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月令廣義》載:“五月五日爲端午節。當然,端午節還少不了上山採藥,人們認爲五月五日陽光最強,此時百草均爲藥,甚至有人在這天抓癩蛤蟆,用來以毒攻毒。

農曆五月初五,端午節,這是我國千百年來一個重要的夏季節日。“端午”一詞最早出現於晉人周處《風土記》,雲:“仲夏端午,烹鶩角黍。端,始也,謂五月初五日也。”

此外,陳元靚《歲時廣記》卷二十一引《歲時雜記》載:“京師市廛人,以五月初一爲端一,初二爲端二,數以至五,謂之端午。”《月令廣義》載:“五月五日爲端午節。”《幼學瓊林》又載:“端午卻爲蒲節。”……從以上所引的衆多命名中,可見端午節起源之複雜。

端午節的歷史淵源

關於端午節的起源說法不一,主要包括以下幾種說法:

屈原說。最早見於南朝宗懍《荊楚歲時記》與南朝梁代吳均《續齊諧記》。據《荊楚歲時記》載:“五月五日競渡,俗爲屈原投汨羅日。傷其命,故並命舟楫以拯之,至今爲俗。”

端午節的“前世”與“今生”

屈原,名平,楚懷王的大臣。他倡導舉賢授能,富國強兵,力主聯齊抗秦,遭到貴族子蘭等人的強烈反對,屈原遭饞去職,被趕出都城,流放到沅、湘地區。當楚國郢都陷落後,寫下了絕筆作《懷沙》,於五月五日,抱石投汨羅江身死。

又《續齊諧記》載,屈原在農曆五月五日懷石自沉汨羅江後,楚人十分悲痛,便以米糉等食物投水祭之。聞一多曾譽之爲“無上的智慧”。屈原自沉汨羅的五月初五正好與端午節日相合,這樣一來,端午節成爲紀念屈原之節日。

曹娥說。出自東漢年間的《曹娥碑》。據東漢邯鄲淳《曹娥碑》、東晉虞預《四明叢書》載:上虞曹娥之父爲一弦歌禮神的巫師,於漢建安二年五月五日駕舟溯江而上去迎波神伍子胥,被波濤溺死,不得其屍。時年十四歲的曹娥女,沿江號哭,到第七天投江而死,三日後與父屍俱出。據《叢書集成初編·古文苑》卷19,載:孝女曹娥者,上虞曹旴之女也。……旴能撫節按歌,婆娑樂神。以漢安二年五月時迎五君,逆濤而上,爲水所淹,不得其屍。時娥年十四,號慕思旴,哀吟澤畔,旬有七日,遂自投江死。經五日,抱父屍出。”

後人爲紀念曹娥的孝節,在曹娥投江之處修建曹娥廟,她所居住的村鎮也改名爲曹娥鎮,曹娥殉父之處被定名爲曹娥江。此後,每年五月五日以競渡投食江中爲之悼念。此說流行於浙江紹興一帶。

陳臨說。據《後漢書》載:“陳臨爲蒼悟太守,推誠而理,導人以孝悌,臨徵去。後本郡以五月五日祠臨東城門上,令小童潔服舞之。”傳說廣西蒼悟太守陳臨忠誠爲民,心繫百姓,鞠躬盡瘁,以身殉職,深受百姓愛戴,遂於五月五日開展紀念陳臨的端午文化活動。此事至南北朝仍在流傳。北齊《五日詩》也雲:“麥涼殊未畢,蜩鳴早欲聞。喧林尚黃鳥,浮天已白雲。闢兵書鬼字,神印題靈文。因想蒼梧郡,此日祀陳君。”

勾踐說。據東漢袁康《越絕書》載:越王勾踐被軟禁在吳國三年,臥薪嚐膽,忍辱負重,立志報仇雪恥,逐漸得到吳王夫差的信任,勾踐被放回越國那年,於五月五日以“競渡之戲”爲名開始操練水軍,最終滅吳復越,越人便以五月五日作爲紀念勾踐的紀念日。端午節這一天,除開展紀念勾踐的活動外,還進行龍舟競渡。此風俗一般流行江浙一帶。

