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燦爛海灘原創作品,嚴禁轉載)

今天的三國成語故事見於《三國演義》第八十七回,發生在南中之戰期間,相關人物分別爲王連、諸葛亮和關索。原文如下:


此人是五虎將之子,隨諸葛亮參與南中之戰,卻突然不見蹤跡


言未畢,班部內一人出曰:“不可!不可!”衆視之,乃南陽人也,姓王,名連,字文儀,現爲諫議大夫。連諫曰:“南方不毛之地,瘴疫之鄉;丞相秉鈞衡之重任,而自遠征,非所宜也。且雍闓等乃疥癬之疾,丞相只須遣一大將討之,必然成功。”孔明曰:“南蠻之地,離國甚遠,人多不習王化,收伏甚難,吾當親去徵之。可剛可柔,別有斟酌,非可容易託人。


此人是五虎將之子,隨諸葛亮參與南中之戰,卻突然不見蹤跡


王連再三苦勸,孔明不從。是日,孔明辭了後主,令蔣琬爲參軍,費禕爲長史,董厥、樊建二人爲掾史;趙雲、魏延爲大將,總督軍馬;王平、張翼爲副將;並川將數十員:共起川兵五十萬,前望益州進發。忽有關公第三子關索,入軍來見孔明曰:“自荊州失陷,逃難在鮑家莊養病。每要赴川見先帝報仇,瘡痕未合,不能起行。近已安痊,打探得系吳仇人已皆誅戮,徑來西川見帝,恰在途中遇見徵南之兵,特來投見。”孔明聞之,嗟訝不已;一面遣人申報朝廷,就令關索爲前部先鋒,一同徵南。大隊人馬,各依隊伍而行。飢餐渴飲,夜住曉行;所經之處,秋毫無犯。


此人是五虎將之子,隨諸葛亮參與南中之戰,卻突然不見蹤跡


按照小說的情節發展,孟獲與朱褒、高定、雍闓等人在南中地區發動叛亂。諸葛亮上表後主劉禪,提出親自率部平叛。諫議大夫王連認爲諸葛亮不宜親征。不過,王連的這一建議遭到諸葛亮的拒絕,諸葛亮隨即領兵出發。途中,諸葛亮遇到了關羽的第三子關索,並將其任命爲前部先鋒,一起參與南中之戰。


此人是五虎將之子,隨諸葛亮參與南中之戰,卻突然不見蹤跡


本文要介紹的成語,是文中提到的“不毛之地”, 意爲不生草木、莊稼的荒涼之地。這句成語並非劉禪所創,而是出自《公羊傳•宣公十二年》中的“寡人無良邊垂之臣,以幹天禍,是以使君王沛焉,辱到敝邑。君若矝此喪人,賜之不毛之地,使帥一二耋老而妥焉,請唯君王之命。”


此人是五虎將之子,隨諸葛亮參與南中之戰,卻突然不見蹤跡


小說中提到的南中地區爆發叛亂的故事情節,是真實的歷史事件。據《三國志•後主傳》載:“建興元年夏,牂牁太守朱褒擁郡反。先是,益州郡有大姓雍闓反……據郡不賓,越雋夷王高定亦背叛……三年春三月,丞相亮南征四郡,四郡皆平。”


此人是五虎將之子,隨諸葛亮參與南中之戰,卻突然不見蹤跡


至於小說中提到的王連反對諸葛亮親自南征之事,也是歷史的真實。據《三國志•王連傳》稱:“時南方諸郡不賓,諸葛亮將自徵之,連諫以爲‘此不毛之地,疫癘之鄉,不宜以一國之望,冒險而行’。亮慮諸將才不及己,意欲必往,而連言輒懇至,故停留者久之。”


此人是五虎將之子,隨諸葛亮參與南中之戰,卻突然不見蹤跡


在上面摘錄的小說故事中,出現了一個非常特殊的人物:關羽的第三子關索。按照關索的自述,荊州落入孫權之手後,他逃到了鮑家莊養傷,傷愈之後纔來到益州,正巧遇上諸葛亮的南征大軍,從此成爲蜀漢軍中的一員。


此人是五虎將之子,隨諸葛亮參與南中之戰,卻突然不見蹤跡


這個故事情節是作者的虛構還是歷史的真實呢?答案非常明確,整個故事都是虛構出來的。按照《三國志•關羽傳》的記載,關羽有兩個兒子,一個是關平,另一個是關興,並沒有一個名叫關索的兒子。關索這個人物最早出現在宋元期間西南地區的民間故事當中,後來逐漸被納入雜劇和戲曲當中。《三國演義》作者在創作的過程中,參考了這些雜劇和戲曲故事,將其放在了小說當中。不過,從關索這一藝術形象的塑造來看,此人個性非常模糊,情節設計也並不完整。在小說當中,關索出場時間很晚,今參與了南中之戰,突然就不見了蹤影。這不能不說是作者的一大失誤。

參考書籍:《三國志》、《三國演義》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