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屈原,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赛龙舟影响最大的自然是纪念屈原。

五月五,是端午。端午是一曲哀伤的挽歌。屈原的《离骚》《天问》等楚辞,是这首挽歌的引子。当屈原悲愤交加,投入汨罗江的时候,那是这曲挽歌的一个小高潮。屈原为什么自沉于汨罗江?史书上记载极少。但我们翻开屈原作品,与这位巨人对话时,便会发现,屈原的心灵世界始终经历着一场人生理想与死亡焦虑的搏斗。这场搏斗是惊心动魄的,它以真正意义上的悲剧结局震撼了中华民族每一个人的心灵。

屈原精神每次被国人高度颂扬的同时,几乎都伴随着中华民族的危机

屈原雕像

屈原是一个伟大的理想主义者,并有极深刻的理性精神和丰盈郁勃的情感想象,二者相摩相荡,遂把他的理想主义推向极致。在屈原的心灵世界中,支托其理想大厦的是政治、爱情和人格三根柱石。屈原把自己的政治理想称为“美政”,把理想中的爱人称为“美人”,把理想人格称为“内美”“修能”。屈原对美与理想的追求是以整个生命为代价的。屈原的理想主义与丑恶的现实之间必然会产生尖锐的矛盾冲突。屈原的政治理想和改革措施必然触忤专制乖戾的楚王,危及奸佞群小的利益,从而屡遭放逐。可见,屈原的悲剧命运不可避免。

屈原精神每次被国人高度颂扬的同时,几乎都伴随着中华民族的危机

龙舟

无论何时何地,屈原对于绝大多数炎黄子孙来说,都是一个熟悉的名字。他是我们全民族唯一至今还用传统节日纪念的诗人。这个纪念并不得力于统治阶级的提倡。纪念屈原是人民自发的行动,是历代劳动人民和知识分子真挚感情的体现。屈原的声誉和人们对他的崇敬之情、赞誉之词,不是随着历史的演进、岁月的流逝而减弱减少下去,反而越来越高、越来越强、越来越大。这就值得我们思考了。

事实上,屈原每次被世人高度颂扬的同时,几乎都伴随着中华民族的危机。历史上,我们中华民族曾有过四次大的民族危机:北宋末年南宋时期,明末清初时期、清朝末年和抗日战争时期。四个时期在文化上有一个共同现象,即屈学在此时特别兴盛,屈原特别受人推崇景仰,许多为挽救民族危亡而赴汤蹈火的爱国志士,讴歌屈原,赞颂屈原,以屈原为自己的人生楷模。

屈原精神每次被国人高度颂扬的同时,几乎都伴随着中华民族的危机

赛龙舟

屈学在南宋,继两汉以后又形成了一个高潮。亲身经历了北宋王朝的覆亡,凄惨南渡,后因触犯秦桧被编管的洪兴祖,在王逸《楚辞章句》的基础上作《楚辞补注》,其用力之勤,为历来楚辞学者所赞赏。属于主战派的大学者朱熹,在主和派得势的形势下,只得把爱国之心寄托在对楚辞的注释里。他的《楚辞集注》和洪兴祖的《楚辞补注》,至今仍是颇具权威性的楚辞注本。至于南宋的一批杰出的爱国文人志士,几乎都崇敬屈原,陈与义、张孝祥、杨万里、陆游、辛弃疾、刘克庄、刘辰翁、文天祥等,还留有赞颂的诗文。

屈原精神每次被国人高度颂扬的同时,几乎都伴随着中华民族的危机

朱熹像

明末清初,屈学研究又进入了一个兴盛期。那些身处明清两朝的正直之士,亲眼看见本族人民被异民族像猪狗一样杀戮,亲身体会到在异族高压统治下生活的痛苦,对屈原和其作品倍感亲切,从而自然而然地将心血倾注到屈学研究中去。黄文焕的《楚辞听直》、钱澄之的《屈沽》、王夫之的《楚辞通释》等,都是楚辞研究史上的重要著作。学者们在屈原的诗歌中能找到精神的寄托,研究屈骚可使苦闷郁愤的心理得以宣泄。

屈原精神每次被国人高度颂扬的同时,几乎都伴随着中华民族的危机

端午粽

至于那些在明末清初亲身参加抗清斗争至死不屈为民族献身的英雄,更是将屈原和其诗作为精神支柱,史可法曾手书陆游纪念屈原之诗以抒怀,少年英雄夏完淳在《大哀赋》里表示了追随屈原的决心。此时,不甘亡国的艺术家也以其它艺术形式表现屈原,如与史可法同时的画家陈洪绶、肖从云,就画了“离骚”“九歌图”“屈子行吟图”以抒忧愤之情。

