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语文第一课《春》第二课时教案

第2课时

1.抓住作者描绘的各种画面的特点。

2.体会本文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作特点。

3.在朗读中感悟文章的音乐美、图画美、情感美。

4.学习作者分层次描绘春景画面的写作手法。

5.把握作者的情感脉络,体会字里行间的浓郁的情味,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感情。

【重、难点】

1.体会本文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作特点。

2.在朗读中感悟文章的音乐美、图画美、情感美。

3.把握作者的情感脉络,体会蕴含于字里行间的浓郁的情味,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感情。

前情回顾⇒精段赏读⇒自主探究⇒赏读提升

[设计意图] 回顾前情,有助于学生进一步梳理对文本的基本认识。

1.本文的结构特点是什么?

〔明确〕 总—分—总。

2.你认为作者笔下的春天是一个什么样子的?

【用一个词回答。】

〔明确〕 美丽、绚烂、柔情、迷人……

一、精段赏读,学习方法

[设计意图] 通过赏读主要的文段,指导学生赏读的方法,鼓励学生主动思考、积极发言,有助于学生美读能力的提升。

(一)赏读第一自然段。

【通过自主朗读指导,结合问题引领,鼓励学生大胆思考、赏析、联想。】

1.课文第一部分作者为什么连用两个“盼望着”?

〔明确〕 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表达期盼春天心情的急切。朗读时语调要上扬。

2.“近”和“盼”有什么关系?

〔明确〕 “近”准确地表达出春天还没有到来,照应了“盼”字。

3.体会两个“着”、两个“了”的作用。

〔明确〕 两个“着”字给人以非常亲切、柔和的感觉,两个“了”字又充满了喜悦之情。

(二)赏读第二自然段。

1.第二自然段和第三至第七自然段是什么关系?

〔明确〕 第二自然段是总写春景,宏观勾勒;第三自然段至第七自然段是分写,微观描绘。

2.这一部分是怎样安排写景的层次的?

〔明确〕 先总写,从大处勾画春的轮廓;后分写,依次描绘了春草、春花、春风、春雨、迎春五幅图画。

3.读课文第二自然段,说说第一句和第二句之间是什么关系。

〔明确〕 “一切”是总写,山、水、太阳是扣住“睡醒”,从大处落笔分写,由面到点。

4.体会“刚”字的作用。

〔明确〕 “刚”照应“春天的脚步近了”的“近”。“近”是说靠近而未到,“刚”是说已到、才到。

5.引导学生想象山“朗润”、水“涨”、太阳的脸“红”的情境。

〔明确〕 山“睡醒”的情态用“朗润”描绘,这时林木抽芽、山川变绿,使山色由暗淡渐渐明朗,由枯干转为润泽;水“睡醒”的情态用“涨”描绘,再现了冰消雪化后春水泱泱的样子;太阳 “睡醒”的情态用“红”描绘,表现出春日融融的暖意。

6.体会三个“起来了”的作用。

〔明确〕 照应“刚睡醒”“张开了眼”。

7.说明本段的修辞手法及作用。

〔明确〕 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刚睡醒的样子”“张开了眼”,生动地表现了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的情态。“欣欣然”的意思是欢欢喜喜地,赋予大自然的万物以人的感情,不仅人们喜欢春天,大自然的万物也喜欢春天。太阳的“脸红”则更使人感觉到春日的可爱。

(三)赏读“春草图”。

1.第三自然段共四个句子,各是从什么角度描绘春草的?

〔明确〕 第1句是从“点”上描绘;第2句是从“面”上描绘;第3句写孩子们的游戏,侧面写春草带给人的欢乐;第4句以风衬草,从感觉的角度表现春草的可爱。

【由点到面,由近及远,从正面到侧面。】

2.体会“钻”所表现的内容,弄清“偷偷地”在文中的意思。

〔明确〕 “钻”表现出春草冲破土层的挤劲儿,表现了春草旺盛的生命力。这里的“偷偷地”是“悄悄地、不知不觉地”的意思。

【可启发学生联系白居易的名句“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体会春草旺盛的生命力。】

3.体会“嫩嫩的”“绿绿的”和“嫩的”“绿的”有什么不同。

〔明确〕 “嫩嫩的”比“嫩的”更嫩,“绿绿的”比“绿的”更绿,准确地表现了春草“新”的特点。

4.体会“一大片一大片”给人的感觉。

〔明确〕 使人似乎看到春草遍地萌发的旺盛长势,感受到春草的勃勃生机。

5.作者用了哪些动词写孩子们在草地上的游戏?这和写春草有什么关系?

