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月令广义》载:“五月五日为端午节。当然,端午节还少不了上山采药,人们认为五月五日阳光最强,此时百草均为药,甚至有人在这天抓癞蛤蟆,用来以毒攻毒。

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这是我国千百年来一个重要的夏季节日。“端午”一词最早出现于晋人周处《风土记》,云:“仲夏端午,烹鹜角黍。端,始也,谓五月初五日也。”

此外,陈元靓《岁时广记》卷二十一引《岁时杂记》载:“京师市廛人,以五月初一为端一,初二为端二,数以至五,谓之端午。”《月令广义》载:“五月五日为端午节。”《幼学琼林》又载:“端午却为蒲节。”……从以上所引的众多命名中,可见端午节起源之复杂。

端午节的历史渊源

关于端午节的起源说法不一,主要包括以下几种说法:

屈原说。最早见于南朝宗懔《荆楚岁时记》与南朝梁代吴均《续齐谐记》。据《荆楚岁时记》载:“五月五日竞渡,俗为屈原投汨罗日。伤其命,故并命舟楫以拯之,至今为俗。”

端午节的“前世”与“今生”

屈原,名平,楚怀王的大臣。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遭馋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地区。当楚国郢都陷落后,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于五月五日,抱石投汨罗江身死。

又《续齐谐记》载,屈原在农历五月五日怀石自沉汨罗江后,楚人十分悲痛,便以米粽等食物投水祭之。闻一多曾誉之为“无上的智慧”。屈原自沉汨罗的五月初五正好与端午节日相合,这样一来,端午节成为纪念屈原之节日。

曹娥说。出自东汉年间的《曹娥碑》。据东汉邯郸淳《曹娥碑》、东晋虞预《四明丛书》载:上虞曹娥之父为一弦歌礼神的巫师,于汉建安二年五月五日驾舟溯江而上去迎波神伍子胥,被波涛溺死,不得其尸。时年十四岁的曹娥女,沿江号哭,到第七天投江而死,三日后与父尸俱出。据《丛书集成初编·古文苑》卷19,载:孝女曹娥者,上虞曹旴之女也。……旴能抚节按歌,婆娑乐神。以汉安二年五月时迎五君,逆涛而上,为水所淹,不得其尸。时娥年十四,号慕思旴,哀吟泽畔,旬有七日,遂自投江死。经五日,抱父尸出。”

后人为纪念曹娥的孝节,在曹娥投江之处修建曹娥庙,她所居住的村镇也改名为曹娥镇,曹娥殉父之处被定名为曹娥江。此后,每年五月五日以竞渡投食江中为之悼念。此说流行于浙江绍兴一带。

陈临说。据《后汉书》载:“陈临为苍悟太守,推诚而理,导人以孝悌,临征去。后本郡以五月五日祠临东城门上,令小童洁服舞之。”传说广西苍悟太守陈临忠诚为民,心系百姓,鞠躬尽瘁,以身殉职,深受百姓爱戴,遂于五月五日开展纪念陈临的端午文化活动。此事至南北朝仍在流传。北齐《五日诗》也云:“麦凉殊未毕,蜩鸣早欲闻。喧林尚黄鸟,浮天已白云。辟兵书鬼字,神印题灵文。因想苍梧郡,此日祀陈君。”

勾践说。据东汉袁康《越绝书》载:越王勾践被软禁在吴国三年,卧薪尝胆,忍辱负重,立志报仇雪耻,逐渐得到吴王夫差的信任,勾践被放回越国那年,于五月五日以“竞渡之戏”为名开始操练水军,最终灭吴复越,越人便以五月五日作为纪念勾践的纪念日。端午节这一天,除开展纪念勾践的活动外,还进行龙舟竞渡。此风俗一般流行江浙一带。

