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烧肉在烧制之前需要在水中煮过,这个过程准确称为“焯水”、“汆水”或“泹水”,如果想明白需不需要水煮一下,就得先明白什么叫“焯水”,以及“焯水”的作用。

焯水

就是将初步加工的原料放在开水锅中加热至半熟或全熟,取出以备进一步烹调或调味。它是烹调中特别是冷拌菜不可缺少的一道工序。对菜肴的色、香、味,特别是色起着关键作用。 焯水的应用范围较广,大部分蔬菜和带有腥膻气味的肉类原料都需要焯水。焯水,又称出水、飞水、淖水。东北地区称为“紧”,河南一带称为“掸”,四川则称为“泹”,广东称为“灼”。

焯水的作用

1.可以使蔬菜颜色更鲜艳,质地更脆嫩,减轻涩、苦、辣味,还可以杀菌消毒。如菠菜、芹菜、油菜通过焯水变得更加艳绿。苦瓜、萝卜等焯水后可减轻苦味。扁豆中含有的血球凝集素,通过焯水可以解除。

2.可以使肉类原料去除血污及腥膻等异味,如牛、羊、猪肉及其内脏焯水后都可减少异味。(有些猪肉自身带有香味,焯水反而使其失去了本身的特色,因原材料而异。)

3.可以调整几种不同原料的成熟时间,缩短正式烹调时间。由于原料性质不同,加热成熟的时间也不同,可以通过焯水使几种不同的原料成熟一致。如肉片和蔬菜同炒,蔬菜经焯水后达到半熟,那么,炒熟肉片后,加入焯水的蔬菜,很快就可以出锅。如果不经焯水就放在一起烹调,会造成原料生熟不一,软硬不一。

4.便于原料进一步加工操作,有些原料焯水后容易去皮,有些原料焯水后便于进一步加工切制等。

红烧肉做法

红烧肉是是一道著名的大众菜肴,属于热菜。其以五花肉为制作主料,最好选用肥瘦相间的三层肉(五花肉)来做,做法多达二三十种。

红烧肉的烹饪技巧以砂锅为主,肥瘦相间,香甜松软,入口即化。红烧肉在我国各地流传甚广,具有一定的营养价值。

“慢著火,少著水,火候足时它自美”,就是反映早期红烧肉的做饭,也被誉为“烧肉十三字真经”,红烧肉在各个菜系做法不一。南方习惯用酱油调色,而北方则喜欢用糖色。

苏式红烧肉

1.带皮五花肉洗净,切成麻将块;干山楂片冲水洗净。

2.盆中装入凉水,加入一大勺料酒,放入五花肉块,浸15分钟。

3.将浸好的五花肉块和干山楂片放入砂锅里,加入足量的水,至少高过肉块两寸以上。

4.大火烧沸5分钟,中间不断用勺子撇除表层浮沫。

5.转小火微沸至软。

6、转入炒锅中,倒入老抽一大勺,中火烧30分钟至汤汁收浓。

7.加入冰糖。

8.烧到汁浓,加点盐调整一下味道,最后点香油出锅。

川式红烧肉

1.将猪肉放入冷水锅中煮至断生捞出搌干水分,在皮面涂抹一层糖色晾凉。

2.将猪肉切成2CM见方的块。

3.将猪肉放入180℃的油中炸至金黄色是捞出。

4.锅内放入色拉油,用中小火加热至100℃,放入姜片、葱段炒香,加入鲜汤、八角、桂皮、花椒、冰糖、精盐、料酒、糖色和猪肉,加热至沸后撇去浮末,改用小火烧至猪肉软熟、汁浓亮油即可。

责任编辑 赵瑞香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