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以來,法國經濟狀況有所好轉,但目前仍有13.6%的居民屬於貧困羣體。(圖片來源:法新社資料圖)

【歐洲時報劉洲編譯】作爲西歐經濟強國,法國仍然有數量龐大的貧困人口。自2008年經濟危機爆發以來,貧困人口比例更有上升,雖然近年來數字略有下降,但佔總人口13.1%的貧困問題仍是難以根治的痼疾。《世界報》近日刊文,對這一現象敲響了警鐘。

位居歐洲中游 南北地區極化

在法國,並沒有關於“貧困”的官方定義,但研究人員通常採用“貨幣貧困率”標準,即將“(接受補貼後)月收入低於人均中位數收入的60%”作爲貧困線標準。換言之,就目前標準來說,如果在法國每月收入低於1015歐元,則可以認爲處於貧困線以下。

按這一標準,根據歐盟統計局的數據,2007年全法13.1%的居民屬於貧困羣體。由於2008年經濟危機的影響,這一數據在2012年達到14.1%的峯值。2015年後隨着經濟狀況好轉,目前又回落到大約13.6%。這一比例明顯不如芬蘭(11.6%)與丹麥(11.9%)等北歐國家,但仍比德國(15.2%-16.5%)、意大利(19.5%-20.6%)和歐元區總體水平(16.1%-17.4%)要好。

而在法國國內,貧困羣體分佈體現出明顯的地域特徵。總體情況是中部地區情況最好,越往南北兩端,貧困人口越多。例如在北部省(Nord)貧困率爲19.4%,而附近的加萊海峽省(Pas-de-Calais)則爲20.3%;南部的奧德省(Aude)爲21.4%,上科西嘉(Haute-Corse)則爲21.9%。換句話說,在這些地區每五個法國人就有一個是“窮人”。而在巴黎北郊聲譽不佳的93省(Seine-Saint-Denis),這一比例更上升到29%!

所幸的是,法國的社會福利制度扮演了重要的調節作用,尤其在經濟衰退期間更是如此。全法國最貧困的20%人口中,如果不考慮社會補助,人均收入只有533歐元;而加上社會補助後,則大幅增加到933歐元。

貧困和教育及家庭因素密切相關

然而,貧困問題遠不只是“兜裏沒錢”這麼簡單,它同時還涉及到醫療保障、文化教育、飲食品質和住宅條件等各個方面。研究人員指出,從1980年代以來,法國的貨幣貧困率一直在14%上下,看上去比較穩定,但這掩蓋了深層次的問題。例如根據慈善機構“皮埃爾神父基金會”的統計,法國有400萬人的住宿條件不達標。

法國的貧困現象和教育及家庭呈現出明顯的相關性:學歷越低,貧困率越高。在沒有任何文憑的羣體中,貧困率高達23.7%,擁有高中畢業文憑的則下降到13.9%,擁有高等教育文憑的則只有6.6%。此外,單親家庭成爲高風險羣體,全部單親家庭中貧困率爲34.9%,而倘若母親不工作,則高達70.6%,相反,如果夫妻都工作的家庭,貧困率僅有5.3%。

此外,貧窮現象還有代際轉移的特徵。二戰後的法國窮人基本都是老年人,但在隨後幾十年裏,社會福利與退休金等政策逐漸解決了他們的困難。而現在,經濟困難大多集中在最年輕羣體身上,特別是那些缺少工作技能的人和失業者。在生活環境與教育水平相對較差的地區或家庭的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只能得到相較同齡人更低的的競爭力。根據經合組織(OECD)的數據,一般而言,收入最低的家庭需要六代人約180年時間,才能達到平均收入。“在法國,大多數情況下,我們很窮是因爲我們天生就是窮人,”經濟學家洛蒂(Yannick L'Horty)這樣總結道。

社會模式需要革新

法國總統馬克龍曾將這種現象稱作“命運的不平等”——“就因爲你出生的地方、你家庭的環境,你的人生道路基本就被鎖定了。”今年7月初,他提出一份雄心勃勃的反貧困計劃,預計將在今年9月開始逐步落實,其中的舉措包括公立學校的免費早餐、義務教育年限由16歲提高到18歲、增加就學補助等等。

然而馬克龍的施政也不無含混之處。今年6月他抱怨政府的福利支出太多,甚至稱之爲“瘋狂”,最近又決定在未來兩年內凍結家庭補助、住房補貼等項目的漲幅,僅微漲0.3%,這遠遠低於今年2.3%的通脹率。根據法國統計局數據,2016年法國的社會福利支出佔全年GDP的32.1%,而歐盟平均水平爲27.5%。

此外,貧窮問題的解決也有賴於整個法國社會運作模式的革新。例如越來越複雜的福利制度,導致一些人喪失找工作的動力;目前的就業體系無法很好地容納那些缺乏工作技能或教育水平的年輕人。上游的學校無法接納這些相對“低端”的學生,而下游的成人教育與職業教育並沒能有效地幫助這些年輕人重返工作崗位。不從根本上解決這一問題,一味地增加福利支出只會是寅喫卯糧。

同樣,爲加強員工保護制定的法律,導致裁員困難和職場流動性低下,讓企業不敢輕易招人,反而加劇了貧困固化。據經合組織統計稱,如果在所有家庭中至少有一名成年人工作,那麼法國的貧困率將減半。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