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上海5月18日電 (王笈)在“文瀾樂府”裏品香茗、聽古琴;近距離接觸巧奪天工的“中國古建”……“5·18國際博物館日”之際,“博物致知”首屆長三角博物館教育博覽會18日在上海拉開帷幕,集結了中國長三角地區三省一市近40家國家級博物館及相關文化單位,展示各自的品牌教育服務和文創產品。

這是中國國內首個以展示博物館教育品牌項目、產品和服務爲主要內容,以提升博物館教育能力爲目的的博覽會。首屆博覽會呼應今年“5·18國際博物館日”的主題“超級連接的博物館:新方法,新公衆”,在近1300平方米的展陳空間內,完成了一次空間上的“跨越”與“融合”。

獨東寺觀音閣,故宮角樓,佛宮寺釋迦塔……12座巧奪天工的中國古代建築模型在博覽會上脫穎而出,生動的古建故事、令人驚歎的還原度、可拆卸組裝的設計吸引了不少觀衆圍觀。觀衆龔美潔告訴中新網記者:“很神奇,因爲這個(模型)沒有用釘子,但是可以把這些結構連接起來。這是我第一次近距離接觸這種古代人的智慧,我覺得做成小模型,讓觀衆這麼近距離地感受到古人智慧,是一種很好的體驗。”

中國古代建築模型。 康玉湛 攝

中國古代建築歷史源遠流長,可考證的實物可上溯至7000年前,其中不乏登峯造極之作。由上海博物館與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的學生“攜手”帶來的此間“可達之境中國古建”教育展覽,通過模型、圖文、視頻形式,結合手工互動和探索課程,引導觀衆發現中國傳統建築中的智慧,吸引更多年輕人關注文化遺產、傳承中國文化。“除了知識上的理解提升之外,更重要的是能不能產生一些心靈深處的感動、作爲中國人的自豪感。”上海博物館教育部主任陳曾路說。

蘇州博物館、六朝博物館、南京博物院等博物館及相關文化單位也將在博覽會上亮出自己的品牌項目,帶來蘇繡製作、六朝兒童茶禮、古籍修復體驗等豐富多樣的教育服務。

“長三角博物館教育博覽會展現了新時代中國博物館教育領域的新氣象,這樣一個平臺將中國長三角地區的優秀資源儘可能整合在一起,發揮更大的博物館效應。”上海博物館館長楊志剛在接受中新網記者採訪時表示,博物館是一座知識、藝術、文化的殿堂,觀衆在博物館的殿堂內得到薰陶和精神滋養,而殿堂之外,博物館的功能也正向多元方向進一步拓展。(完)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