惡日說。先秦時期,當時人們認爲五月份是毒月,五日是惡日,傳說這天奸佞當道,五毒齊出。據《禮記》載,端午節源自周代的蓄蘭沐浴。成書於戰國時期的《呂氏春秋》裏《仲夏記》一章中有規定,即人們在五月要禁慾、齋戒。《夏小正》中記載:“此日蓄藥,以蠲除毒氣。”《大戴禮》中也記載:“五月五日蓄蘭爲沐浴。”《宋書·王鎮惡傳》載:南朝宋王猛的孫子王鎮惡,也是出生在五月五日。載雲:“家人以俗忌,欲令出繼疏宗。猛見奪之,曰:‘此非常兒,昔孟嘗君惡日生而相齊,是兒亦將興吾門矣。’故名鎮惡。”果然,后王鎮惡屢建戰功,被封爲徵虜將軍。此日均爲不吉之日。並且當時的人們還避“端五”忌諱,因而稱之爲“端午”。

夏至說。據司馬彪《續漢書·禮儀志》載:“仲夏之日,萬物方盛。日夏至,陰氣萌作,恐物不揉懋。其禮:以朱索連葷菜,彌牟蠱鍾;以桃印長六寸、方二寸,五色書文如法,以施門戶,代以新尚爲飾。夏后氏金行,作葦茭,言氣交也;殷人水德,以螺首,慎其閉塞,使如螺也;周人木德,以桃爲更,首氣相更也。漢兼用之,故以五月五日,朱索、五色印爲門戶飾,以難止惡氣。”可見,漢代五月初五的風俗是來自夏、商、周時期的夏至節。夏至,是先秦人們最早確定的四大節氣(春分、夏至、秋分、冬至)之一。夏至之日前後,農事活動十分重要,又加上雜草惡木、瘟疫病害等蔓延而危害農作物及人之生命,古人就於夏至日舉行一些活動來祈求豐收,祛除災害,相沿成習,夏至日也逐漸成爲民俗活動日漸豐富的傳統節日。

端午節的“前世”與“今生”

伍子胥說。相傳春秋時吳國忠臣伍子胥含冤而死,化作濤神,當時世人都覺悲哀,因此祭奠他,由此端午節便產生了。據范曄《後漢書》載:浙江東部百姓十分懷念伍子胥,每逢夏曆五月五日,必沿曹娥江逆江而上,並以歌舞趕接伍神。據《吳越春秋》載:春秋戰國末年,伍子胥被吳王夫差所殺,屍首被裝入皮袋投入錢塘江以後,迎波逆流而上卻不沉沒,當地百姓認爲是伍子胥顯靈,尊他爲“波神”、“伍神”,以後每年的五月五日,人們就駕舟競渡,希望重見伍子胥顯靈。此俗主要流行於錢塘江流域。

沐浴日說。據漢代《大戴禮·夏小正·五月》記載:“五月五日,蓄蘭爲沐浴也。”即古人在端午節用芬芳的蘭花製作成浴水而沐浴,所以稱端午節爲沐浴日。唐代韓鄂《歲華紀麗》說:“端五,角黍之秋,浴蘭之月。”宋代《夢粱錄》也說:“五月重五節,又曰浴蘭令節。”屈原《九歌·雲中君》有“浴蘭湯兮沐芳”,即用芳香的蘭花湯水沐浴。

當然,還有其它說法。

端午節的民俗文化

端午節經過幾千年的傳承,形成了我國特有的民俗民風。

祭祀。端午祭祀,源於祭龍之俗,屈原事後亦有內容的增加,龍舟、投糉,都有祭祀之意。歷代也修建了屈子祠等祭祀建築,除此之外,端午節民間還有祭祀屈原、曹娥、瘟神、蠶神、農神、張天師和鍾馗之祭,迎鬼船等活動。

曹娥是浙江地區五月初五祭祀的神靈之一,至今民間還流傳有關歷史傳說。由於她是孝女的楷模,爲東漢時期的統治者所提倡,於是加以宣傳,並把她與龍舟聯繫起來。

而浙江建德地區的人們,則認爲白娘子盜仙草救了許仙,也救了百姓,因此當地在端午節也祭白娘子。

端午節的“前世”與“今生”

