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你是否具有如下三种潜在人格?(屈从型、攻击型、孤僻型)丨每日读第156期

想做个每日精选一篇书摘的小栏目

从译文社的书中,摘一些有趣或无趣的内容

今天分享到了第一百五十六篇

也欢迎看到您发来的个人建议

告诉我想读哪位作家的作品

-156-

每种人格都由某一因素主导,且该因素对患者来说代表着更易接受的自我。为简便起见,我将把它们分为屈从型、攻击型和孤僻型三种。

文|卡尔·霍尼

你是否具有如下三种潜在人格

卡尔·霍尼译|温华

摘自|《我们内心的冲突

- 声明:如需先请私信联系 -

每种人格都由某一因素主导,且该因素对患者来说代表着更易接受的自我。为简便起见,我将把它们分为屈从型、攻击型和孤僻型三种。

屈从型,显示出所有“亲近”人的特点。他表现出对温情和赞赏的明显需求,尤其需要“伙伴”,即一个朋友、情人、丈夫或妻子,“他(她)能够满足患者对生活的所有期望,承担所有的责任,他最主要的任务就是成功操纵屈从者”。总之,这种类型的人需要被别人喜爱、需要、渴望、爱慕;需要感受到别人的接纳、欢迎、赞同、欣赏;人们——尤其是某人——离不开他,认为他至关重要;需要别人帮助他,保护他,照顾他,引导他。

对安全感的渴求是如此迫切,以致他所做的每件事都是奔它而去。在此过程中,他形成了某种品质和态度,并由此铸成性格。他自觉地尽力满足别人的期望,或者是他以为的别人的期望,常常因此忽略了自己的感受。他变得很“无私”,乐于自我牺牲,不苛求别人——只有一点例外,那就是对于温情的无尽渴望。他变得顺从,不仅过分善解人意——当然是在他能承受的范围之内,而且溢美之词脱口而出,轻易就感激涕零,还过分慷慨。这种状况发展下去会变成这样:他的任何体验——不管是一顿饭、一场演出、音乐还是自然风光——只要不与人分享,就会觉得毫无意义。他的自我评价随着别人的褒贬、爱憎忽高忽低。任何批评、拒绝、背弃都是极其可怕的威胁,他会以最卑微的举动去赢回那个威胁者的认可。

屈从型人格的绝大多数特征都具有双重动机。例如,当他自我贬低时,其目的在于避免与他人摩擦而求得一团和气,但这可能也是抹除他那高人一等愿望之痕迹的手段。当他让别人利用自己时,既是在表现他的顺从和“善良”,也可能是在避开自己想利用别人的愿望。

考虑到他那些互相矛盾的强迫性倾向,爱情实际上是满足他所有病态需要的唯一方式:它既能满足被人喜欢的需要,也能实现支配他人的需要(通过爱);既满足他甘居次席的需要,也实现他高人一头的需要(通过伴侣专一的爱)。屈从型人格越是倾向于独立(因为害怕情感的投入),或者越是对被爱感到绝望,就越可能用单纯的性行为取代爱情。他会以为那是与人亲近的唯一途径,而且会像高估爱情一样高估它,以为它有能力解决一切。

如果说屈从型人格笃信世人皆“善”,却常常遭到相反例证的打击;那么攻击型人格则觉得世人都怀有敌意,而且拒绝承认别人并非他想象的那样。攻击型人格的需要植根于一种感觉:世界是个竞技场。因此他的头等需求就是控制别人。而控制手段可谓花样繁多,可以直截了当地使用权力,也可以用关怀备至或赋予责任来间接操控。他考虑任何情况与关系的出发点都是“我能从中得到什么”,看它是否能带给他金钱、名望、人脉或者创意。此人有意识或半有意识地确信,每个人都是这样行事的,所以最管用的办法就是比别人做得更游刃有余。他身上的特质几乎完全与屈从型人格相反,他认为所有的感情,包括他自己的和别人的,都是“拖泥带水的多愁善感”。