〔明确〕 用了“坐”“躺”“打滚”“踢”“赛跑”“捉迷藏”等动词,侧面表现了春草带给人的欢乐。

二、自主探究,学以致用

[设计意图] 指导学生学以致用,自主赏析探究剩余的几幅图画,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用上一环节学习的赏读美文的方法,自主探究“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四幅图画。赏析时,结合问题提示,从修辞的使用及表达效果,从用词的准确性和精练性,从作者情感的真实流露,从作者观察景物的多种角度等方面来赏析每一幅图画。】

(一)自主赏析“春花图”。

【侧重理解词语的运用、描写的角度。】

1.讨论作者是按什么层次描写春花的。

〔明确〕 作者是按“树上”“花下”“遍地”三个层次,从高到低描写春花的。

2.如果不写“你不让我,我不让你”“赶趟儿”,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明确〕 这些句子以拟人的手法描绘出各种花竞相开放,百花争春、百花争艳的情景,非常形象,把花写活了。如果不写这些句子,就显得平淡、呆板,缺少生气。

3.“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这三个句子的顺序能不能颠倒?为什么?

〔明确〕 不能颠倒。因为这三种颜色是和上句桃树、杏树、梨树的花的色彩一一对应的。

4.作者是从哪几个角度写“树上”的花的?

〔明确〕 花朵多,花色艳,花味甜。“仿佛”一词由实及虚,由春花联想到果实,表现花儿甜香得引人遐想,令人心醉。

5.“闹”改为“飞”好不好?为什么?

〔明确〕 不好。因为“闹”字中不仅表现有嗡嗡的声响,而且呈现出一派喧闹沸腾的景象;如果用“飞”字,则只能表现飞时的形态,而不能表现声响和景象。

6.写“花下”,则写了蜜蜂和蝴蝶,这与写花有什么关系?

〔明确〕 写“花下”的蜂闹蝶舞是侧面表现花儿的多、艳、甜。

7.“遍地”和“杂样儿”从什么角度写野花?

〔明确〕 “遍地”写野花的数量多,“杂样儿”写野花的种类丰富。

8.体会“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这两个比喻的妙处。

〔明确〕 这两个比喻描绘了阳光下野花闪闪烁烁、逗人喜爱的样子。这里没有明写阳光和风,但已寓于描写之中了。因为有阳光,野花才会像眼睛、像星星一样亮;因为“风轻悄悄的”,野花摇摇摆摆,才会像眼睛、像星星一样“眨呀眨的”。这两个比喻又互补:眼睛和星星都有“眨呀眨”的共性,但眼睛没有星罗棋布的特点,不能照应“遍地”,星星又无眉目传情的妙处,两者一结合,真把野花写活了。

(二)自主赏析“春风图”。

【注重赏析写景的角度,比喻修辞的运用。】

1.春风是无形的,看不到、摸不着,作者是从哪几个角度把春风写得有形、有味、有声的?

〔明确〕 借助其他事物,从触觉、嗅觉、听觉三个角度来写春风。

【补充:五种感觉。触觉、嗅觉、听觉、味觉、视觉。】

2.引用志南和尚的诗句“吹面不寒杨柳风”有什么作用?

〔明确〕 引用是一种修辞。“吹面不寒”写春风的温暖;“杨柳风”(拂动杨柳的风)写春风的柔和。

3.体会“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这个比喻给人的感觉。

〔明确〕 温暖和柔情。

4.春风本身是无味的,作者又是怎样写出春风的味儿的呢?

〔明确〕 作者写了风里带来的“新翻的泥土的气息”,再“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这就化无味为有味了,而这些味道都是春天所特有的。

(三)自主赏析“春雨图”。

1.“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表现了春雨的哪些特点?

〔明确〕 “牛毛、花针、细丝”都有细的共同特点,但又各有个性特点——牛毛多而细密,花针亮而闪烁,细丝柔而绵长。所以,这三个比喻表现了春雨细密、闪烁、绵长的特点。

2.体会“斜”“织”“全”“笼”所表现的内容。

〔明确〕 “斜”含蓄地写了“轻悄悄”的春风,“织”照应了“像细丝”的比喻,“全”表现了开阔的视野,“笼”准确地写出了“薄烟”的情状。

3.为什么树叶儿会“绿得发亮”,小草儿会“青得逼你的眼”?

〔明确〕 经雨一洗,灰尘没有了,又沾了迷蒙的细雨滴,色彩更艳。

4.为什么要先写“傍晚时分”的景象?为什么不把这一句放到最后去说?