驅毒避害。端午節在五月五日,五月在古代被稱爲“惡月”。據《禮記·月令》載:“是月也,日長至,陰陽爭,死生分。君子齋戒,處必掩身。”而五月五日更被看作惡月裏的惡日,因爲自這天起,日漸長夜漸短,即人們所迷信的說法“陰陽相爭”,且天氣也開始越來越熱,正是蚊蠅肆虐的季節,疾病也容易流傳。不管是從心理上還是生理上,人們都感覺到大自然的“不友善”。因此,爲祛除禍害,人們在端午增加了驅毒這一習俗。據《楚國風俗志》載:“五月蠲毒,採藥。”自此,人們就開始想方設法進行驅毒避害。其中,《荊楚歲時記》即提到一種風俗:“採艾以爲人,懸於門上,以禳毒氣。”在端午節這天,人們將艾草稱爲“艾人”“天師艾”,理由是人們相信艾草有巫術作用,祈求它可以爲人們祛除疾病,抵制不祥,寄託了人們的美好願望。還有一種習俗:在手臂上懸掛五色絲線。至今還在山東一些地區流傳,每當過端午時,大人們都會在小孩子的手臂纏上五色絲線,爲孩子祈求平安。當然,端午節還少不了上山採藥,人們認爲五月五日陽光最強,此時百草均爲藥,甚至有人在這天抓癩蛤蟆,用來以毒攻毒。

飲食習俗。實際上,中國傳統節日與食物緊密相連,如端午節糉子、中秋節月餅……不僅是人們用來食用的佳節美味,其中也寄託有人們的精神與情感。而端午節的糉子,就蘊含一種十分豐厚的文化創造物,無論是其外形還是包裹,均展現出不一般的寓意。先秦時期的糉子象徵平衡陰陽,至漢魏,糉子被賦予紀念屈原之意。據載,五月五日,楚人以竹筒裝上米投入水中,祭祀屈原,後來爲避免蛟龍偷喫,在竹筒上綁上彩色絲帶。在屈原的故鄉--湖北秭歸,人們就常在糉子上包一顆紅棗,象徵屈原的赤膽忠心。

端午這天,人們還有飲菖蒲酒的習俗。有清一代記載,菖蒲可用來驅鬼,體現出其巫術價值。此外,草本植物菖蒲本身就具有殺菌、提神作用,可用來泡酒。據明代馮夢龍《警世通言》卷七載:“樽俎泛菖蒲,年年五月初。”可見,菖蒲酒與端午節密不可分,端午節的飲食文化得到豐富。

競技活動。除了祈福活動和飲食文化之外,競技娛樂也是端午節文化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其中就包括划龍舟或者賽龍舟。至於划龍舟的含義,一說是扶陰抑陽,在自然變化面前人們不再逆來順受,而是主動去應對這些變化,划龍舟就體現出這一心態。另一說是紀念屈原,隋代杜公瞻注曰:“五月五日競渡,俗爲屈原投汨羅日,傷其死,故並命舟楫以拯之。”

如今,划龍舟早已逐漸演變成對人們身心有益的體育競技活動。

端午節的歷久彌新

在當代,承載着豐富文化意義的端午節,仍受重視。

首先,很多有歷史文化內涵的節俗依託端午能被長久地傳承下去。如飲菖蒲酒、喫糉子、賽龍舟、割露水艾、系五彩絲、家宴等民俗風情。

其次,隨着社會的發展,端午傳統節俗裏的一些迷信糟粕逐漸被人們摒棄。如不再飲用含毒性成分的雄黃酒,不再食用的梟(貓頭鷹)羹,不再嚴禁在五月上屋頂曬東西等。

如今,我們過端午節,物質層面和生活習俗層面繼承原有的傳統,更重要的是發揮端午節的現實作用。

端午節的“前世”與“今生”

第一,依託端午節,提高中華民族認同感。端午節是全世界華人的節日,通過紀念屈原等活動可以培養人們對中國文化的價值認同,增強人們的親情意識、家庭觀念、愛國精神,從而提高中華民族認同感。

第二,依託端午節,堅持發揚我國傳統文化,促進和諧社會建構。經過幾千年的傳承,形成了一種端午節文化,賽龍舟、喫糉子、走親訪友、外出遊玩……這些都體現人們對理想的美好追求,對道德理念的弘揚,希望自己的生活幸福美滿。新時期,我們要深挖端午節這一傳統節日背後的文化意義,充分利用這一文化資源,加快我國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推動和諧社會的良好發展。

讓端午節,這古老的民俗風情歷久彌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