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科院之聲

日前,中國遠洋綜合科考船“科學”號正式開始對位於西太平洋的馬裏亞納海溝南側系列海山展開調查,船載的“發現”號無人遙控潛水器採集到了稀有的深水海兔。

但是,也有網友提出疑問:“爲什麼要採集研究深水海兔?有什麼用?會不會對這些稀有物種產生不必要的傷害?”針對此問題,“科學”號首席徐奎棟研究員做出了回答。

海兔,其實它的學名是“海蛞蝓(sea slugs)”,因其頭上有兩對觸角突出如兔耳,俗稱海兔,屬於軟體動物腹足類。海蛞蝓並非是單一物種的稱謂,而是一大類形態特化的軟體動物的統稱,其中的裸鰓類和後鰓類是報道較多的類羣。

由於研究不充分,海蛞蝓在高級階元的系統分類上仍然比較混亂,尤其是亞綱、下綱、總目、目、亞目等階元近年來變動頻繁。

海蛞蝓全球已知有3000多種,棲息於海底,從近岸到5000米的深海底均有分佈,主要發現於熱帶淺海,少部分見於南極和北極海域、西北太平洋(日本海和俄羅斯遠東海)及東北太平洋的深水(水深超過200米)中。

但是,在熱帶西太平洋深水特別是深海(水深超過1000米)中,還未見有海蛞蝓的相關報道,這主要是由於這個海域的海底極度缺乏探測研究所致。因此,對於這個海域到底有多少個種、如何分佈、種羣數量如何,以及與其他海域的海蛞蝓的起源進化關係等問題,目前都是未知的。

要回答這些問題,首先必須開展樣品採集。只有在獲得生物標本的前提下,才能進行物種的準確分類鑑定,從而真正知道這是個什麼物種,尤其是對於那些目前人類還未曾認識的物種。對於一個未知物種,通常需要兩個甚至多個標本的分析,才能做出準確的分類鑑定和描述。

從物種多樣性保護上,首先需要知道它是什麼物種、瞭解其如何分佈、種羣數量有多少,等等,才能評估其保護價值,所以這就需要開展研究,沒有研究根本談不上保護。

本航次針對西太平洋的一座人類未曾探測過的海山,開展生物多樣性和生態系統參數的協同探測研究。採用“發現”號水下無人遙控機器人(ROV)進行海底生物的定點、精準採樣,不破壞海底的生境。而且僅採集有代表性的物種,因此不會對海底生物和生態系統造成負面影響。

目前已通過ROV在東部和南部下潛了4次,在水深970米至1260米的海山兩側已發現3個海蛞蝓,採集了2個。ROV在海底可觀測的寬度基本在3-5米之間,這對海山來說僅僅相當於4條短線而已,可謂九牛之一毛。

全球估計有3萬多座海山,其中60%以上分佈在太平洋,但開展生物取樣調查的海山僅約50座而已。目前,海山中的大部分生物多樣性還是未知的,而熱帶西太平洋又是全球海山研究最少的區域之一。認識西太平洋海山的生物多樣性及其分佈特點也是本航次的主要任務之一。

而且開展海山研究並掌握相關數據和樣品,不僅涉及科學研究,還關乎國家深海大洋權益和話語權。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