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後的北川人樂觀、幸福”

十年前,運城籍軍人趙軍隨部隊進入北川救援,在這裏經歷了人生的悲痛和感動;十年後,雖已退伍,但他仍和戰友們相聚赴十年前之約,回到了魂牽夢縈的北川,感受了重建後北川人民的幸福生活。

參與汶川地震救援的運城籍退伍軍人趙軍重回北川

趙軍向記者展示他救災功勳章 馮楊婕 攝

5月13日,記者見到了歸來不久的趙軍,他講述了那段危急時刻感人至深的救援故事、救援軍人與當地人民的不捨情懷、涅槃重生後的新北川。

一聲命令 全力以赴救援災區

北川縣是5·12汶川特大地震中除汶川縣外受災最嚴重的區域。80秒強震讓北川縣城在地動山搖的剎那間被夷爲平地,萬餘人遇難,很多人無家可歸。

2008年5月14日上午,趙軍所在的中國人民解放軍某部官兵接到奔赴北川縣的命令,在歷經半年的救災後,成爲最後一批撤離災區的軍人。

兵馬未到、糧草先行。作爲當年所在部隊的後勤處副處長,一接到開拔命令,趙軍立即組織人員籌備軍用物資,僅用4個小時,就籌備了兩大車物資,保障500餘名官兵15天的軍需。趙軍隨大部隊在15日凌晨兩點半左右趕到北川縣,駐紮在安昌鎮。

剛進到老北川縣城災區時,第一印象就讓趙軍震撼和心痛。“給人感覺非常難受,現場滿目瘡痍、一片廢墟,很多災民被埋壓,急需救援。”趙軍說。

來不及悲痛,趙軍與戰友立即投入到戰鬥。15日清晨,趙軍所在的後勤處爲準備救援的部隊早早做好了飯,令他們沒想到的是,路邊的老百姓看到後道出了苦楚:“我們好幾天沒見到熱開水了。”趙軍與戰友一陣心酸,他們毫不猶豫地把熱湯盛給老百姓喝。從那以後,趙軍除了保證部隊的日常軍需供應,還盡力滿足附近百姓的生活需求。

半年中,趙軍所在的部隊參與了12小時打通北川“生命通道”的救援,把原本12小時只能救助20多人的工作效率,提升爲每天能救出兩千多人;在高川鄉,他們用一星期時間對堰塞湖進行排險,打通泄洪槽;在擂鼓鎮,他們晝夜施工,爲災區人民重建了一條通暢開闊的擂禹路……而趙軍負責的後勤部,卻時刻冒着危險爲前線戰士提供物質保障。

每次開着大車出去採購物資,趙軍和戰友都要非常當心山路滑落的石塊,稍微不注意,石塊就會砸向他們。一次,趙軍與戰友前往綿陽市採購物資,行至半路時,遠看着巨大落石滾下來,儘管他們加速躲避落石,但最終落石還是擊中了車的後輪胎,幸運的是沒有造成人員傷亡。

部隊對堰塞湖排險、修擂禹路,遇到塌方路不通的情況,趙軍和戰友扛着大包,涉過廢墟、穿過落石區,爲駐紮在這裏的部隊送飯、送物資;遇到連綿陰雨天氣,直升機無法投送蔬菜等生活物資,趙軍和戰友就冒雨挖野菜保障軍隊的營養供給。前線戰士用汗水和生命燃起災區救援和重建的希望,而趙軍和戰友則用責任和熱血成爲戰士們的堅強後盾和有力保障。趙軍也因貢獻突出,在救災後被授予三等功的榮譽。

一塊臘肉 感受四川人的熱情

北川的臘肉最讓趙軍無法忘懷,它深藏着令人動容的軍民情、透着四川人發自內心的淳樸熱情。

汶川特大地震中北川縣成爲一片廢墟,老百姓雖然生活物資匱乏,但他們只要有蔬菜、一吊肉都要拿出來給官兵喫。

“當時在安昌鎮一戶房屋殘存的老人家裏,房檐下掛着幾吊臘肉,非讓我們拿回去給官兵喫,說官兵們辛苦了。”雖時隔十年,趙軍依然記得,在對堰塞湖進行排險時,當時因遇到惡劣天氣,物資無法運送,軍需難以保證,附近的百姓就把家裏的一頭豬殺了送來。

