒?

所以說,之所以微軟遲遲不對民用級AR市場下手,實機體驗一下HoloLens就能理解個大概——正因如此,在這個大鱷尚未下場的空窗期,衆多輕量級小廠一擁而上紛紛在“視場角寬度”這個賣點上大做文章,就顯得十足合情合理了。

正因如此,作爲創業團隊當中的一員,蟻視MIX自然不會放過這個“取君上駟與彼中駟”的機會——儘管清楚“工程機不能做太高期望”,但當我第一次戴上蟻視MIX,映入眼中的是覆蓋了整個視野的畫面(邊界停留在鏡片邊緣,戴眼鏡的朋友應該都能想象這幅畫面),那份臨場感還是令人歎服的——尤其是用《Tilt Brush》在眼前的辦公桌上胡寫亂畫過一通之後,那種“放眼望去置身現實其間”的感受,無疑是遠遠超越了“看魚缸”的逼仄體驗。

根據介紹,MIX採用了蟻視自主研發的雙通道混合光學方案:該方案是一種多層複合結構的光學系統,由很多不同的材料和疊層組成,包括不同類型的偏振濾光器;其中最關鍵的組件是雙通道透鏡(組),可以讓具備不同偏振特性的虛擬光線和真實光線通過不同的光學通道進入人眼,實現混合。

另外,MIX拋棄“一體化”設計轉而利用PC平臺提供數據運算機能,也算是解決了“發熱量”和“設備重量”這兩個困擾AR從業者的麻煩——然而如此一來,蟻視MIX等於是基本放棄了“便攜性”這項公衆輿論中AR設備的基本賣點,值得嗎?

答案是肯定的。

儘管最終效果目前還不好下定論,不過從5月11日的體驗來看,雖然蟻視MIX的適用範圍不如理想中的AR設備那麼廣泛,但在某些領域中——例如強調直觀性和共享視野的頭腦風暴多人會議,強調互動性的教育培訓,以及諸如外科醫療、獨立辦公和生產加工等對於“移動性”和“便攜性”要求不高的“場所限定”應用領域,蟻視MIX都擁有可觀的發掘潛力——可能無法取代更成熟的VR設備,也不能代替面向EDC需求的AR眼鏡,但至少在自己的適用區間中,蟻視MIX應該會有不錯的表現。

歸根結底,從設備和系統的構成來看,蟻視MIX應該更接近於“面向開發者”而不是“改變市場形態的革命硬件”——然而即便如此,對於這個依舊處於發展階段的VR/AR行業來說,一款更容易讓人接受虛擬/增強技術概念的階段性產品同樣也是產業進化鏈上不可或缺的一環,不是嗎?

【87870原創文章,轉載須註明來源及鏈接,否則將追究其法律責任!】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