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是一名12歲的北京女生。做爲一個土生土長的北京女孩,心童家境優越,父親是某上市公司董事長,母親是央企高管,她本人成績優秀,陽光開朗,今年九月順利就讀一所海淀名校,可以說是衆人眼裏的天之驕女,在我們這些大人看來,屬於是蜜罐中長大的孩子。

然而在這一切光環之下,心童這篇文字還嫌稚嫩的稿件給了我們一個重擊,原來一切並不是如我們一廂情願的想像。

以下爲正文:

老實說,讓我這樣一個12歲的“乳臭未乾的小毛孩”來寫文章,有些勉爲其難了。因爲我沒有什麼才氣,卻常常出言不遜,狂妄自大,若有什麼貽笑大方的地方,還望多多海涵。

生於北京

老年人常常長吁短嘆地對我們這一代人說:“瞧瞧你們現在,玩的是電腦手機,出門就是小汽車,看我們小時候那苦喲!”話還是很中肯的,從人類文明的誕生起,截止到今天,大都市的00後享受的是最發達的科學技術,最先進的醫療設施,最精緻可口的美食……物質的豐富達到了空前的程度。

一定有人又羨又妒地對我說:“你生在北京,什麼好處都佔盡了,你還有什麼不滿足的呢?”

然而,我這看來,豐富的僅僅是物質而已。這是一個物質極爲豐富,精神極爲禁錮的時代。生活在北京並沒有讓我感到特殊的榮耀,反而讓我愈發壓抑,聳立的高樓像斑駁經年的牢籠,鎖得我無法呼吸。

學路漫漫

先拿學習來說,人們以爲北京的孩子都是精英,其實大部分都是學習機器罷了。我從幼兒園開始上課外班,一二年級開始學奧數,五六年級壓力加大,與母親爭吵矛盾升級,有時我風塵僕僕地坐在公交車上,望着深深的霧霾,彷彿如我看不見光明的未來一般。

我並非個例,而是大多數。我母親的一位同事在他女兒還小的時候常常說:“我絕不給她報什麼課外班,做個快快樂樂的普通人就行了!”他對我這種瘋狂刷題的行徑始終保持不屑的態度,我十分感動,而且羨慕,覺得他簡直是渾濁世間的一股清流。而現在,他女兒上小學了,卻是課外班加身,忙忙碌碌,我去問那同事,他有些無奈地說:“唉,我現在發現,不上課外班,連普通人都做不了!”

是啊,連普通人都做不了……清流又怎樣?最後一點清醒的意識終被污水所吞沒,隨波逐流罷了。

我想努力適應這種學習環境,可是久而久之,我發覺我對課外班產生了變態的依賴,即使現在也未能消除。那就是萬分憎惡學習,毫無上進心,像一隻被抽打久了的羊,突然重獲了自由,卻不知道如何奔跑了——那還是乖乖回羊圈去吧!

小升初歲月

說起小升初,我就有一肚子苦水,想壓抑又抑不住。

身邊的人都知道,我上的是北京一流名校,卻只看得見我在衆人面前的揚眉吐氣,他們看不見,我一週八個之多的課外班,看不見我與母親無數次的爭吵,看不見我在夜裏輾轉反側無法入睡,望着茫茫車流,不知何去何從…..

我瘋狂地刷題,做題,直到身心皆疲,卻發現還有足以淹死我的題海。就好比攀登一座山,爬得傷痕累累,卻依然望不到頂峯,或許根本沒有!迷茫和彷徨,交織在我的心裏。

我被點招的消息傳來了,我想我應該高興的,可我卻特別想哭。我躲在被子裏,想到整個六年級的種種往事,心中五味雜陳。我除了一點令人虛浮的讚賞和豔羨,又得到了什麼?讓我重新選一次,我一定、一定不會再選這條路。

可人生不能重來,我無法重選,身邊的人一模一樣地都走上了這條路,這也許是教育改革必然要經歷的瘋狂過程,我的吶喊彷彿進了無底洞,可曾掀起一絲一毫的波瀾?

我的兩個小學同學,比我還瘋狂,一週十幾節課外班,常常學也不怎麼上,最後兩人均被一所超一流的市重點中學錄取。

而另有一個女生,品學兼優,勤學好問,字也寫的極好,自己攻讀奧數,可惜,她獨獨沒有報課外班。最後,場場考試,場場失敗,只派到了一箇中下流中學。

我還能說什麼呢?真是可悲又可憐。

一位同學的父親感嘆:“不經歷小升初,無以談人生啊!”戲謔之中,帶有幾分辛酸。

它撕碎了我的夢想

我不是毫無恆心的人,也不是那種無病而呻的嬌氣女孩子,我二年級就參加了武術隊,整整練了三年多,那是我短暫的12年人生中最快樂的時間。

我被老師扳腿,韌帶撕裂着痛,我幾乎咬破嘴脣,不讓自己哭出聲來。

我們在操場上跑過40圈,我一度以爲這毫無可能,可是我突破了極限,在迎向終點的時候,我的雙腿格外有力。

我們動作做不好的時候,就會接受老師少林棍的“洗禮”,打得胳膊青一塊紫一塊,我們卻從未掉過淚,甚至在打的時候還傻樂着。

在賽場的綠毯上,我感受過成功的風光,也經歷過失敗的慘痛。

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在堅持,我在拼搏,我在爲我所熱愛的事情而奮鬥!這些就夠了。