北川人還救了趙軍的40多名戰友的性命。2008年9月24日,那天突發大暴雨,趙軍的戰友冒雨對堰塞湖淺表挖掘進行排險,趙軍因籌備物資外出。事後聽戰友說,當時暴雨連夜傾瀉,不久,山裏突然噪聲大作,指導員馮俊江警惕性地拉響便攜式警報。當士兵們聞聲逃到不遠處山峯的山腰時,肆虐的洪水就淹沒了他們的營地。裝備、物資全部受損,官兵必須突圍出去尋找補給。數次的東奔西突,發現全是絕路。絕望之際,田壩村村支書許志聰擔任他們的領路員,帶他們進行了3次突圍,才終於翻出大山。

正是這刻骨銘心的生死之夜,讓當時趙軍所在部隊的參謀長感慨萬千,並與戰友們共同訂下了十年後再相聚北川縣的約定。

2008年11月14日,救災半年之後,趙軍隨部隊官兵準備撤離災區……就在離開的那一天,北川縣的人民沿道路站成兩排,手捧絲帶、雞蛋等物品要送給最可愛的人。士兵們揮手婉拒,沿途百姓淚流滿面、遠遠目送。

十年後的今天,當趙軍與11名戰友來到新北川縣時,北川人依然熱情不減、淳樸依舊,爲心中的英雄足足備了25道大菜,歡迎他們的到來。

“北川人堅強、熱情、淳樸,很多人在地震中失去了至親之人,但他們很快從悲痛中走出來,積極參與到後期建設中。”提起北川人,趙軍言語裏滿是敬意。

一牀被子 蓋了十年依然溫暖

參與汶川地震救援的運城籍退伍軍人趙軍重回北川

趙軍隨部隊撤離時北川縣人民揮淚送別(資料照片)

5月7日,趙軍與11名戰友重整行囊,再穿迷彩服,共赴與北川縣的“十年之約”。

十年裏,趙軍一直牽掛着北川:“每年的5月12日總是會想起北川,我們走的時候只是完成初步建設,就想回去看看,災後羣衆現在生活得還好嗎?當年常來營地玩的孩子都長大了吧……”

5月8日,在北川縣政協的幫助下,趙軍和戰友找到了2008年爲愛民新村發放鑰匙的時任柳林村村主任張忠強。一見到當年的救災官兵,張忠強溼潤了雙眼。

“十年了,我很想念你們,我還在用解放軍官兵給的被子!”張忠強激動地說,“因爲你們,讓我們170多人成了北川縣第一批住進安置板房的羣衆,讓大家搬出了帳篷。”

當時,趙軍和戰友救災完畢後,承擔起了災區後期援建等任務,重點建設紅星愛民新村和紅星衛生院。官兵們在前線連軸轉,加班加點建設,趙軍帶領的後勤處馬不停蹄爲災民採購生活用品。很快,在災民的自發配合下,四排通水通電的活動板房順利落成。村民住宅、公共活動室、村委會一應俱全,牀、被褥、米、面、油、竈具等生活用品都已齊備。當張忠強接過鑰匙給災民分房時候,每間房子都成了一個生活必需品齊全的“精裝房”,此時是2008年6月1日。

雖已過去十年,但張忠強還是能很快地認出趙軍,提起當時趙軍爲他們準備的被褥,張忠強就哽咽抹淚:“現在我和老伴兒還睡你們當時給的牀,用你們給的被褥,這裏面有官兵給的關愛,蓋着溫暖,我還會一直用下去!”

5月8日,趙軍和戰友們來到當年愛民新村舊址時,這裏已經恢復爲荒地,荒地上堆着草垛。隨着安置工程逐年開展,這裏的村民陸續搬進了新房子,完成使命的愛民新村於2011年下半年被拆除。

重溫當時救援和援建時駐紮的營地、在新北川縣的街頭走一走,趙軍感觸頗深地說:“新北川發展得非常好,建設規劃一新,人們生活得也非常幸福,看了真的放心了。”趙軍說。

(記者 馮楊婕)

責編:王澤鵬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