从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帝国主义的入侵,使中国一步步殖民化。到清末,为了维持摇摇欲坠的腐朽政权,满清政府进一步和殖民主义者勾结起来,把中华民族推进了痛苦的深渊,此时,不论是改良派,还是革命派,只要是立志救国救民的有识之士,都对屈原怀着深深的敬仰之情。抗日战争的情形,人们至今记忆犹新。屈原的精神成为整个中华民族的支柱。众多的抗日英雄对屈原的赞颂,郭沫若的历史剧《屈原》的空前巨大的影响,闻一多、郭沫若等一大批学者的屈原研究,都是人们十分熟悉的。从以上现象中,可以发现,在民族意识方面,屈原的影响比儒家大,尤其在民族危机深重之时,屈原的影响比其他传统的思想流派都显著得多、突出得多。

屈原精神每次被国人高度颂扬的同时,几乎都伴随着中华民族的危机

粽子

屈原自沉汨罗江,源于对国家的拳拳之心。虽然生前郁郁寡欢不得志,但是他永远不会想到,自己生后却受到万世百姓的敬仰。农历五月五日,这是一个庄严的日子。华夏大地,不分南北东西,大家都聚集到一起,过端午节,纪念屈原。一个人能够永远活在百姓的心里,这该是多么的荣耀啊!端午的粽子、皮蛋、菖蒲、艾叶、雄黄酒、香包和龙舟竞渡,这都是人们告慰圣人在天之灵的方式啊!

端午祭形式千姿百态,我最喜欢的却是龙舟竞渡。赛龙舟影响最大的自然是纪念屈原。屈原抱石自沉汨罗江后,楚国人舍不得贤臣屈原就此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也不见踪迹。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屈原,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这自然是百姓善良的愿望了,但是自此划龙舟的习俗却世代传承下来。

屈原精神每次被国人高度颂扬的同时,几乎都伴随着中华民族的危机

划龙舟

龙舟,即刻画成龙形的船只。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龙舟在水上,龙灯在岸上,这生龙活虎的龙舟、龙灯,实实在在地演绎出了国人的精气神。传统的龙舟一般选择质地较轻的杉木制成。最长的龙舟达十一丈,由八十挠手划行;次一点的长九丈五尺,由六十挠手划行;短者也有七丈五尺,由四十挠手划行。龙舟不管长短,皆狭长而具龙形,龙首、龙尾都栩栩如生。龙舟涂抹红、黄、青白等颜色,挠手的服装也与龙舟颜色一致,看起来人舟合一,很是齐整。舟尾设有锣鼓,在鼓点的控制下,挠手们按照节奏奋力划桨,龙舟犹如离弦之箭一般在水面上飞驰。

为了增加可视性,龙舟竞渡时还会增设标靶,谁最先夺标谁就为胜利者,这称之为“抢标”。有些将钱、果等物装入充气的猪尿泡,让其漂浮在水面上做标,称为“活标”,这个容易些,复杂点的是将游动的鸭子作为活标,这就麻烦了,因为鸭子受惊吓会跑会飞。还有一种铁标,是将铁杆沉入水底。因此,龙舟上不但要有强健的划手,还要有一位专司夺标之职熟稔水性的高手。

屈原精神每次被国人高度颂扬的同时,几乎都伴随着中华民族的危机

龙舟赛

但是,在封建社会里,人民是难以尽享自由的。千百年中形成的民俗,激动人心的盛大活动往往成了世家豪族、名门显宦显示财富和权势的手段,因而武装械斗常常与竞赛龙舟相伴而生,流血事件也时有所闻。有些封建统治者认为龙是帝王的化身,甚至制造龙舟也是犯上作乱。明正德三年 (1508年),江西南康县老百姓吴登显等三家于端午节划龙舟竞渡,被明朝统治者发现,以擅做龙舟罪处死了。龙舟竞渡经历了坎坎坷坷,包含着委屈和辛酸。但是它作为一种文化传统,不会因为统治者的屠戮而泯灭,也不会因为朝代的更替而失传。

“看龙舟,看龙舟,两堤未斗水悠悠。一片笙歌催闹晚,忽然鼓棹起中流。”宋人黄公绍的小令《竞渡棹歌》,给我们撷取了宋代龙舟竞渡的场景。虽然赛龙舟的只是寥寥数人,但是江河两岸围观的看客何止成千上万呢?这给百姓带来了多少的欢乐和谈资啊!

屈原精神每次被国人高度颂扬的同时,几乎都伴随着中华民族的危机

龙舟赛

龙舟竞渡作为端午节的象征,已经渗入了我们的文化基因。然而,当端午节只剩下了吃粽子皮蛋,当龙船调成为绝响,我们扪心自问,是否敢与穿越时空而来的屈原目光对视呢?(彭忠富/文)

参考文献:《屈原与中华民族精神》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