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加完由井岡山市傳承紅色教育培訓中心組織的紅色教育培訓後,感受和感觸頗多,現結合學習內容和工作實際,就“呂梁精神”如何更好地傳承和創新作一些簡略的探析。

井岡山是革命老區,該市傳承紅色教育培訓中心是井岡山社會培訓機構之一,其秉承“弘揚井岡精神、傳承紅色基因”宗旨,成功打造出一套中國版的集互動式、故事式、激情式、案例式、體驗式爲一體的新型紅色教育模式,有效激發了廣大黨員幹部、職工學生的革命情懷。

呂梁也是革命老區,革命戰爭時期曾是紅軍東征主戰場、晉綏邊區首府和中央後委機關所在地,“養兵十萬,犧牲一萬”,曾有無數的邊區羣衆送軍糧、保供給,無數的呂梁英雄拋頭顱、灑熱血,湧現出賀昌、劉胡蘭、劉少白等一批仁人志士,爲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的勝利書寫了一曲可歌可泣的歷史篇章,一部《呂梁英雄傳》便是生動寫照。英雄的呂梁山在革命戰爭時期也孕育出“艱苦奮鬥、顧全大局、自強不息、勇於創新”的“呂梁精神”,與“井岡山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一脈相承。

但在與時俱進、傳承革命精神方面,呂梁在一定程度上缺乏井岡山敢於創新和探索的見識和膽略。要將數十年前艱苦卓絕的鬥爭精神以及老一產階級革命者對共產主義的堅定信仰有效傳承,如果找不到合適的切合點,就會顯得蒼白無力、空洞無物,難以讓人心靈上受到真正的震撼、思想上受到真正的洗禮。

下面,先粗淺談談此次參加培訓紅色教育的基本模式及特點。

情景教學:通過觀看大型實景劇《井岡山》,較好地展現了1927年那段永不磨滅的歷史記憶。5.5萬平方米的背景場面過於宏大,燈光人物就顯得有些微弱,沒有室內實景劇的收容、清晰和震撼效果好。

現場教學:雖然像毛澤東舊居、小井紅軍醫院等不少建築物是按照原貌恢復重建的,但通過保留“一牆一石兩棵樹”等爲數不多的歷史遺物,客觀展現了當時的艱苦環境。這裏特別要肯定的是儀式要求與解說特點,將精雕細琢、催人淚下的親情、愛情故事融入到艱苦卓絕、不屈不撓的革命鬥爭中,再上升到對革命事業的忠誠和共產主義的信仰上來,讓人對崢嶸歲月的感慨和對革命前輩的欽佩之情油然而生。

拓展教學:由退役軍人組成的特訓營教官組織,以班爲單位,將所有身着紅軍服的學員分爲兩個有光榮傳統的團——三十一團和二十八團,選出團長和黨代表,通過分團設計團旗、隊形、口號、搶灘登陸訓練、製作紅軍餐等一系列集趣味性、協作性、才智性爲一體的仿軍事訓練活動,進一步激發了學員的協作配合意識、才智發揮潛能和娛樂體驗興趣。

激情教學:由較爲出色的電視臺欄目主持人主持,所有學員分組參與,通過小集體合唱、個人才藝展示(朗誦、獨唱、相聲、小品等)、挑戰性項目參演(紅歌歌名猜、革命影片配音等),將參訓學員的學習熱情、參與意識調動到一個新的高度,同樣,進一步激發了學員的協作配合意識、才智發揮潛能和娛樂體驗興趣。

專題教學與紅色故事講壇:邀請江西省委黨校教授深入淺出地講解《井岡山斗爭和井岡山精神》和《堅定理想信念,加強黨性修養》,結合實際結合形勢系統地進行了理論授課。故事講壇邀請了先烈王佐、紅軍老戰士曾志、將軍甘祖昌的後代講先輩們克己奉公、兩袖清風的優良品德,講紅軍後人自力更生、艱苦創業的優良家風,紅色後代現身說法的正能量令人爲之一振。

考察精準扶貧示範點:茅坪鄉神山村深處大山之中,只有神山、周山兩個村組,全村只有21戶50名貧困羣衆,是2016年習近平總書記考察地,距著名的黃洋界、八角樓都比較近。依託井岡山豐富的紅色旅遊資源,發展了黃桃採摘、毛竹製品、農家樂餐飲、鄉村富氧旅遊等特色產業,很是紅火。當地人將習總書記打公式耙幾下、打公式耙處,以及習總書記入過的貧困戶、搞竹製品加工的人大代表家,都開發成旅遊點,白天上山做生意,晚上下山住樓房,小日子打理的井井有條。

