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晚清時期康有爲發起的“戊戌變法”是一場革故鼎新的維新改革運動, 變法雖然失敗,但是他提出的建立以憲法爲基石的法律體系的主張及其大同理想,對當代乃至後世的憲政思想都有舉足輕重的影響,無疑是值得在中國近代憲法史和思想史上大書特書的一筆。經過對大量西方典籍的學習,康有爲逐漸汲取了西方傳來的進化論和政治觀點,並漸漸認識到西方的資本主義制度比中國的封建制度先進,初步形成了維新變法的思想體系。

晚清時期康有爲發起的“戊戌變法”是一場革故鼎新的維新改革運動, 變法雖然失敗,但是他提出的建立以憲法爲基石的法律體系的主張及其大同理想,對當代乃至後世的憲政思想都有舉足輕重的影響,無疑是值得在中國近代憲法史和思想史上大書特書的一筆。康有爲這位中國近代歷史上的悲情人物,因此被尊稱爲中國近代憲政運動的鼻祖。

康有爲 (1858—1927),原名祖詒,字廣廈,號長素,又號明夷、更生、西樵山人、遊存叟、天遊化人。1858 年(咸豐八年)3 月 19 日出生於廣東南海縣丹竈鎮蘇村,1927 年(民國十六年)3 月 31 日逝世于山東青島,享年六十九歲。素有“康南海”之稱的他,曾爲清光緒年間進士, 官授工部主事。

康有爲出身士宦世家,祖上乃廣東望族,且世代爲儒,並以理學傳家。其祖父康贊修曾是道光年間舉人,父親康達初也曾做過江西補用知縣。康有爲是近代著名政治家、思想家、社會改革家、書法家和學者,是“戊戌變法”的主要倡導者和推動者。他信奉孔子儒家學說,並致力於將儒家學說改造爲可以適應現代社會的國教。康有爲曾經擔任過孔教會會長。

他著作等身,流傳於世的主要有《康子篇》、《新學僞經考》等。

國近代政治運動的鼻祖——戊戌變法康有爲

康有爲的啓蒙老師是他的祖父——康贊修,18 歲時,康有爲又拜南海九江有名的學者朱次琦先生爲師。康贊修、朱次琦都崇信宋明理學, 在其影響下,康有爲尊崇宋明理學,鄙棄所謂漢學家的煩瑣考據,企圖開闢新的治學道路。研習一段時間之後,他對理學也不認同了。因爲理學“僅言孔子修己之學,不明孔子救世之學”。22 歲那年,康有爲離開朱次琦,隻身到西樵山白雲洞讀書,飽覽了諸多經世致用的經典之作, 如顧炎武的《天下郡國利病書》、顧祖禹的《讀史方輿紀要》等。同年他遊歷了香港,眼界更是大開。之後他又閱讀《海國圖志》、《瀛環志略》等書,“購地球圖,漸收西學之書,爲講西學之基矣”。這一年是康有爲從傳統文化的研究轉爲對西方近代資本主義思想研究的重要開端。

1882 年,康有爲第一次到北京參加會試,迴歸時途經上海,進一步接觸到了資本主義的近代思想,並收集了大量介紹資本主義國家政治制度和自然科學的書刊。經過對大量西方典籍的學習,康有爲逐漸汲取了西方傳來的進化論和政治觀點,並漸漸認識到西方的資本主義制度比中國的封建制度先進,初步形成了維新變法的思想體系。目睹清朝政府的腐敗和世界列強對國家的侵略,年輕的康有爲胸中燃起了救國之火。尤其在看到西方的強盛之後,更加堅定了他向西方學習的信念,希望能夠以此挽救處在危亡中的祖國。

1888 年,康有爲再一次到北京參加順天鄉試,第一次上書光緒皇帝, 請求變法,無奈受阻未上達。1891 年,康有爲回到廣州設立萬木草堂, 收徒講學,戊戌變法的另一位風雲人物梁啓超,就是此間師從於他。

1895 年 4 月,在北京參加會試的康有爲得知清政府要與日本訂立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極爲憤慨,於是連夜起草了一份一萬八千多字的《上今上皇帝書》,並得到各省參試舉人一千三百多人響應。5 月 2 日, 這份萬言書送交都察院。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公車上書”。在萬言書中, 康有爲從愛國的立場出發,強烈主張“拒籤和約、遷都抗戰、變法圖強”,

