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拿馬運河像“橋樑”

 

  到過巴拿馬的遊客一定不會錯過親眼目睹“世界七大工程奇蹟”之一的巴拿馬運河的風采。它的一個奇異之處在於,其大部分河段竟然高出海面近26米,船隻通過運河如同通過一座高架的水橋,在太平洋一端升起近26米才能駛入運河,到大西洋一端之後則必須下降近26米才能駛離運河。巴拿馬運河讓船翻過了山越過了嶺,從太平洋跨到了大西洋,所以巴拿馬運河也有“世界橋樑”之美譽。

 

  只是連通兩個大洋,爲什麼不直接挖通巴拿馬地峽而要費這麼大的勁讓河“翻山越嶺”呢?事實上,巴拿馬運河在開工之初,的確是打算直接挖通地峽的,但在100多年前的施工條件下,要把那些山體挖開,其工程量大到驚人。而且,還有一個更嚴重的問題擺在施工者面前,那就是,巴拿馬地峽臨太平洋一端的海面,其水位比大西洋一端高出幾十釐米,而在高潮時更是會高出5~6米。運河一旦建成,由於兩端落差大,河水流速極快,會對運河中航行的船隻造成危險。於是,建設者只能將工程改建成如今的水閘提升式運河,讓船隻通過船閘上下通航。

 

  很多人會想不明白,既然地球上的大洋都是連通的,爲什麼不同地方的海面還會有如此落差呢?爲什麼海水不是均勻的“鋪”在地球表面?海面不“平”蘊含着大自然怎樣的玄機?這還需要對各種自然地理因素一一剖析。

 

揭祕凹凸海平面之謎

  揭祕凹凸海平面之謎

  海平面其實很複雜

 

  其實,海平面並是不平的,其高低起伏是很複雜的。只是由於人們在海洋上的視野有限,才以爲海洋的水面似乎是平的。

 

  20世紀60年代以來,根據衛星對地面重力異常測量等資料,科學家爲人們展示了一幅令人驚奇的全球海洋水準面的畫面。海面有“水山”、“水谷”,也有“漩渦”。日本東北部的海面要高出平均海平面78米;北大西洋凸出區域的海面,高出平均海平面61米;馬達加斯加島以南海面,高出平均海平面56米;非洲西部加納附近海面,高出平均海平面31米。

 

  海面除了隆起的“水山”外,還有凹陷區域。印度洋馬爾代夫羣島附近,海面低於平均海平面113米;在加勒比海,海面低於平均海平面68米;美國加利福尼亞以西的太平洋,海面低於平均海平面56米;在著名的百慕大三角區,海面低於平均海平面64米;新西蘭東南部,海面低於平均海平面73米。此外,在巴西沿海和非洲佛得角羣島附近海面,也有隆起或凹陷15米左右的幾個區域。由於海平面凹凸的變化在1000千米以上的廣泛範圍內逐漸變化,所以不容易被航海者察覺。

 

  既然全球各地的海面不是一樣平的,那麼我們平時所說的海平面就不是指任意一個地方的海面了,而且所謂的平均海平面也是不存在的,因爲海洋的表面從來也不會靜止,是處於不停的運動狀態,隨着不同的緯度、洋流和潮汐變化而變化。因此,如何選取海平面是人爲設定的,各國一般都有自己的標準,我國1987年規定將青島驗潮站1952年1月1日~1979年12月31日所測定的黃海平均海水面作爲全國海拔的起算面。我國各地面點的海拔,均指由黃海平均海平面起算的高度。而英國的海拔基準面叫作紐林軍事基準面,是指大不列顛島西海岸紐林港在1915年至1921年間的平均海平面。許多國家有兩個海岸線,如美國和印度,他們通常有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基準面。

 

  那麼,如此起伏不平的海“平”面是怎麼形成的?

