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80年代,南京路上市民或推或騎着老式“二八”自行車。

1984年自行車購買券現身山東濱州。

1984年,上海,光新路,自行車人潮。本版圖片/視覺中國

攝影家王文瀾在《自行車的日子》中曾以“流動的長城”形容改革開放後中國城市出現的自行車流,調侃稱“如果你想讓人們驚訝一下,最好的辦法就是說自己不會騎自行車。”

在改革開放初期的中國,自行車除了代步與負重運輸功能,更寄託着人們的情感和對快樂的追求。

隨着改革的深化和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私家車得以普及;互聯網興起,自行車的空間和市場不斷被擠佔,鳳凰、永久、飛鴿……這些老牌自行車漸漸成了一個個記憶中的符號,現實中的車廠也紛紛引入民營資本進行體制改革;再後來,環境、能源等問題不斷凸顯,“最後一公里”交通難題待解,共享單車浪潮順勢出現,騎行運動人羣日漸增多。

如今的“自行車新王國”,更接近綠色、健康的騎行文化本質。

“三大件”之首70-80年代的家庭夢想

自行車傳入中國最晚不超過19世紀60年代,1868年11月24日出版的《上海新報》記錄了上海街道出現的幾輛自行車,稱“即中國行長路,客商儘可購而用之,無不便當矣”。不過,到20世紀五六十年代,自行車對於普通家庭來說仍屬於奢侈品。

結婚的時候沒有“三大件”,這是王封(化名)和妻子在青年時代的遺憾之一。

出生於河南某三線城市的王封已經年過六旬了,年輕時他是當地國企的工人。在那個年代,國企職工算是一份收入體面、受人羨慕的工作。儘管如此,對於王封這樣的工人來說,“三大件”也是昂貴並且難以買到的。

“三大件”中意義最爲重大的是自行車。

作爲既能解決“剛需”出行問題,又便於隨時彰顯家庭經濟實力的物件,七八十年代的年輕人對自行車的重視程度遠超三大件中另外兩樣:手錶和縫紉機。

王封依稀記得,三十多年前,他和妻子杜鵑(化名)結婚時,每個月工資30塊。而當年一輛自行車的價格在100元左右,如果買永久、鳳凰、飛鴿這些當時的“大牌”,價格更貴。這大約相當於他們這種中部城市一個普通工人三四個月的工資。最關鍵的是,除了價格之外,憑票供應的現實讓自行車極度稀缺。

最終,婚禮中出現的最值錢物件是一套蒸鍋。杜鵑如今回想起來都仍然覺得遺憾。記憶中的那場婚禮因爲沒有自行車而顯得不夠完美。

在婚後的一年,王封和杜鵑終於實現家庭夢想、擁有了一輛飛鴿自行車。這一時期的自行車仍然未能放開票證。“當時物資緊缺,購車票是按級別配置的,我們廠一千多人一年也就只有四五張票。”杜鵑回憶起那輛車的來之不易。“當時是我公公配置的車票給了我們。”

回憶裏的這輛車高大、精緻,漆黑鋥亮,鈴鐺會發出悅耳的脆響,而細密的車條銀光閃閃。夫妻倆對這輛車愛護備至,經常騎着擦洗乾淨的車在廠裏轉悠,享受同事們羨慕的眼光。

轉眼三十年過去,作爲那家老牌國企的雙職工,王封和杜鵑已經老去,他們雙雙退休,孩子也已經長大成人,建立家庭,買車買房。

王封和杜鵑走到了一個他們年輕時難以想象的時代。曾經無比珍貴的自行車不僅早已不能代表財富,甚至不知不覺間也被他們自己的家庭淘汰。

當年那輛永久已經從全家的生活裏消失,但圍繞那輛車的青春記憶和家庭記憶至今難忘。一些珍貴的生活節點和片段,那輛自行車成了重要的見證者。杜鵑說,買車那會兒自己剛剛懷孕,丈夫經常會騎自行車帶着“娘倆”,在每個週末去公園遊玩。

取消票證 自行車進入百姓家

66歲的田振江在北京騎行圈有“元老”之稱,家中收藏了16輛老牌自行車車還在使用,並組織多場騎行比賽。上世紀70年代,自行車憑票購買。17歲的田振華東拼西湊70多塊買了一輛二手飛鴿牌自行車。“除了鈴不響哪兒都響”,但仍然很興奮。

