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宮一號“回家”爲何充滿懸念

前段時間,我國第一個空間目標飛行器“天宮一號”在陸續完成既定科學任務後,最終落入被稱爲“航天器墳場”的南太平洋中部區域。在此之前,國內外許多航天科技工作者曾多次預測“天宮一號”隕落時間和地點,但大都與實際結果相差甚遠。那麼,究竟是什麼力量使得“天宮一號”不斷下降直至最後隕落?

我們知道,地球四周環繞着我們賴以生存的大氣層,從低到高依次爲對流層、平流層、臭氧層、中間層和熱層等。由於重力和擴散等作用,大氣密度隨着高度的上升而迅速下降。我們通常所說的低軌道航天器一般運行在距離地面100—1000千米高度範圍,該範圍被稱爲熱層區域。研究表明,距離地面200千米高度處的大氣密度相當於地面的百億分之一,400千米高度處僅爲地面的千億分之一。

千萬不要小瞧這些不起眼的熱層大氣。由於低軌道航天器的運動速度一般在每秒7千米以上,加之長時間的累積,大氣密度引起的阻力效應,正是低軌道航天器軌道高度逐漸降低的祕密所在。一般而言,距地面400千米處航天器軌道高度每天衰減大約幾百米,200千米以下軌道高度每天減少量可達5千米以上。因此,熱層大氣密度對低軌道航天器軌道預報、姿態控制、空間對接、壽命設計及再入大氣層等都有顯著影響。

當然,熱層大氣密度並不是一成不變的,它與地面天氣一樣隨季節和位置等因素變化,還受到太陽輻射和地磁場擾動的顯著影響。例如,太陽活動活躍時,增強的紫外波段輻射能量可以使熱層大氣密度比太陽平靜期間增加幾十倍,可導致400千米處航天器軌道高度每天的衰減量從幾百米增加到幾千米。地球磁場擾動時,大量能量會注入到熱層區域,大氣密度在1至2小時內可增加一倍以上,進而對低軌道航天器的精密定軌和軌道預報產生極大影響。如2000年7月10日至15日,太陽爆發引起的地磁擾動造成國際空間站高度短期內下降了15千米,最終不得不主動變軌,以使其保持在預定軌道高度上。

正是由於熱層大氣密度自身存在複雜的時空變化,並且受到來自太陽和地磁活動的強烈影響,因此很難對其進行精確預報。大量研究表明,現有的熱層大氣密度預報誤差一般在15%以上,並且這種預報誤差會隨着時間的推移而不斷增大。這也解釋了許多航天器的“回家之旅”爲何充滿了懸念。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