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保“一帶一路”我們是認真的!​2017年5月14日,我國在首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峯論壇上向世界發出共建“一帶一路”的邀請。

一年來,一批重大合作項目相繼落地,共建“一帶一路”成爲國際共識。對於環保行業而言,“一帶一路”建設不僅給環保企業帶來了政策紅利,還提供了資金保證、催生了巨大的潛在市場。

環保“一帶一路”我們是認真的!​在利好政策的扶持下,我國環保市場日漸繁榮,產業整體規模擴大,並加速向國民經濟支柱型產業靠近。與此同時,隨着行業不斷發展,國內的環保企業在資金及技術等方面逐步具備了比肩國際的水平,“走出去”的時機也慢慢成熟。

根據此前環保企業走出來的供給內容來看,在環保產業“1.0時代”和“2.0時代”,我國環保企業向國際市場輸出的主要是設備和工程服務;

環保產業進入“3.0時代”後,加之“一帶一路”建設的開展,國內環保企業也就以更全面的姿態走出去,開始輸出投資、運營、技術等綜合服務。

如今,我國環保產業的發展已經進入綠色“一帶一路”的高速度,因爲“一帶一路”政策的正式落地不僅爲環保產業的發展注入了新內涵,更爲國內環保企業引進來、走出去提供了良好平臺。

有業內人士表示,在經濟全球化的時代,環保作爲一項頗具生態情懷的事業,其涉及到的技術、產品、服務,都應該實現共享。

中國環保在線認爲,在“一帶一路”建設浪潮下,環保人更需要具備全球視野,將優秀的環境技術和解決方案彙集起來,共同解決生態環境問題。

站在國際環保企業立場看,我國環境治理速度加快,業務覆蓋水、固、氣、土、噪聲等環保各細分領域,市場價值可觀,“一帶一路”建設則剛好提供了契機。

因此,近年來,外資環保企業多了,中外合資的環保企業多了,國外品牌代理商多了,來華參加環保展會和技術交流會的外資企業也多了。

如:威立雅、蘇伊士等國際環保巨頭企業,紛紛加大了對我國環保市場的投入。

從國內環保企業發展而言,“走出去”是必經之路。雖然業內人士常感嘆國內環保技術尚未達到國際水平,但目前差距正在逐步縮小,越來越多的世界領先的技術在國內“問世”。

以2017年爲例,我國在水處理、固廢處理、節能減排等多個領域都有技術突破:

我國首創的電子束輻照技術成爲工業廢水處理的“新寵”;

專治六價鉻污染的“磁性複合納米材料—重金屬磁捕劑”,成爲新一代原創性土壤修復技術。

環保“一帶一路”我們是認真的!

另外,有數據顯示,國內環保企業已在全球六大洲54個國家簽訂了百餘項合同訂單,其中過半分佈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

同時,環保企業海外購趨勢愈加明顯,2017年以前呈現井噴狀態,涉及金額達百億元

隨着行業整體發展日趨理性化,環保企業將深化以技術爲導向的海外併購,告別擴張式發展。還記得2017年1月巴安水務收購DHT100%股權嗎?當時,巴安水務就已明確表示收購的關鍵是爲掌握其海水淡化技術。

常言道:退一步海闊天空。環保企業進一步走出去,發展更能遊刃有餘。

因爲,走出國門,走向世界,迎接另一個風口,便可再獲發展新機遇。

未來,希望有更多像“一帶一路”的利好政策,爲環保企業搭建更好的發展平臺,引進更多先進技術的同時,也向國外輸出“中國製造”的創新技術。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