恶日说。先秦时期,当时人们认为五月份是毒月,五日是恶日,传说这天奸佞当道,五毒齐出。据《礼记》载,端午节源自周代的蓄兰沐浴。成书于战国时期的《吕氏春秋》里《仲夏记》一章中有规定,即人们在五月要禁欲、斋戒。《夏小正》中记载:“此日蓄药,以蠲除毒气。”《大戴礼》中也记载:“五月五日蓄兰为沐浴。”《宋书·王镇恶传》载:南朝宋王猛的孙子王镇恶,也是出生在五月五日。载云:“家人以俗忌,欲令出继疏宗。猛见夺之,曰:‘此非常儿,昔孟尝君恶日生而相齐,是儿亦将兴吾门矣。’故名镇恶。”果然,后王镇恶屡建战功,被封为征虏将军。此日均为不吉之日。并且当时的人们还避“端五”忌讳,因而称之为“端午”。

夏至说。据司马彪《续汉书·礼仪志》载:“仲夏之日,万物方盛。日夏至,阴气萌作,恐物不揉懋。其礼:以朱索连荤菜,弥牟蛊钟;以桃印长六寸、方二寸,五色书文如法,以施门户,代以新尚为饰。夏后氏金行,作苇茭,言气交也;殷人水德,以螺首,慎其闭塞,使如螺也;周人木德,以桃为更,首气相更也。汉兼用之,故以五月五日,朱索、五色印为门户饰,以难止恶气。”可见,汉代五月初五的风俗是来自夏、商、周时期的夏至节。夏至,是先秦人们最早确定的四大节气(春分、夏至、秋分、冬至)之一。夏至之日前后,农事活动十分重要,又加上杂草恶木、瘟疫病害等蔓延而危害农作物及人之生命,古人就于夏至日举行一些活动来祈求丰收,祛除灾害,相沿成习,夏至日也逐渐成为民俗活动日渐丰富的传统节日。

端午节的“前世”与“今生”

伍子胥说。相传春秋时吴国忠臣伍子胥含冤而死,化作涛神,当时世人都觉悲哀,因此祭奠他,由此端午节便产生了。据范晔《后汉书》载:浙江东部百姓十分怀念伍子胥,每逢夏历五月五日,必沿曹娥江逆江而上,并以歌舞赶接伍神。据《吴越春秋》载:春秋战国末年,伍子胥被吴王夫差所杀,尸首被装入皮袋投入钱塘江以后,迎波逆流而上却不沉没,当地百姓认为是伍子胥显灵,尊他为“波神”、“伍神”,以后每年的五月五日,人们就驾舟竞渡,希望重见伍子胥显灵。此俗主要流行于钱塘江流域。

沐浴日说。据汉代《大戴礼·夏小正·五月》记载:“五月五日,蓄兰为沐浴也。”即古人在端午节用芬芳的兰花制作成浴水而沐浴,所以称端午节为沐浴日。唐代韩鄂《岁华纪丽》说:“端五,角黍之秋,浴兰之月。”宋代《梦粱录》也说:“五月重五节,又曰浴兰令节。”屈原《九歌·云中君》有“浴兰汤兮沐芳”,即用芳香的兰花汤水沐浴。

当然,还有其它说法。

端午节的民俗文化

端午节经过几千年的传承,形成了我国特有的民俗民风。

祭祀。端午祭祀,源于祭龙之俗,屈原事后亦有内容的增加,龙舟、投粽,都有祭祀之意。历代也修建了屈子祠等祭祀建筑,除此之外,端午节民间还有祭祀屈原、曹娥、瘟神、蚕神、农神、张天师和钟馗之祭,迎鬼船等活动。

曹娥是浙江地区五月初五祭祀的神灵之一,至今民间还流传有关历史传说。由于她是孝女的楷模,为东汉时期的统治者所提倡,于是加以宣传,并把她与龙舟联系起来。

而浙江建德地区的人们,则认为白娘子盗仙草救了许仙,也救了百姓,因此当地在端午节也祭白娘子。

端午节的“前世”与“今生”

