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334年春,亞歷山大穿過達達尼爾海峽,起兵東征波斯帝國。該畫作展示了渡河第一戰——格拉尼卡斯河之戰的情景。


解決了希臘的問題後,亞歷山大開始把目標瞄向了東方的波斯帝國。如果我們把這一切看成一款網絡遊戲,那接下來的故事就是,主角亞歷山大已經從馬其頓和希臘這兩臺服務器上獲得了足夠多的經驗值,而身邊剩下的又都是些戰鬥力僅爲5 的廢物,他需要到更殘酷的亞洲服務器上去刷經驗,以提升至一個更高的等級。

波斯第一帝國,又稱“阿契美尼德帝國”,當時已經存在兩百年了。它是第一個橫跨歐亞非的帝國,是當時地球上疆域最大的帝國,它的國土面積比馬其頓王國大50 倍。它的領土東至印度河,西北至小亞細亞半島、歐洲的巴爾幹半島,西南至非洲的埃及。它的國土範圍包括了今天的阿富汗、亞美尼亞、阿塞拜疆、保加利亞、塞浦路斯、埃及、格魯吉亞、希臘、伊朗、伊拉克、以色列、約旦、科威特、黎巴嫩、利比亞、馬其頓共和國、巴基斯坦、巴勒斯坦、敘利亞、塔吉克斯坦、土耳其、土庫曼斯坦和烏茲別克斯坦。後面若干個國名中的“斯坦”,就是古波斯語的詞彙,原意爲“某物或人聚集之處”。兩千年過去了,波斯帝國已煙消雲散,但它的印記還深深地烙在世界地圖上。

雖然希臘人和波斯人三千年前是一家, 同屬於雅利安人,但事實上,波斯人和希臘人是兩個不同的種族,有不同的信仰,他們不信奉天神宙斯,也不信奉天后赫拉, 對智慧女神雅典娜之類的更是毫無興趣。波斯人的國教名叫“瑣羅亞斯德教”,也可以稱爲“拜火教”或“光明教”,它起源於公元前1000 年左右今伊朗東北部帕西人的宗教。後來也曾傳入中國,被稱爲“祅教”。

簡而言之,波斯帝國的立國時間長,國土也遼闊,又有自己的宗教信仰,人民的凝聚力強,是一棵根深葉茂的參天大樹。這樣的敵人,不是打一兩場仗就能擊垮的。一旦它進入戰爭狀態,下達動員令,它所能動用的人力、物力和財力,都不是亞歷山大所能想象的。

公元前334 年的春天,地中海沿岸溫暖溼潤、草木豐茂。亞歷山大率領3 萬名步兵和5000 名騎兵組成的大軍沿着《荷馬史詩》中希臘軍隊行進的方向出發,起兵東征波斯帝國。二十天後,大軍在普羅太西勞斯的墳墓旁暫留,亞歷山大親自爲這位古希臘的將軍獻上祭品,以紀念這位曾參加特洛伊木馬之戰的勇士、這位第一個踏上亞洲土地的希臘人。隨後,大軍乘坐160 艘戰艦和若干條貨船橫渡達達尼爾海峽。亞歷山大興致很高,他親自在艦隊的旗艦上掌舵,並在途中殺牛獻酒祭奠海神。

當士兵報告看到土地之後,亞歷山大下令艦隊停在海上。他頭戴金盔,身披鎧甲,手持標槍,從旗艦上一躍而下,徒步涉水向前。在快踏上土地的時候,亞歷山大向全世界最龐大的帝國——不可一世的波斯帝國,擲出了手中的標槍。

到達伊利亞城後,亞歷山大將自己的全副盔甲放在神廟,獻祭給了雅典娜。他還在這裏向特洛伊木馬之戰中最勇敢、最非凡的英雄阿基利斯獻上了花圈。他希望自己的事業也能像《荷馬史詩》中的英雄一樣被後世永遠流傳。

此時,波斯帝國的國王大流士三世已經派了一支大軍前來迎戰,共有2 萬名波斯騎兵和1 萬多名希臘籍僱傭兵,一場古代歐洲和亞洲的大戰已迫在眉睫。


亞歷山大和他的親隨騎兵

戰前,波斯方面召開作戰會議時發生了小小的爭吵。僱傭兵將領邁農認爲,由於亞歷山大的御駕親征,馬其頓步兵的戰鬥力將非同一般,波斯軍隊應主動後撤,並命令騎兵踐踏糧草,放火焚燒地裏的莊稼,最好把城市也一起燒掉,堅壁清野。這樣,亞歷山大就會失去給養,後勤供應跟不上。雙方相持一段時間後,馬其頓人自然就不戰而退了。但這種長敵人銳氣,滅自己威風的戰術立刻被否定了。達達尼爾海峽地區的總督阿西提斯說,他決不允許有一間波斯的房子被燒燬,全軍要一鼓作氣,擊敗亞歷山大。出席會議的全體將軍一邊倒支持他。

