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纪对于中国来说是一个极其艰难的时刻,饱受西方各国的挑衅和侵略,却无还手之力。国防体系中我国古代对领海一直没有太多的意识,在遇到近代危机时,才发现守不住领海,就等于将国土拱手让人。

在鸦片战争之后,清政府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开始着手选人建设近代海上军队,意图效仿西方。首当其冲的就是福建,这是重要的海域,是很多外国人觊觎的港口,又因为历史上一直有造船航海的技术,这里就成了海军天然的组建基地。清政府倾尽全力花重金,用了几十年时间和大量的人力打造了一只国家级的舰队。

一支寄予厚望的中国军队,却因为“懦弱”,不到六十分钟被敌全灭

这支队伍由左宗棠来领导,19世纪60年代左右,他为了让舰队符合近代化要求千方百计引进外国的先进技术,舰队在这些技术的支持下升级了硬件基础,不过光有硬件还不够,还要有相应的符合标准的人员来操作,军队为了跟上技术更新的节奏,就要建立相应的军政军工系统,这样福州船政、海军学院就相继应声而起。

看似有模有样的福建海军就这样打磨了出来,似乎是有种揠苗助长的嫌疑,可是对于曾经一无所有的清朝海军,看到福州船政产出3艘兵舰“万年清”、“湄云”和“福星”的时候,还真像那么回事。

一支寄予厚望的中国军队,却因为“懦弱”,不到六十分钟被敌全灭

70年代,李成谋被任命为统领,因为他具有丰富的海战经验。政府同时将福建所有船政一律统编为军队征用,船队就这样进一步上了规模,越来越大,光是自己建造的船只就有15艘,再加上国外买来的三只,一共服役于福建海军的有18艘舰艇。

70年代末福建水师倚仗这套系统而出现,不过这支水师当时是因为台湾遭日本入侵被催生出来的。慢慢的舰队船只数量达到了26,10只为主力,吨位22845吨。

一支寄予厚望的中国军队,却因为“懦弱”,不到六十分钟被敌全灭

似乎这一切都是为了一场随之而来的大战而准备--中法战争。战争没有开始之前,没有人真正见识过中法正式对垒的局面,人们甚至因为福建水师中国历史之最的地位对战争获胜大抱希望。建立水军也意味着中国政府和人民有了反抗列强的意识,实在鼓舞人心。

然而接下来的这场大战,让所有认识到抱着这线希望是不现实的,因为清政府根本就是自以为是的开空头支票,整个领导系统想的都不是一决生死而是尽量求和。

一支寄予厚望的中国军队,却因为“懦弱”,不到六十分钟被敌全灭

法国在19世纪时转型成功,帝国主义的魔爪伸向了中国。首先他们用了很多国家惯用的侵略手法,以越南为跳板,先殖民我国周边国家,然后再一步一步向北进军。对于中国的进攻,其实是法国每天都在计划部署的事,清政府也看的出来,但却在这个时候选择了视而不见,抱着侥幸的心理自我安慰。

终于在1884年7月的一天,马尾港口处浮现了第一支来袭的法国海军。这个福建东南部的港口,是中国海军的整个基地。然而让人不能理解的是,对对方如此大胆的行为,在这个节骨眼上清政府还是打算不先动手。

一支寄予厚望的中国军队,却因为“懦弱”,不到六十分钟被敌全灭

23日在法国军队第一个开火攻击后,中法战争开始了。军事实力和配备上,法国是最先进的工业化军队,10只舰船中有2只鱼雷艇,77门重型炮,而虽然我方有11艘舰船,大炮45门,先进程度上面就差多了,在军队人数上法国也更为有优势,1800对1100,700人险胜。

不过一直犹豫徘徊的中国舰队错过了反击的时机,多艘在港中丝毫未动就被敌军击沉和重创。扬武、福星、福胜、振威这几艘舰艇虽然在陈英、叶琛、许寿山等人的带领下挣扎着战斗了很久,许多人壮烈殉国,但还是没有摆脱失败的命运,最后近乎全军覆没,死伤过半,对法军只是微创,整个战争用了不到六十分钟,一小时都不到。从此这支被寄予厚望重力打造的中国舰队被消灭。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