他的全套价值观建立在丛林法则之上:强权就是真理。让慈悲和宽恕统统走开,人对人是狼!这些价值观与我们熟知的纳粹哲学相差无几。他为什么会如此强烈地排斥较为温柔的情感呢?为什么他看到别人温情脉脉会觉得恶心?为什么别人在他觉得不恰当的时候表达同情会让他嗤之以鼻?在这个问题上,尼采为我们做了很好的说明。他提出了超人理论,把所有的同情都视为第五纵队——一个从内部搞破坏的敌人。

基本冲突的第三张面孔是对离群索居的需要,为“逃避人”类型所有。每个认真对待生活和自己的人都会时不时地想要一个人待着,只有当一个人与他人相处会产生无法忍受的紧张,而独处成了主要的逃避方式时,才是我所说的神经症的自我孤立倾向。

当然,严重的孤僻者其怪癖会极为鲜明,其中最突出的表现就是一切行为都避开他人,并且这些举动还会因为他的刻意强调而非常引人注目。另一个常常被视为孤僻型人格特有的特点是疏远自己,即对于情感表现出麻木不仁,不确定自己是谁,爱什么,恨什么,渴求什么,希望什么,害怕什么,厌恶什么,相信什么。所有孤僻型人格真正的共同之处,就在于他们能够以一种客观的视角观察自己,像是在看一件艺术品。因此,他们常常能极好地体察自己的内心活动。一个突出的例子就是,他们经常对出现在自己梦中的符号有着惊人的理解。

最关键的是,他们需要在自己和他人之间设定情感上的距离。更准确地说,他们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决定不与他人建立任何形式的情感关系,无论是相爱、对抗、合作还是竞争。一个孤僻者也许能真正地享受生活,但哪怕这种享受有一点点要依靠别人,他就会选择放弃。晚上偶尔和朋友小聚一下能令他心情愉悦,但他不喜欢集体活动和社交。同样,他也会逃避竞争、特权和成功。他倾向于控制自己的饮食,约束自己的生活习惯,让自己无需花费太多时间和精力去赚钱支付日常开销。他极其讨厌生病,因为病痛让他不得不依赖别人,而这在他看来是件丢脸的事。在学习任何知识的时候,他总是坚持获取第一手资料而不愿听信他人的说法。另一个显著的需要是他对保护自己隐私的要求。他就像一个住旅馆的人,极少拿掉门上那块“请勿打扰”的牌子。

自力更生和保护个人隐私都服务于他最突出的需要——完全独立。如果有可能,这种类型的患者会逃避长期的责任:像签合同、签订超过一年期限的租约、结婚这类事情对他来说都很困难。时间的不可更改最易被他视为约束,他习惯于晚五分钟上班,就是为了维持一种自由的假象。时刻表的存在也是种威胁,所以孤僻者很喜欢这样——何时方便就何时去车站,宁愿错过一班列车在那儿苦等下一班,也不看时刻表。

我们已经看到,每一种对待他人的基本态度都有其积极的一面。“亲近他人”者试图为自己创造一个友好的世界,“对抗他人”者则会把自己武装起来以求在社会竞争中生存下去,“逃避他人”者希望得到某种完整与安宁。实际上,这三种态度对人的成长不仅是可取的,还是必需的。唯有在神经症结构中出现并发挥作用时,才会变得咄咄逼人、僵化刻板、任意妄为,并且互相排斥。这会在很大程度上损害它们的价值,但并不会将其完全毁掉。

(完)

本文选自

我们内心的冲突

[美] 卡尔·霍妮|著

温华|译

现代人内心的自我修复宝典,本书讨论了人内心的主要的冲突类型和它们的各种表现形式,分析并归纳了各种相互矛盾的态度和倾向,指出了被这些冲突所扰之人旨在解决冲突的努力结果怎样导致失败并陷入恶性循环,提出了解决这些冲突的切实可行的建议和设想。

戳以下标题可跳转至最近五期的篇目

完整每日读目录请戳文末阅读原文

每日读第151期

一封写给李显龙的家书

作者:李玮玲

每日读第152期

爱?爱并不真实,那只是一场不错的营销而已

作者:玛格丽特·阿特伍德

每日读第153期

吃多了,就要运动?不如躺着更明智

作者:谷崎润一郎

每日读第154期

约瑟夫·布罗茨基,坚信单打独斗的人

作者:谢默斯·希尼

每日读第155期

李玮玲:心疼母亲所受的苦

作者:李玮玲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