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吃粽子、赛龙舟、悬艾草菖蒲、挂钟馗像、系五色线、佩戴香囊、喝雄黄酒、宝宝穿五毒衣等等,皆是苏州旧时端午风俗。而悬艾草菖蒲、挂钟馗像、系五色线、佩戴香囊、喝雄黄酒、宝宝穿五毒衣等等,正在逐渐消失,这些风俗的内涵在正在被一代代年轻人所遗忘。

文/炒米视角

端午将至,苏州的街头卖艾草、菖蒲和香囊的阿嫲们又多起来。

老苏州人几乎不问,主动去买了挂在车龙头上,然后怡然自得地去送孩子、买菜。若是碰到“新苏州人”买客,阿嫲们通常都会很热情地嘱咐,艾草和菖蒲一定要挂在门上之前,要绑上红纸头;睡觉的时候,香囊一定要摘下来放在枕边。

外地人都以为自己听错了,苏州的端午节,纪念的竟然不是屈原

如果你不急着上班,多聊几句,阿嫲们会告诉你,“粽子是一定要吃,龙舟是一定要看的。苏州端午节纪念(还是祭奠?没听清)的是2000多年前吴国的国相伍子胥,这个事情一定要搞搞清爽。”

一脸茫然,不是端午都是祭奠屈原的吗?怎么会变成了伍子胥?难道真的是陷入了“曼德拉效应”?

外地人都以为自己听错了,苏州的端午节,纪念的竟然不是屈原

记得小时候书上可是一直讲的是,楚国大夫屈原忠心爱国,却不被楚王重用,在楚国即将灭亡之际,于5月5日悲愤投汨罗江而死。由于屈原深受楚国百姓的爱戴,为了防止屈原的尸体被鱼虾吃掉,百姓们划船敲鼓,用箬叶贮米,投之水中。后来久而久之,形成风俗,就变成了划龙舟和吃粽子。所以端午那天赛龙舟、吃粽子,就是为了纪念屈原。

原来端午节原本既和屈原无关,也和伍子胥无关,它和“龙”有关。

端午节是“上古先民择“龙升天”吉日,祭祀龙祖的节日。”是起源于南方沿海一带先民的龙图腾祭祀,后来注入了夏季时令“祛病防疫"风尚。因此又叫端阳节、重午节、龙舟节、龙日节、正阳节、浴兰节、天中节等等。后来屈原和伍子胥都是附会上去的,除了这两个人,还有介子推(山西介休)和曹娥(绍兴上虞)。

外地人都以为自己听错了,苏州的端午节,纪念的竟然不是屈原

之所以屈原的名气较大,主要是因为唐高宗李治和许敬宗的一段对话。

661年,唐高宗李治在端午这天问侍臣:“五月五日,元(原)为何事?”许敬宗回答:“《续齐谐记》云:屈原以五月五日投汨罗水,而楚人哀之,至此日,以竹筒贮米,投水祭之。”——《唐会要》卷二十九

《续齐谐记》是汉朝的一部志怪小说,许敬宗以此作答,有点糊弄了。但结果就是天下人皆以为纪念的是屈原。但是老苏州人为什么那么执着地认为端午节是纪念伍子胥的呢?南北朝时期的《荆楚岁时记》给了明确的答案。

外地人都以为自己听错了,苏州的端午节,纪念的竟然不是屈原

“邯郸淳《曹娥碑》云,五月五日时,迎伍君逆涛而上,为水所淹;斯又东吴之俗,事在子胥,不关屈平也。”——《荆楚岁时记》

曹娥是东汉著名的孝女。她的父亲曹盱在5月5日迎伍神(伍子胥)的祭祀活动中,溺毙于舜江(今曹娥江)。曹娥父亲的死间接证明了,原本五月五是东吴纪念伍子胥的旧俗。而“迎伍神”又符合了苏州旧时民间盛传的“子胥死、水仙生”。

确定了我们是在纪念谁之后,回转来看看苏州的端午节的习俗是非常丰富的。

吃粽子、赛龙舟、悬艾草菖蒲、挂钟馗像、系五色线、佩戴香囊、喝雄黄酒、宝宝穿五毒衣等等,皆是苏州旧时端午风俗。

在南北争论粽子究竟是咸的还是甜的时候,在苏州这两种口味时候均能满足的。

外地人都以为自己听错了,苏州的端午节,纪念的竟然不是屈原

咸口的,有酱油肉粽,裹成脚的形状的“小脚粽”;甜口的,有赤豆、枣子等,裹成三角形的“锥粽”,或者包成筒状的“枕头粽”。总之一种口味,一个形状,这样煮熟后,辨识度特别高。

苏州端午最值得一说的习俗,便是一年一度的“龙舟赛”。

“龙舟赛”的最早在“胥门塘河”办的,以前每年端午之前,各色龙舟均聚集于此,岸上烟花、花灯沿着城墙蔓延千米,最大的特色就是夜间的“灯划龙船”,用古人的语言描述更为精彩。

外地人都以为自己听错了,苏州的端午节,纪念的竟然不是屈原

“入夜,燃灯万盏,烛星吐丹,波月摇白,尤为奇观”——《清嘉录》

而如今护城河已经恢复了平静,花灯仍在,竞舟变成了上元节的“花灯节”。现在每年的“龙舟赛”都会在金鸡湖举行,今年应该是第十届了。

由于苏州还是端午节龙舟竞渡的发祥地,所以市里面每年都特别重视,“金鸡湖龙舟赛”一直是这些年的一个文化品牌。通常除了赛龙舟之外,还有其他的文体表演,如,龙灯舞、评弹、昆曲等表演等等;

外地人都以为自己听错了,苏州的端午节,纪念的竟然不是屈原

“起于勾践,盖悯子胥之忠作”——《吴越春秋》

而悬艾草菖蒲、挂钟馗像、系五色线、佩戴香囊、喝雄黄酒、宝宝穿五毒衣等等,正在逐渐消失,这些风俗的内涵在正在被一代代年轻人所遗忘。

外地人都以为自己听错了,苏州的端午节,纪念的竟然不是屈原

“艾草、菖蒲”虽然有此功效,但是并不是为了驱蚊虫的,而是和“挂钟馗像”一个意思,都是用来避邪用的。

外地人都以为自己听错了,苏州的端午节,纪念的竟然不是屈原

尖尖的菖蒲叶,那就是门神的剑;而上面绑的大蒜头,就是门神的紫金锤。用一小块红纸包了,挂在门口,目的是为了防止大鬼、小鬼进屋头来。

喝雄黄酒,系五彩线,也是为了降服妖魔鬼怪,压邪避毒,以求长命百岁的。

外地人都以为自己听错了,苏州的端午节,纪念的竟然不是屈原

最有意思的是,喝雄黄酒的起源,竟然和白娘子有关。当初白娘子就是在苏州,端午时节喝了雄黄酒,吓死了许仙。而我们看到的“白娘子传奇”的母本就是源自于冯梦龙的《警世通言》,而冯梦龙就是明朝的苏州人。

外地人都以为自己听错了,苏州的端午节,纪念的竟然不是屈原

小孩子穿的绣着蛇、蛤蟆、老虎、蜈蚣、壁虎五种毒虫的“五毒衣”,现在已经不太容易看到了。

外地人都以为自己听错了,苏州的端午节,纪念的竟然不是屈原

苏州过了端午,通常就会进入梅雨季节,天气湿热,蚊虫出没。古人认为小孩子穿着“五毒衣”,以毒克毒,免受灾病之苦。

就像端午传统风俗里浓浓的祝福,祝各位朋友端午快乐,祝各位考生轻松应战,考出好成绩。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