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裏先強調一點,並不是油漆越厚越好,鈑金塗裝工藝之高低,並不僅僅是一個漆膜厚度就能反映的。而且,就如同汽車內飾,除了“做工”區別之外,鈑金油漆還有“材質”的高低之分。對於一些“變色漆”而言,其漆膜的價值不是一個“厚薄”就可以衡量的。所以,本文只是單純談漆膜厚度,不談好壞。


主流的車漆分爲電泳層、中塗層、色漆層和清漆層總共4層,更先進一些的車漆工藝還將清漆層分爲有色清漆和清漆兩層,或者是取消了中塗層,在或者是在中塗層和色漆層之間再加一層清漆層……這類高檔車漆在此就不細說了,這裏主要參考的是主流的車漆塗裝工藝。一般來說,電泳層厚度爲20微米,中塗層厚度爲30微米,色漆層厚度20微米,清漆層厚度30微米,換句話說,車漆厚度在100微米以上的基本都可以被視爲合格。



2018北京車展,我花了兩天的時間,在2018北京車展上總共測試了300多款展車的鈑金油漆厚度。一切以數據說話。當然了,這也是有代價的——手機顯示,兩天時間我總共走了6萬多步,徒步行程累計超過40公里。所以有些圖拍得不好看,切勿怪罪,畢竟本文不是汽車攝影展。


如果一下子把300多款展車的油漆厚度全部列出來,本文會有多長?我自己也不敢想象。所以,我將所測量的展車按照大小級別分成若干組,測量結果會陸續放出。之前AutoLab已經發布了小型轎車、自主緊湊轎車、合資緊湊轎車、小型SUV、豪華/進口轎車、中大型及以上SUV、MPV、非豪華品牌中級及以上轎車,總共8組車漆厚度測試報告,今天發佈的是北京車展上24款豪華/進口緊湊和中級SUV的車漆厚度測試報告。



在24款車當中,Acura RDX以及路虎攬勝星脈的漆膜厚度超過了300微米(um)——這種厚度的漆膜出自塗裝流水線的可能性極小。所以,我們將這兩款車定義爲“疑似定製展車”不計入排名。



由於本次測量的儀器其工作原理有點類似於“核磁共振”,因此只能測量金屬鈑金(含鋁合金鈑金)的漆膜厚度,對於塑料、玻璃纖維以及碳纖維鈑金無能爲力,所以一些高端車的鈑金漆膜厚度無法測量。否則,以北京車展的規模,展車遠不止300多款。另,我們選取的漆膜測試部位位於車前“引擎蓋”部位,相對而言,爲了抵擋迎風面的砂石磨損,這個部位的漆膜可以說是全車最厚的。


最後,必須強調的是,本次測試受環境、設備以及諸多客觀條件所限,測試結果僅作參考。


廢話不說,上乾貨!如果有嫌圖片太多的,請直接翻到文末,有對比圖表。


1、保時捷Macan



2、捷豹E-PACE



3、奔馳GLC 63S AMG



4、凱迪拉克XT5



5、捷豹F-PACE



6、Jeep牧馬人



7、路虎發現神行



8、斯巴魯XV



9、雷克薩斯NX300h



10、Acura CDX



11、MINI Countryman



12、林肯MKC



13、大衆Tiguan



14、奧迪Q5L



15、沃爾沃XC60



16、斯巴魯傲虎



17、寶馬X2



18、寶馬X3



19、寶馬X4



20、寶馬X1



21、英菲尼迪QX50



22、阿爾法·羅密歐Stelvio



總結:


如果以“100微米爲合格”的標準來看,英菲尼迪QX50和阿爾法·羅密歐Stelvio明顯被歸爲“不合格”一列。當然了,單憑一款車的表現來看車漆好不好,有些過於武斷了。看了一下2018北京車展上5款英菲尼迪展車,其漆面厚度分別是127微米(Q60)、94.2微米(Q50L)、98.6微米(QX50)、141微米(Q70L)、112微米(QX60),5個數據的跨度其實不算小,也不算大,英菲尼迪的整體漆面工藝還算將就。


而阿爾法·羅密歐的漆面工藝則可以被定義爲糟糕——畢竟展臺上還有另外一款四葉草的Giulia,其漆面厚度爲174微米,Stelvio與之差了不止一星半點——這樣的漆面差距,其實可以體現出一個車企的整體工藝標準管控水平。


相對而言,儘管寶馬的車漆不是最厚的,但是可以看到其4款展車的車漆厚度極爲接近,這樣的車漆噴塗精度可不是阿爾法·羅密歐可以比擬的。一句話,車漆好壞不能單單看漆膜的厚度。


對於這樣的結果,各位有怎樣的看法?(嗨!隨機抽取評論有驚喜相送!本週互動的獎品還是 AutoLab定製版創意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