我喜愛美術和寫作,僅僅是因爲在執起筆的時候,我感受到從未有過的精神愉悅。

我曾以爲我的前途有無限可能,至少是精彩的,但這一切的一切,都被小升初打破了,撕碎了,不復存在了!當我忙於做題的時候,再沒時間玩一玩我的愛劍,去讀一讀我所喜愛的詩文了,荒誕的夢想總會被現實衝碎。

我曾問母親:“你有夢想嗎?”

母親反問:“你問這個幹嗎?”

我又問:“那你快樂嗎?”

母親笑了:“還行,湊湊合合。”

沒有什麼目標日子卻過得充實,是大都市人生活的常態,所謂的激情,都在生活的瑣事中慢慢消磨掉了。許多人告訴我,現在學好知識,能爲未來提供無限可能,可以幹你想幹的事,去追逐你的夢想。可當你長大成人,夢想,還真的存在嗎?

一位阿姨知道我上了名校,想讓我勸她不肯上課外班的女兒。我對那個比我小兩歲的女孩說:“不必在乎別人的看法,現在就去追逐夢想,待你長大,一切都晚了。”

學區房無用,拼命纔會贏

我雖說了這麼多,卻又不得不承認,於現在的大多數人來說,死讀書就是王道,且是唯一的。作爲經歷過小升初的人,我明確地告訴你們:沒有任何捷徑。

我身邊的同學,有一些因爲學區房派入了名校,他們個個自鳴得意,以爲免了刷題之苦也可以輕鬆進入名校。可是當分班考一下來,全部傻了眼,沒有經過小升初的“洗禮”,考試成績一個個慘不忍睹,只能被踢到普通班,自信心大爲受挫。

所以奉勸各位成人們,不必爲學區房擠得頭破血流,毫無意義的,就算花了百萬、千萬去買了一幢小小的學區房,也不過是讓孩子在人生起跑線上往前移了一釐米,也許還不到。

“寧做雞頭,不做鳳尾”,不論是靠派位、學區房,還是找關係做了“鳳屁股”的人,爬不到前面,就終會被甩下,物競天擇,必然的法則。

名校,不過如此

很多人眼中的名校幾乎是神聖的,高不可攀的,我開始也新鮮了一陣子。上百種豐富的課程,五花八門的社團,一流的硬件設施等等,讓人眼花繚亂,我以爲自己終於脫離了小升初的苦海,享受人們所說的“素質教育”了。

而很快,我就發現剝開名校華麗的外衣,一樣也離不開兩個詞:學習,高考。

剛開學一個月,單數學就歷經十幾場測試,加上作業,一共42張卷子。其他我就不多說了。

老師在黑板前大談闊論高考,激動得胸前一起一伏,至於講的是什麼,對不起,我忘了。

幾位高考極好的學長學姐的照片張貼在海報牆上,成爲所有人朝聖的對象,可惜,並不包括我。

如果有人對你說,名校孩子作業少,學習輕鬆,自由發展,那麼,你可以和他絕交了。

有些本質,再來一千次一萬次的教改也掩飾不了的。

學習的意義

王小波認爲,對於學習,中國人在乎實用而西方人在乎學習的樂趣。

那麼現在的學習狀態,既不實用,也無樂趣。

我想請問成人們,學校學的知識你們記得多少,又用到多少?

莫非買個菜需要因式分解?做個菜需要靠函數?既然不是,刷題的意義,就僅僅在於考試了。

常常有人反駁我:你太注重功利了,人生本就是求知的過程,應享受樂趣。如果每天刷題也算樂趣的話,那樂趣的門檻也太低了點兒。

我不是說學習沒有樂趣,當我拿起一本《史記》而投入進去,當我在各色各樣的詩文中陶醉,這難道不是樂趣所在?求知慾是人天生便有的,只是太多人把這些本有樂趣的知識變成痛苦,施加給我們,使人產生牴觸、反抗的情緒,但卻從沒有人反省自己,只是一味把責任推給我們。

許多中國孩子的目標就是清北,甚至更高。我的目標卻絕不是這些,學校雖好,到底只是一方天地,我的思想會永遠禁錮在一間教室裏。

人生苦短,就要把生命體驗到極致!

心靈和腳步,永遠要有一個在路上,背了一百遍《長城贊》,總不如親眼看見巍峨的長城。

我多麼想早些長大,體驗社會百態,我又多麼害怕,時間磨平了我的棱角,讓我變得和所有大人一樣,爲了生計每天奔波勞碌。

我知道我將要走的路:學習、高考、找工作、結婚生子、帶孩子、走向死亡。

因爲知道,所有總要改變一點兒,不是嗎?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