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由经验而产生的习俗,经由日积月累下来,往往会固化为制度,然后再给这种东西,取一个好听的名字,它就叫文明。

一般的人,往往是通过古装剧,来对所谓的宫女和秀女加以分辨和区分。但这种知识的取得途径,往往因编剧的功才有限,弄得是以讹传讹。时间一长,就会产生许多认识上的常识性错误。

《说文解字》中有这样的记载:“妾,有罪女子”,也就是说,“妾”的本义,就是女奴隶。而最早的宫女,则来源于女奴隶,再扩展一些,还有女俘及罪犯的妻子等。

宫女也是分级别的,那些在宫中,负责管理君主日常生活事务的人,其地位较高,往往还带有官职,这些人被称为女官。而其他只从事劳役工作的宫女,就只是单纯的侍婢或织婢等。

即使身份最低贱的宫女,也不是你想来就来的。中国封建王朝,历代都规定,宫女必取自良家女。如著名的王昭君,便属良家女。但上官婉儿却是罪人之女,像她这种人,如果没有特殊机会,就只能从事如宗人府一类的苦役

从民间挑选宫女,对各个朝代来说,都是一件日常性的工作。如东汉规定,每年八月,要派遣内廷官员和精通相术者,到各地阅视良家女。挑选标准是:年龄十三以上,二十以下,姿色端丽,合法相。

到了唐代,朝廷会定期向良家征选女子,这些人最早的的身份都是宫女。除了姿色出众,或有特殊机遇成为妃嫔外,大多数人,都只能以普通宫女身份供职宫中,了却一生。当时,挑选宫女的标准只有一个,那就是漂亮。至于其他条件,甚至是否婚嫁,都不在考虑之列。

发展到清代,情况有了变化。在这里,秀女和宫女有了严格的区分。秀女的入选者,必须是八旗少女,且三年选一次。清宫嫔妃共分八个等级,即皇后、皇贵妃、贵妃、妃、嫔、贵人、常在和答应,前五级带有编制,后三级则无数量限制。

秀女一旦入宫,便享受贵人待遇。而宫女则不是,她们首先是奴婢,要想升级,必须经过答应和常在两个阶段。宫女是一年一选,她们入宫后,主要是服侍内宫各位后妃。

需要说明的是,宫女的挑选范围,是内务府所属三旗一般人家的女子。即清朝起家时,由皇帝自领的镶黄、正黄、正白三旗。他们中年满十三岁的女子,都要经过挑选,凡选定的,大部分到宫中做宫女。

一般说来,宫女并无等级之分,但根据她们服务的对象不同,其实际地位也有所差别。比如,皇后身边的宫女,肯定比答应、常在身边的宫女,带有很大的优越感。在此期间,如果被皇帝看中,还可升为妃嫔。一般是入宫三年,或年满二十五岁,可出宫回本家,另行出嫁。

不过,到了后来,情况又发生了变化。因为汉人女人漂亮者太多了。就像是顺治帝一样,就无法抵挡这种诱惑。到了后来,汉人宫女甚至也可以当皇后,比如,嘉庆帝的生母就是汉家女——孝仪皇后。一个好听的解释是,清朝廷为了实现“满汉一体”的团结目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