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龍滅絕的N種可能:昔日地球霸主突然消失成難解之謎

  恐龍滅絕的N種可能:昔日地球霸主突然消失成難解之謎

  最近科學家還原出了大約6600萬年前,一顆直徑約6英里(約合10公里)的小行星撞擊地球之後,恐龍滅絕的情景。

 

  恐龍統治地球長達1.6億年之久,然而在很短的時間內這些霸主卻突然從地球上消失了,成爲生物史上的難解之謎。除了小行星撞擊地球導致恐龍滅絕的主流說法外,科學家對此還提出了各種假說。

 

  滅絕假說一:小行星撞擊說

 

恐龍滅絕的N種可能:昔日地球霸主突然消失成難解之謎

  恐龍滅絕的N種可能:昔日地球霸主突然消失成難解之謎

  科林指出:“隨着所有植物的死亡,植食動物們將無以爲繼。而當植食動物大量死亡,食肉動物也將很快步它們的後塵。生命的生存開始成爲一項艱鉅的挑戰。”在陸地上,體型較大的生物,包括恐龍在內都被餓死。化石記錄顯示,經過這無數的磨難,沒有任何體型超過浣熊大小的生命存活了下來。

 

  古脊椎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徐星在接受科技日報採訪時說:“小行星撞擊是導致恐龍滅絕的一個關鍵因素,現在證明小行星撞擊導致恐龍滅絕的科學證據比較多,也是相對來說解釋的最好的一個假說。”

 

  滅絕假說二:溫度驟降說

 

  來自波恩天體物理學研究所的約爾格·法爾教授提出,地球在6000萬年前曾陷入一次強烈的宇宙粒子流“風暴”中。在遭遇這樣的風暴時,高速進入地球大氣的各種粒子會達到平時的上百倍之多,將大氣中的分子“撕裂”成爲形成雨水所必要的凝結核,最終導致地球大氣中雲層增厚,降雨頻繁,氣溫急劇下降。

 

  恐龍是溫血動物,它們具有相對較高的代謝速率,有可能維持一定的體溫。可是恐龍的呼吸器官並不完善,不能充分補給氧。這就導致恐龍體溫並不高,可能接近現代樹懶。而要維持這樣的體溫,也只能生存在熱帶氣候區。同時恐龍又沒有厚毛避免體溫喪失,卻容易從其長尾和長腳上喪失大量熱量。而溫血動物和冷血動物不一樣的地方,就是如果體溫降到一定的範圍之下,就要消耗體能以提高體溫,否則就需要保溫。恐龍過於龐大的身軀,不能進入洞中避寒,如果寒冷的日子持續時間較長,可能就會因爲耗盡體力而慘遭凍死的命運。

 

  但是,這種假說有一個疑點,那就是恐龍不都是那麼龐大的,不一定都不能躲進洞裏避難。

 

  此外,氣候驟變造成恐龍絕滅的另一條可能的途徑是嚴重影響恐龍的卵。一些科學家發現,在恐龍滅絕之前的白堊紀末期,恐龍蛋的蛋殼有變薄的趨勢。我國的一些古生物學家也發現,在一些化石地點產出的恐龍蛋中,臨近絕滅時期的那些恐龍蛋蛋殼上的氣孔比其他時期的恐龍蛋蛋殼中的氣孔要少,這很可能與氣候變得寒冷乾燥有關。

 

  滅絕假說三:大氣變化說

 

  在地球剛剛形成的遙遠年代裏,空氣中基本上沒有氧氣,二氧化碳的含量卻很高。後來,隨着自養生物的出現,光合作用開始了消耗二氧化碳和製造氧氣的過程,從而改變了地球上的大氣環境。

 

  有證據表明,恐龍生活的中生代二氧化碳的濃度很高,而其後的新生代二氧化碳的濃度卻較低。中生代大氣中二氧化碳的含量較高,說明恐龍很適應高二氧化碳濃度的大氣環境。也許只有在那種大氣環境中,它們才能很好的生活。當時,儘管哺乳動物也已經出現,但是它們始終沒有得到大發展,也許正是由於大氣成分以及其他環境對它們並不十分有利,因此它們在中生代一直處於弱小的地位,發展緩慢。

 

  隨着時間推移,到了白堊紀末期,大氣環境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二氧化碳的含量降低,氧氣的含量增加,這種對恐龍不利的環境可能使恐龍的身體產生了不適,在新的環境下,恐龍很容易得病,而且疾病會像瘟疫一樣蔓延。並且新的大氣環境更適於哺乳動物的生存,哺乳動物成爲更先進、適應性更強的競爭者。在這兩種因素的作用下,恐龍最終滅絕了。

 

  滅絕假說四:被子植物中毒說

 

  曾經有研究人員對四川地區出土的一批恐龍骨骼化石進行分析後發現,骨骼化石內的砷、鋇、鉻、鈾等含量超高,與現代陸生動物相比,其體內的有毒元素要高出幾百甚至上千倍,所以科學家推測恐龍有可能是滅絕於慢性中毒。

 

  最初的裸子植物出現在古生代,在中生代至新生代它們是遍佈各大陸的主要植物。很多科學家猜測,也許是恐龍時代末期,地球上的裸子植物逐漸消亡,取而代之的是大量的被子植物,這些植物中含有裸子植物中所沒有的毒素,形體巨大的恐龍食量奇大,大量攝入被子植物導致體內毒素積累過多,植食性恐龍由於毒素過多導致死亡,肉食性恐龍食入有毒的動物,也漸漸消亡。

 

  但是植物真的會一下子毒死滿地球的所有恐龍,並且無一倖免嗎?

 

  徐星說,生物滅絕大致分爲3種原因:內在原因即生物演化到一定的階段,身體內部出現了某些病症導致滅絕,但這種原因科學家們無法驗證;外在原因即由於外部環境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導致滅絕;但其實生物滅絕大部分都是由內外因結合所導致的。

 

  上世紀80年代,科學家們就提出了恐龍可能是在小行星撞擊事件中滅絕的設想。在當時這個設想非常大膽,引發了很大的爭議。

 

  1991年,地質學家在北美洲墨西哥境內尤卡坦半島上發現了一個直徑約180公里的撞擊坑遺蹟,他們認爲這就是小行星撞擊發生的地點。

 

  科學家根據坑的大小計算出此次撞擊釋放的能量。根據這些信息,近日,美國科羅拉多州西南研究所的行星科學家丹尼爾·杜達和來自美國德克薩斯州月球與行星實驗室的大衛·科林對這次撞擊事件進行了細節過程模擬。

 

  這項研究顯示,6600萬年前一顆直徑約6英里(約合10公里)的小行星以超過40倍音速的極高速度劃過天空,隨後狠狠地撞向地面。撞擊產生的爆炸威力相當於100萬億噸TNT的爆炸當量,是二戰期間投擲在日本廣島的原子彈爆炸威力的70億倍。強烈的撞擊產生的衝擊波將周圍的一切掃蕩。

 

  在撞擊點附近,動植物要麼死於高溫炙烤,強烈的衝擊波,或是在史無前例的海嘯和地震中死亡,最後的一批倖存者則被從天而降的大量岩屑生生掩埋。而在遠離撞擊點的地區,甚至是在地球的另一端,那裏的生命仍然遭受了生態系統崩潰,遮天蔽日的塵埃基本上阻隔了所有陽光,整個地球陷入漫長而徹底的黑暗,幾乎就像是在一個伸手不見五指的山洞深處,植物的光合作用終止了,食物鏈徹底崩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