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6日,劉強東參加第二屆世界智能大會並發表演講,他對早前“10年裁8萬人”的說法進行了解釋:“如果現在京東的軟硬件全部用上人工智能技術,那隻需要一半的員工就夠了。但是京東還會繼續發展。”

其實,無論是西班牙世界零售大會說的“京東員工將從現在的16萬人減少到8萬人以下”,還是現在的“闢謠”,劉強東的核心依然是用人工智能打造一個無人公司。

而前提是,京東的人工智能有成。可問題是,它發力人工智能,也不過剛剛滿月。

才滿月的京東AI,真能“10年裁8萬人”嗎?

對於京東來說,它發力人工智能,似乎總顯得和自己的三觀不合。結果,就在一個月前的4月15日,在BAT們都已經展示階段性成果有一陣子了,京東才推出了一個名爲“NeuHub”的人工智能開放平臺。

這個聽着很酷炫的平臺,在公衆面前展露的也只是一個概念,所謂通過建立算法技術、應用場景、數據鏈間的連接,構建京東AI發展全價值鏈的提法,其實換上BAT任何一家的名字,都可以在早前的新聞通稿中找到。

如此一來?京東發力AI的意義到底在呢?

至少從現有的報道中,京東的方向還是頗爲模糊的。

如京東集團副總裁、AI平臺與研究部負責人周伯文在接受網易智能採訪時,被問及京東AI和BAT的有何區別時,這位京東AI的帶頭大哥給出的答覆,即是諸如“如果AI是一種思考方式,那麼我們NeuHub就是能夠幫助以AI的方式重新思考”這樣的雲山霧罩。

唯一可以確知的是,早前京東推出的另一個開放平臺Alpha平臺智能服務平臺,和新出爐的NeuHub還是有所分工,前者介入的智能硬件,而後者則是在場景、算法上想組成大腦。換言之,用後者統領前者,從而形成一個京東的生態鏈。

但這只是京東AI的一個附帶任務。促使它最終決定出手的關鍵,不在於BAT的領先,而在於零售場景上,京東已經遇到了瓶頸。

電商的頑疾在於,通過線上來直線縮短用戶與商品距離,創造了最初的紅利期。

才滿月的京東AI,真能“10年裁8萬人”嗎?

但時至今日紅利消散後,儘管電商改變了一些傳統商品的體驗、形態和市場邊界,比如通過衆籌激發了小衆創意產品的市場,但整體來說,還是停留在將過去線下的商品網上銷售的狀態之中。

京東早前做了一系列的動作,尤其是在智能硬件上,但改變商品的力量有點小。於是,AI上架了。

京東想要AI做的事並不複雜。

才滿月的京東AI,真能“10年裁8萬人”嗎?

既然沒有機緣更多的改變傳統商業和商品的老套路,就用AI來完成新一輪的加速,讓距離再次縮短。

只是這一次,除了消費者被算法等引導,更好的找到商品外,對於商家來說,AI可能會成爲一個比VIP商鋪客服更加客觀和直白的銷售助手,數據分析、商品選擇乃至圖片優化,或者還有新商品的研發走向推測,都可能通過嵌入京東大數據的AI,給出一個“參考”。

把過去廠商市場部的活接過來一些,將過去需要大量人力、財力的市場調研和數據分析變得更透明、精準和省錢。

結果,或許會直接刺激更好的商品找到需要它的用戶,或許會間接影響到商家慢慢的改造自己的商品和商業模式,不再傳統。

或許這就是京東AI所期盼的場景所在,只是,這還只是一個很模糊的願景和遠景,就和京東AI自己模糊到不知所往的戰略規劃一樣“遙遠”。

“10年裁8萬人”和“人工智能可實現無人公司”,其實還真是大話西遊啊!

(刊載於《計算機應用文摘》2018年5月刊)

張書樂 人民網、人民郵電報專欄作者,互聯網和遊戲產業觀察者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