在格拉尼卡斯河邊,兩支大軍隔河對峙。波斯大軍騎兵在前,沿河列成方陣, 步兵則被安排在後方,全軍在河岸的斜坡上,形成居高臨下之勢。

這時有部將提醒亞歷山大:“陛下, 我軍應在河邊紮營。等到明日拂曉再渡河, 到時候敵軍還沒有來得及行動,我軍已渡河完畢。如果貿然強渡這條大河,敵軍騎兵必然趁我們陣形不整的時候發起攻擊,我軍很難獲勝。”亞歷山大不屑一顧地說: “我們已輕易地渡過了浩瀚的海峽,絕不能讓這條小河溝擋住了去路。”

說完,亞歷山大一躍上馬,首先衝下了河岸,馬其頓軍中吹響號角,全軍高呼口號,隨同統帥列隊前進。部隊並沒排成一字長蛇陣,而是排成若干條斜線,避免波斯騎兵同時對整條戰線發起進攻。於是,波斯人防守的河岸上演了一場登陸戰。希臘人拼命想要登上對岸,波斯人不顧一切地阻攔。波斯軍隊的弓箭、標槍像滂沱大雨一樣傾瀉而下,鋪天蓋地;馬其頓人的長矛如萬條巨蟒,向敵人的前衛部隊左刺右扎。


拉尼卡斯河之戰作戰示意圖

馬其頓士兵向上佯攻,非常不利,第一條攻擊線上的士兵紛紛倒下,幾乎被全殲,但他們的犧牲爲勝利贏得了時間。亞歷山大親自指揮的騎兵終於衝上岸,開始衝擊波斯大軍的陣形,使其稍稍後退,後續的馬其頓部隊也像潮水般湧上岸來。雙方戰鬥人員個個奮勇向前,展開近身肉搏。滾滾的河水聲已經聽不到了,只聽見一片片人的呼喊聲、馬的嘶叫聲。

雙方戰線絞在一起後,馬其頓士兵武器的優勢就發揮出來了。馬其頓步兵使用的是6 米長的長矛,騎兵使用的是2 米長的長矛,而波斯人使用的是短標槍。馬其頓人能刺到對手,波斯人卻必須靠近了才能攻擊。

亞歷山大衝在戰線前沿,他的長矛折斷了,大聲招呼御從武官阿瑞提斯給他一杆。可阿瑞提斯手裏的那杆也折斷了,他正用剩下的那一半矛杆拼命抵擋着前面的波斯人。阿瑞提斯聽到亞歷山大的呼喊,只能把手裏的半截矛杆舉起來給亞歷山大看。亞歷山大正在焦急,他的另一個親隨德馬拉塔斯把自己的長矛遞給了他。亞歷山大接過長矛,抬頭觀察戰場的局面,他發現一名波斯將軍率領騎兵衝了過來。這是波斯國王大流士三世的女婿米色瑞達提斯。米色瑞達提斯一馬當先,已經脫離了後方的步兵陣線。亞歷山大立刻催馬向前,挺起長矛刺向他的面門,把他刺於馬下。旁邊的一名波斯將軍揮動着大刀,劈向亞歷山大的頭頂,幸虧頭盔擋住了這一刀, 金盔被砍掉一半。亞歷山大揮動長矛,刺透敵人的心臟。這時,又一名敵將舉起短彎刀向亞歷山大劈來。就在這危險時刻,亞歷山大的密友、他的心腹愛將、他乳母的兒子——克雷圖斯從斜刺裏殺到,一刀砍死了這個波斯人。

馬其頓騎兵開始不斷地從河岸飛馳而來,鞏固岸邊的陣線。就在亞歷山大進攻的方向,波斯大軍的陣形開始崩潰了,波斯人紛紛向後逃去。波斯大軍原本的陣形是騎兵在前,步兵在後。如今步兵在前,騎兵在後。步兵擋住了騎兵的去路,全軍自相踐踏,亂作一團。 馬其頓人開始乘勝追擊。在格拉尼卡斯河邊,在亞洲的西北部,波斯大軍一敗塗地,幾乎被全殲。只有僱傭兵將領邁農和達達尼爾海峽地區的總督阿西提斯逃走了。不久,阿西提斯自殺。而馬其頓人的損失微乎其微,第一條攻擊線上的士兵只有25 人陣亡。此外,還有騎兵60 人、步兵30 人陣亡。亞歷山大下令爲第一條攻擊線上的25 名士兵鑄銅像,並把全部陣亡將士和他們的武器與裝備一起埋葬,還下令免除他們父母、子女的地方稅、財產稅和徭役。

渡河第一仗,亞歷山大打贏了, 但是他並沒有窮追不捨,因爲他有後顧之憂。波斯雖然打了敗仗,但仍然擁有龐大的艦隊,控制着制海權。逃走的邁農被任命爲波斯海軍司令,他隨時可以控制達達尼爾海峽,切斷亞歷山大遠征軍的後路,讓他們成爲一支孤軍。

本文摘自《戰爭事典008



本文爲一點號作者原創,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