〔明确〕 一是要先说春雨中“安静而和平”的气氛,这种气氛一直贯串到末句;二是“黄晕”也是色,与上文的“绿”“青”正相接连。

5.体会“静默”二字所表现的境界。

〔明确〕 用拟人笔法传神地写出了春雨中“安静而和平”的景象,表现出一种静态的美,把我们引入了一种妙不可言的意境。

【师概括“情景交融”的特点。】

前面的四幅图画,从四个侧面描绘了春景的美,字里行间到处洋溢着作者对春天的喜爱、赞美之情,这就是寓情于景的表现方法。“一切景语皆情语”,作者写景的目的最终还是要表达自己的感情。因此,融情于景,或借景抒情,是写景散文的共同特征。

(四)自主赏析“迎春图”。

1.体会“城里乡下”“家家户户”“老老小小”表现的意思。

〔明确〕 “城里乡下”说明范围的广阔,“家家户户”表现人数之多,“老老小小”表现年龄之全。

2.“也赶趟儿似的”中的“也”照应前文何处?这里的“赶趟儿”是什么意思?

〔明确〕 这里的“也”照应前文“春花图”中花的“赶趟儿”。前文的“赶趟儿”写百花争春,这里的“赶趟儿”写人在争春。

3.“舒活舒活筋骨,抖擞抖擞精神”,如果写成“舒活筋骨,抖擞精神”,读起来感觉上有什么不同?

〔明确〕 前一种写法读起来给人以动感,后一种写法读起来使人觉得呆板。

全篇用叠字十多处。叠字的运用,可以放慢句子的节奏,造成舒缓亲切的语气;也可以使书面语尽量向口语靠拢,使书面语更平易、自然、顺畅。更重要的是,叠字的恰当运用,可以更准确地描绘形象。如用“嫩嫩的”写小草的质感,用“绿绿的”写小草的颜色,用拟声词“嗡嗡”表现成千成百的蜜蜂飞舞的景象,都极其生动逼真。同时读起来,还可以产生独特的韵味。试读这一句:“城里乡下,家家户户,老老小小,他们也赶趟儿似的,一个个都出来了。舒活舒活筋骨,抖擞抖擞精神,各做各的一份事去。”一开头“家家户户,老老小小”连用四个叠字,与“城里乡下”两个对偶词组结合在一起,造成有规律的三组六顿,读起来自然形成欢快的调子。在两个散句之后,再次出现两个重叠词“舒活舒活”“抖擞抖擞”,在构词法上又有变化,由AABB式变为ABAB式,顿时产生一种运动的力感。

4.“一年之计在于春”一句有什么含义?

〔明确〕 写春天激励人们把握时机,奋发向上,辛勤劳作,也抒发了作者热爱生活,进而要创造美好生活、积极向上的感情。

三、赏读提升,研读“赞春”

[设计意图] 旨在帮助学生理解本文的主旨。

1.三个比喻句抓住了春天的什么特点?

〔明确〕 “刚落地的娃娃”表现春天的“新”,像新生命的开始,给人以无限的希望;“花枝招展的小姑娘”状写春天的美,令人喜爱;“健壮的青年”赞美春天充满活力,给人以信心和力量。

2.这三个比喻句能不能颠倒?为什么?

〔明确〕 这三个比喻句从“娃娃”写到“姑娘”再写到“青年”,形象地表现了春天成长的进程,排列有序,不能颠倒。

3.研讨这一部分和第二部分的关系。

〔明确〕 这一部分赞美春天蓬勃的生命力,强调它的“新”“美”“力”。这个结尾正是对五幅春景图含义的概括,点明了全文的中心思想。

本文的写作特点是借景抒情。作者为什么能将春天描绘得如此美丽呢?首先要有细致的观察,并且善于积累语言;然后有感而发,才能够恰当地表达出来。奋斗、追求、创造,是春天赋予人们的神圣使命,因此,生活才有收获,希望才会美好,未来才会辉煌。所以,我们要珍惜自然的春天,更要珍惜人生的春天,振奋精神,鼓足干劲,为人生、为理想而不懈奋斗。千万不要“雄心万丈,躺在床上”。

1.探究活动:春风“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这是什么感觉?春风除了像母亲的手,你觉得还像什么?结合体验探究此项活动。

2.充分联想,背诵全文。

福利:关注转发本文,并在私信里输入,

初中语文,初中数学,初中英语,初中历史,初中道法,初中生物,初中地理,初中物理,初中化学,初中美术,初中体育,初中心理,初中期末冲刺 ,

即可得到相应的资料链接。

记住了,一次只能发一个。就获取人教版相应的课件,教案,学案,试题等资料链接。

再次强调,一次只能发一个,比如,私信里输入初中语文,就能获取初中语文的资料,输入初中数学,就能获取人教版初中数学的资料。

这么好的文,欢迎转发到朋友圈。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