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民晚報訊(記者 魯哲)在上海,快遞員、送餐員、“網約司機、網約廚師、網約主播”等新型就業羣體已超過150萬人。昨日,市總工會發布了“上海第八次職工隊伍狀況調查”。過去5年,上海勞動關係呈現新情況新特徵,職工隊伍正發生深刻變化。

圖說:在上海,快遞員、送餐員等新型就業羣體已超過150萬人。視覺中國

“互聯網+”催生新型就業羣體

近5年來,隨着互聯網、大數據、雲計算等信息技術的更廣泛運用,新技術、新產業、新模式、新業態企業不斷湧現,職工就業方式日益多樣。一些新興的市場主體以小微企業爲主,用工方式特點表現爲工作地點不固定、工作時間更靈活、工作完成方式更具自主性。分享經濟快速發展,催生了“互聯網+”經濟發展模式,快遞員、送餐員、“網約司機”“網約廚師”“網約主播”等職業大量運用移動互聯網進行業務經營,出現一支規模大、流動性強、分佈廣泛的新型就業羣體,據市總工會的不完全統計,本市新型就業羣體截至2017年已超過150萬人。

新型就業羣體對原有勞動關係體系帶來衝擊

調查報告指出,新興用工模式正在突破傳統勞動體制,發展出與傳統用工形式截然不同的勞動用工新形態。但目前勞動法在制度層面對其勞動關係靈活化、彈性化、多元化的特徵尚未予以準確回應,使得這個羣體缺少相應的社會保障和法律保護,變成不得不遊離於社會保障安全網之外的“靈活羣體”,對職工隊伍與社會和諧穩定帶來隱患。

另一方面,隨着社會分工精細化程度的不斷提升,特別是在“大衆創業、萬衆創新”的引導與影響下,大量小微企業湧現。但這些小微企業職工卻通常面臨崗位不穩定、工作條件差、缺乏安全保障等情況,也極易在權益維護及集體協商、民主管理等領域產生一系列問題。

針對勞動關係的新情況新問題,調研報告建議要把這一問題放在黨政工作的重要位置,定期開展專題研究。同時,當前要特別研究並着力解決新型就業羣體在勞動關係、收入保障、法律保障等方面存在的突出問題,協調各方力量,建立健全相關法律法規和政府規章,促進靈活就業規範有序發展,在相關法律法規出臺前,要針對小時工、季節工、綜合工時制等靈活用工形式,強化勞動合同管理,明確雙方權利義務,防止靈活用工無序蔓延;要針對互聯網經濟、平臺經濟關聯企業用工秩序混亂問題,以相關行業協會爲平臺,研究制定行業自律規範;要針對靈活就業重點人羣所在行業企業,定期開展專項或聯合執法檢查,加大勞動監察力度,督促企業合法經營、切實履行社會責任,切實維護新型就業羣體合法權益。

近五年中加過3次及以上工資的職工佔49.3%

調查同時顯示,5年來,本市職工平均工資逐年增長,從2012年的56300元增長到2016年的78045元,增幅達38.6%;年均增幅8.5%,職工工資增長速度總體高於本市生產總值增速。

這5年間,上海最低工資標準由2012年的1450元提高到2017年的2300元,最低生活保障標準由2012年每人每月505元提高到2017年的970元,增幅分別達58.6%和92.1%。本次抽樣調查數據顯示,近五年中加過3次及以上工資的職工佔49.3%,加過2次的17.6%,加過1次的15.8%;有81.9%的被調查職工表示,與5年前相比,生活狀況得到了改善和提高。工資專項集體合同覆蓋範圍不斷擴大,從2011年覆蓋單位59489個、覆蓋從業人員234.7萬人,擴大到2016年覆蓋單位92881個、覆蓋從業人員293.5萬人。

“80後”“90後”漸成職場中堅

“80後”“90後”職工佔比已達半數。工會系統抽樣調查中,35歲及以下職工佔比57.7%,遠高於2012年的45.7%;社會卷抽樣調查中,35歲及以下職工佔比同樣高達57.0%。據瞭解,上世紀80年代是我國的生育高峯期,近五年正是“90後”一代走上就業崗位的年份,“80後”“90後”一代獨生子女正逐漸成爲職工隊伍年齡結構中的中堅力量。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