如今他講起自行車史如數家珍。改革開放前,“我們參加比賽只有普通的二八車可以選擇,因爲憑票供應,車廠產量有限,一些專業用車僅供職業選手”,田振江說,改革開放後,人們生活好了,自行車產量也大了,更多車型湧現。

公開資料顯示,1981年5月,國務院召開全國日用機電產品工作會議,決定大力發展自行車、縫紉機等十種日用機電產品的生產。1984年7月,國務院批轉國家經委報告,要求擴大優質自行車生產,3年內做到名牌車敞開供應,取消票證。

田振江回憶,1985年金獅廠生產了一批面向普通人的變速車,365塊一輛。這個時期,買自行車不再是少數人的特權,自行車進一步在國人中普及。開放票證兩年後,1986年,全國自行車產量超過3200萬輛,平均一秒鐘就有一輛新自行車出廠。新華社曾報道,到上世紀80年代末,中國自行車保有量達到5億輛,成爲名副其實的“自行車王國”。

天津市自行車電動車行業協會理事長、飛鴿集團前副總經理龔孝燕曾對新華社談到,計劃經濟時期,自行車還達不到真正的社會需求。改革開放後,自行車產業進入蓬勃發展期,開始“飛入尋常百姓家”。

也是在這一時期,各地的自行車廠想方設法進行技術升級,開放的國門也給了這些廠家向外學習的機會。公開資料顯示,1980年後,天津自行車鏈條廠、腳蹬廠、飛輪廠分別引進了國外先進的熱處理設備,這使得天津的自行車零件熱處理工藝在當時達到了國內先進水平。街頭也已不再是“黑騎軍”的天下,輕便車、女裝車、彩色車開始出現。

出生於北京的攝影師王文瀾好拍自行車,他曾感嘆,“當你置身其中(車流中),會感到這像是在血脈中運行,熱熱鬧鬧,轟轟烈烈。”1989年,時任美國總統老布什訪華時,收到的國禮就是兩輛飛鴿自行車。據飛鴿方面後來介紹,分別爲當時的新產品823型和824型男女車。

共享經濟下的“自行車”之戰

改革開放給老牌自行車企業和行業帶來了輝煌,也送來了挑戰。

隨着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方式的變革,私家車開始進入普通人的生活。上世紀90年代,三大自行車廠紛紛進入低谷。

除了市場衝擊外,天津飛鴿方面曾公開表示,當時,車廠的計劃經濟管理模式也已經不適應對這個行業的管理了。

在大環境變革的衝擊下,“自行車王國”盛況能夠再現嗎?曾經很長一段時間答案是否定的。一位在北京朝陽區北苑家園附近修車30年的師傅對記者表示,近年來業務不斷在減少,過去一個月能掙五六千,現在的收入不到3000,自己目前修的主要是老人車和童車。

不過,在長達十幾年的“沉寂”後,自行車行業現在出現了新的可能性。近年來,隨着共享單車浪潮的襲來,“自行車王國”的盛景以另一種面貌出現。

鳳凰、飛鴿與永久這些老牌車廠開始紛紛擁抱新浪潮。除了與共享單車企業“結盟”之外,永久則推出了自己的共享電踏車。鳳凰自行車去年在120週年華誕時對外宣佈與ofo達成戰略合作,同時發佈了全新時尚復古車與新款共享單車。

不過,共享單車企業如今也面臨野蠻競爭、國內投放趨於飽和等問題,上海鳳凰近日發公告稱,子公司鳳凰自行車與ofo雙方交易量較500萬的預期完成率不足四成。

在業內人士看來,共享單車出現的新問題是合作的傳統車廠需要面對、經歷的一個階段,但共享單車的興起實實在在地增加了中國的騎行人數,這或許是一個好現象。

騎行社交服務平臺“行者”提供的數據顯示:2016年中國騎行運動市場規模約爲300億元,年平均增長率約爲30%。按照此速度推算,未來四到五年該領域就將形成一個千億規模的消費市場,騎行消費的加速升級也爲老牌車廠提出了新的機遇與挑戰。

杜鵑如今回想起來都仍然覺得遺憾。記憶中的那場婚禮因爲沒有自行車而顯得不夠完美。

“自行車王國”也曾是中國留給世界最深的印象之一。一個一再被業內提起的記憶是,1989年,剛剛就任美國總統的老布什訪華時,收到的國禮就是兩輛飛鴿自行車。據飛鴿方面後來介紹,兩輛車分別爲當時的新產品823型和824型男女車。

近年來,隨着共享單車浪潮的襲來,“自行車王國”的盛景以另一種面貌出現。

新京報記者 江波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