生態教學:井岡山五龍潭由五條蔚爲壯觀、各有特色的瀑布組成,配有臺階索道、名人石刻書法,依託良好的生態植被,屬休閒養生之地。

這就是井岡山紅色教育的基本模式,目的是啓發學員結合呂梁的紅色資源稟賦,思考探索一套有些地方可以複製的呂梁紅色教育體系。

筆者認爲,呂梁的總體思路應該爲:按照“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要求,黨委領導,政府主導,發揮黨建研究作用,吸納民營企業經營,依託離石、方山、興縣、臨縣、文水等地的紅色旅遊資源、廉政教育基地、生態旅遊資源和特色培訓營地,充分發揮離石餐飲住宿、交通運輸等三產服務業較爲發達的區位優勢,積極調動黨政機關、工礦企業、大中院校、中小學生等廣泛參與,小則帶動呂梁市,大則輻射華北地區直至整個北方地區,走出一條北方地區紅色教育的特色之路,走出一條呂梁經濟由“黑”轉“紅”的轉型之路。

一是黨委成立協調推進領導機構,研究制定總體規劃、培訓方案、職責分工、推進措施、運作機制及時間節點安排等。

二是政府成立具體推進組織機構,從資源整合配置、課件研發審覈、部門協調配合、運營團隊選擇管理、市場開發探索、安全保障監管等精心組織、全力推進。

三是要在細節上下功夫。打好“感情牌”是一種極爲有效的運作措施,在革命友情、戰地愛情和感人親情上要深入挖掘、整理提煉,不要單純搞面面俱到、蜻蜓點水那一套,缺乏吸引力和感染力。所以說,課件研發要高人指點、精雕細琢,課程講授要精彩絕倫、取精勿濫,行程安排要科學合理、井然有序。

四是要選擇管理好的運營團隊。民營企業不求大而強,要有熱心恆心,要精細管理,因爲這個培訓機構投資不大、風險不大、資金回收週期也不長,喫住行可依託豐富的社會資源,機構人員精幹高效、富有開拓精神即可。但對其必須加強管理,嚴防企業在運作過程爲追求高熱度高效益的短期效應而變色變味。

五是要強化安全監管。紅色教育也好,紅色旅遊也好,涉及千家萬戶面很廣,政治影響社會影響都很大,無論是在喫住行這些與羣衆密切相關的方面也好,還是培訓教學特色、學員言行舉止方面也好,都來不得一點馬虎、出不得一點問題。

綜合以上闡述,試想今後呂梁的紅色教育體系建成後會是一個什麼樣子:市內外、省內外的不同年齡段、不同職業的學員分批分次接踵而來,旅遊大巴魚貫接上車,車上滾動播放《呂梁英雄傳》,中間插播呂梁風光片,講解員娓娓敘述着英雄呂梁的紅色歷史,專題教學由知名教授帶領學員重溫呂梁經典、感悟“呂梁精神”;紅色故事講壇由革命先輩後代或革命羣衆後代現身說法,帶領學員體會軍民魚水情和革命後代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的精神風貌;現場教學可深入興縣晉綏邊區革命紀念館和“四·八”烈士紀念館、臨縣中共中央西北局舊址、離石高家溝軍事會議舊址和林邁可紀念館以及廉政教育基地安國寺、文水劉胡蘭紀念館、方山于成龍文化園等地展開,這些教學點上除了面上講授紅色歷史知識外,更注重挖掘講授親情、愛情、友情的“三情”故事,以提高吸引力和感染力;拓展教學和激情教學可結合呂梁實際,參考井岡山教學模式,充分利用當地由退役軍人組建的軍事特訓營地,讓學員着八路軍服分團分組進行,大同小異,不再重複;生態教學就更寬泛了,呂梁的北武當山、龐泉溝、蒼兒會、西華鎮、白馬仙洞等都可參觀學習;扶貧點考察可以和鄉村旅遊有機結合,讓學員設身處地體會扶貧之艱辛、脫貧之不易、鞏固脫貧之艱鉅,同時促進特色農產品銷售、農家樂消費,增加羣衆經濟收入,提高美麗鄉村知名度;情景教學請大導演大手筆打造《呂梁英雄傳》經典情節,展現呂梁英雄兒女可歌可泣的抗戰場面和支戰場景。(高新平 李紅梅)

呂梁日報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