驱毒避害。端午节在五月五日,五月在古代被称为“恶月”。据《礼记·月令》载:“是月也,日长至,阴阳争,死生分。君子斋戒,处必掩身。”而五月五日更被看作恶月里的恶日,因为自这天起,日渐长夜渐短,即人们所迷信的说法“阴阳相争”,且天气也开始越来越热,正是蚊蝇肆虐的季节,疾病也容易流传。不管是从心理上还是生理上,人们都感觉到大自然的“不友善”。因此,为祛除祸害,人们在端午增加了驱毒这一习俗。据《楚国风俗志》载:“五月蠲毒,采药。”自此,人们就开始想方设法进行驱毒避害。其中,《荆楚岁时记》即提到一种风俗:“采艾以为人,悬于门上,以禳毒气。”在端午节这天,人们将艾草称为“艾人”“天师艾”,理由是人们相信艾草有巫术作用,祈求它可以为人们祛除疾病,抵制不祥,寄托了人们的美好愿望。还有一种习俗:在手臂上悬挂五色丝线。至今还在山东一些地区流传,每当过端午时,大人们都会在小孩子的手臂缠上五色丝线,为孩子祈求平安。当然,端午节还少不了上山采药,人们认为五月五日阳光最强,此时百草均为药,甚至有人在这天抓癞蛤蟆,用来以毒攻毒。

饮食习俗。实际上,中国传统节日与食物紧密相连,如端午节粽子、中秋节月饼……不仅是人们用来食用的佳节美味,其中也寄托有人们的精神与情感。而端午节的粽子,就蕴含一种十分丰厚的文化创造物,无论是其外形还是包裹,均展现出不一般的寓意。先秦时期的粽子象征平衡阴阳,至汉魏,粽子被赋予纪念屈原之意。据载,五月五日,楚人以竹筒装上米投入水中,祭祀屈原,后来为避免蛟龙偷吃,在竹筒上绑上彩色丝带。在屈原的故乡--湖北秭归,人们就常在粽子上包一颗红枣,象征屈原的赤胆忠心。

端午这天,人们还有饮菖蒲酒的习俗。有清一代记载,菖蒲可用来驱鬼,体现出其巫术价值。此外,草本植物菖蒲本身就具有杀菌、提神作用,可用来泡酒。据明代冯梦龙《警世通言》卷七载:“樽俎泛菖蒲,年年五月初。”可见,菖蒲酒与端午节密不可分,端午节的饮食文化得到丰富。

竞技活动。除了祈福活动和饮食文化之外,竞技娱乐也是端午节文化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其中就包括划龙舟或者赛龙舟。至于划龙舟的含义,一说是扶阴抑阳,在自然变化面前人们不再逆来顺受,而是主动去应对这些变化,划龙舟就体现出这一心态。另一说是纪念屈原,隋代杜公瞻注曰:“五月五日竞渡,俗为屈原投汨罗日,伤其死,故并命舟楫以拯之。”

如今,划龙舟早已逐渐演变成对人们身心有益的体育竞技活动。

端午节的历久弥新

在当代,承载着丰富文化意义的端午节,仍受重视。

首先,很多有历史文化内涵的节俗依托端午能被长久地传承下去。如饮菖蒲酒、吃粽子、赛龙舟、割露水艾、系五彩丝、家宴等民俗风情。

其次,随着社会的发展,端午传统节俗里的一些迷信糟粕逐渐被人们摒弃。如不再饮用含毒性成分的雄黄酒,不再食用的枭(猫头鹰)羹,不再严禁在五月上屋顶晒东西等。

如今,我们过端午节,物质层面和生活习俗层面继承原有的传统,更重要的是发挥端午节的现实作用。

端午节的“前世”与“今生”

第一,依托端午节,提高中华民族认同感。端午节是全世界华人的节日,通过纪念屈原等活动可以培养人们对中国文化的价值认同,增强人们的亲情意识、家庭观念、爱国精神,从而提高中华民族认同感。

第二,依托端午节,坚持发扬我国传统文化,促进和谐社会建构。经过几千年的传承,形成了一种端午节文化,赛龙舟、吃粽子、走亲访友、外出游玩……这些都体现人们对理想的美好追求,对道德理念的弘扬,希望自己的生活幸福美满。新时期,我们要深挖端午节这一传统节日背后的文化意义,充分利用这一文化资源,加快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推动和谐社会的良好发展。

让端午节,这古老的民俗风情历久弥新!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