建議皇帝“下詔鼓天下之氣,遷都定天下之本,練兵強天下之勢,變法成天下之治”。“公車上書”一直被認爲是以康有爲爲代表的維新派登上歷史舞臺的標誌,也一直被認爲是中國羣衆的政治運動的開端。

國近代政治運動的鼻祖——戊戌變法康有爲


在這次會試中,康有爲中了進士,被任命爲工部主事。其後,康有爲反覆以進書和進諫的方式向皇帝提出改革主張,掀起了一場自上而下的政治體制改革。光緒皇帝對康有爲提出的建議,很有觸動。在這些上書中,康有爲從政治、經濟、文化教育等幾個方面系統地闡述了自己的變法思想。

在政治上,康有爲提出了變君主專制爲君主立憲制。他指出:“東西國之強,皆以立憲法,開國會之故。國會者,君與國民共議一國之政法也。”在經濟上,他提出了發展工業,振興商業,保護民族資產階級利益的主張。在文化教育上,提出了“開民智”、“興學校”、“廢八股” 的倡議。這些基本的思想與主張構成了康有爲變法維新的基本綱領。

1895 年 7 月,康有爲和梁啓超共同創辦了《中外紀聞》。同時爲了組織和發展壯大維新派力量,8 月,康有爲在北京還組織了強學會。強學會成立之後,每三天舉行一次例會,討論“中國自強之學”,批判頑固派的投降賣國。1896 年,在慈禧太后的授意下,強學會遭封解散。

1897 年,德國強佔我國山東膠州灣,康有爲再次上書請求變法。次

年1 月,光緒皇帝下令康有爲條陳變法意見。他呈上了《應詔統籌全局折》, 又進呈所著《日本明治變政考》、《俄羅斯大彼得變政記》二書。4 月, 他和梁啓超組織保國會,號召救國圖強。6 月 16 日,光緒帝在頤和園勤政殿召見了康有爲,任命他爲總理衙門章京,準其專摺奏事,籌備變法事宜,史稱“戊戌變法”。後因慈禧太后的干預,封建頑固派發動“戊戌政變”打壓維新派,戊戌變法失敗。戊戌變法,前後共歷經 103 天, 史稱“百日維新”。

變法失敗後,光緒皇帝被慈禧太后軟禁。以慈禧太后爲首的封建頑固派大肆捕殺維新黨人,維新志士譚嗣同、康廣仁、林旭、楊深秀、楊銳、劉光第 6 人於 1898 年 9 月 28 日在北京慘遭殺害,史稱“戊戌六君子”。康有爲逃出北京城,一路南下逃到香港,渡船前往日本,自此開始了他長達近 16 年的海外流亡生涯。

國近代政治運動的鼻祖——戊戌變法康有爲


辛亥革命後,康有爲於1913 年回國,主編《不忍》雜誌,宣揚尊孔復辟, 作爲保皇黨領袖,他反對共和制,竭力謀劃清廢帝溥儀復位。1917 年, 在康有爲的導演下,效忠前清的北洋軍閥張勳發動復辟,擁立溥儀登基。這次復辟事件使得康有爲與自己維新的得力助手、得意門生梁啓超分道揚鑣。在得知恩師康有爲與軍閥張勳發動復辟後,梁啓超聯繫當時已經下野,但手握重兵的北洋政府總理段祺瑞討伐張勳,使康有爲導演的復辟鬧劇宣告失敗。

康有爲晚年始終宣稱忠於前清王朝,末代皇帝溥儀被馮玉祥逐出紫禁城後,他還曾親往天津,到溥儀居住的靜園覲見探視。

1923 年,康有爲遷居青島匯泉灣畔,購宅居住,題其宅爲“天遊園”。後其幾個子女在青島讀書時也大都居住於此。初定青島時,康有爲曾有意興建大學,並擬好大學章程,後因膠澳商埠督辦高恩洪先行一步而作罷。晚年,康爲青島的優美風光寫下了不少詩詞佳作,其中的一些刻石現在已經成爲了嶗山景點的組成部分。

1927 年 3 月 8 日,康有爲在上海做畢 70 大壽,於 21 日抵達青島。

30 日晚,一位廣東同鄉請他喫飯,未終席而腹痛,翌日身死異鄉。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