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麗中國長江行|普洱市有個互聯網平臺,把咖啡豆賣到了全世界

雲南國際咖啡交易中心 記者胡勝 攝

長江日報融媒體5月16日訊(記者胡勝)5月14日晚,“美麗中國長江行——共舞長江經濟帶·生態篇”網絡主題活動雲南站首站,20多名記者組成的採訪團走進位於普洱市思茅區的雲南國際咖啡交易中心,實地參觀一顆精品咖啡豆生產流程,瞭解它如何帶動咖農就業創富。

記者偶遇剛剛處理完交易的的咖農華紅林。華紅林一家三代種植咖啡,他1994年開始種植,當時擁有200畝咖啡種植園。華紅林說,前幾年咖啡價格一直被壓得比較低,自己200畝咖啡園收入一直不如人意,直到近幾年才慢慢好轉,不僅咖啡的價格上去了,他還創辦了種植公司,帶動周邊咖農共同種植,種植面積達到1000多畝。而帶來這一轉變的原因就是雲南國際咖啡交易中心的成立。

據介紹,中國咖啡產區主要集中在雲南、海南、四川等地。而咖啡種植受氣溫限制,普洱的熱度和溼度又最爲理想,因此,普洱市也享有“中國咖啡之都”的美譽。幾年前雲南省咖啡從業人員達60餘萬人,但80%的咖啡種植區域屬於貧困地區,咖啡每畝收入不足3000元,處於初級農產品銷售的狀態。而且由於農戶接收信息渠道比較窄,農戶手中咖啡的價格受到一些大型企業的制約比較大,鑑於此,2014年,該省在普洱成立了雲南國際咖啡交易中心。

交易中心採用“互聯網+”模式,採用拍賣交易、定價交易等模式,實現全球遠程交易,爲國內外的採購商提供最完善的產品信息,爲採購商搭建有保障的採購平臺,該平臺成爲國際最具影響力的第三方交易平臺。目前,交易中心也在進一步加大包括鮮果處理、加工、倉儲等基礎設施建設,使供應鏈體系實現標準化,從而實現咖啡品質的提升。目標是在3~5年內,實現雲南精品咖啡率由現在不足5%提升20%以上,每畝產值增加到15000-30000元,實現貧困地區40萬咖農增收。

【編輯:祝潔】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