 

  水溫和鹽度的共同作用

 

  我們知道,海水是含有鹽分的,而不同海域所含鹽分是不同的。溫度高的海域海水的溶解度會比溫度低的海域大,也就是說同樣質量的海水中可以溶解更多的鹽。在氣溫高、淡水補充少的海域,鹽度的增加會更加顯著。海水鹽度變大之後,密度也會隨之變大,水面便會稍微降低。

 

  爲什麼海水密度大的海域水面高度會更低呢?地球上的海洋是現實生活中一個巨大的連通器,因爲雖然其上部被陸地或島嶼隔開,但下部卻是相連通的。那麼哪片海域密度大,那片海域的水面便低。

 

  一般來說,在地球上,南北緯30°附近的副熱帶海域海水密度會比較大,因爲這些地方不僅氣溫高,而且終年少雨,導致海水蒸發量大於降水量,海水鹽度很大,從而海水密度大。例如,紅海位於副熱帶高壓帶附近,其海水密度是地球上的海洋中最大的。在蘇伊士運河開通前,海水通過地面滲透和地下水作用,已經基本具有連通器效應,紅海的海平面低於地中海的海平面。蘇伊士運河開通後,這個連通器效應更加明顯,導致紅海的水平面更加低於地中海水平面。

 

  而在連接大西洋和地中海直布羅陀海峽兩側,地中海海水的水位要比大西洋的偏低,因爲地中海地區夏季受副熱帶高氣壓帶的控制,降水量小,蒸發量大,再加上流入地中海的河流較少,地中海海水的鹽度比大西洋高、密度大。由於海峽兩側水位的偏差,海水在直布羅陀海峽形成了密度流,在水面至400米深處海水由大西洋向地中海流,而400米以下海水由地中海向大西洋流。二戰時期,德國潛水艇就曾利用密度流躲避盟軍設在直布羅陀海峽的雷達監測,多次進出地中海。德國的潛水艇在潛出地中海時,關閉發動機,降至海面以下比較深的地區,順着洋流流出地中海到大西洋;而從大西洋回到地中海的時候,又將潛水艇升到比較淺的地區,關閉發動機,順着表層洋流再流回到地中海。這樣就躲避了英美盟軍的偵察。

 

  巴拿馬運河的兩邊連接着太平洋和大西洋,在運河的太平洋一側,雨量十分充沛,因此,其太平洋一側比大西洋一側,每立方厘米的表層海水鹽度要低約0.001克。因此太平洋一側水面比大西洋一側要高些,高度差大約在20~50釐米之間。

 

  洋流帶動了太平洋凹凸不平

 

  洋流是海洋表面大規模的海水運動。全球大氣環流所造成的盛行風常年吹拂海面,推動海水流動,並使上層海水帶動下層海水流動,由此形成洋流。正常情況下,太平洋海面便是典型的“西高東低”,因爲赤道以北的太平洋洋麪長年吹東北信風,將表層海水帶動起來,形成由東到西的北赤道海流;赤道以南洋麪則受東南信風影響,形成東到西的南赤道海流。這兩股海流讓太平洋海面變成“西高東低”。

 

  那麼,巴拿馬運河一側的太平洋洋麪爲何又比較高呢?這是因爲,太平洋的南北赤道流之間,海水將反向自西向東流動,以補充大洋東部因赤道海流帶走的海水,從而形成一支自西向東運動的表層海流,被稱爲赤道逆流。太平洋赤道逆流分爲兩支,其中的北赤道逆流,是世界大洋中最強的一支赤道逆流。它從菲律賓外海直達巴拿馬灣“尋根”,對巴拿馬運河太平洋一端水位的升高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而在巴拿馬運河的大西洋一側,海流沿着巴拿馬北側海域向外流向墨西哥灣,屬於離岸流,使巴拿馬運河大西洋一側沿岸水域的水位降低。這也是形成巴拿馬運河兩側的水位差的另一個原因。

 

  全球氣候並不是一成不變的,在某些年份,一些極端的氣候事件會改變地球上空的氣壓,進而對盛行風的風向或強度產生影響。比如爲人熟知的“厄爾尼諾”和“拉尼娜”現象。“厄爾尼諾”出現的年份,東太平洋氣壓下降,西太平洋氣壓上升。由於東西方氣壓差的減小使得赤道東風和東南信風減弱,此時中太平洋改吹西風。於是,太平洋東西兩側高度差減小,甚至變成“西高東低”。“拉尼娜”出現的年份情況正好相反,東太平洋氣壓升得更高,西太平洋氣壓降得更低,使得赤道東風和東南信風變得更強。太平洋東西部高度差將加大。

 

  海底起伏,海面也起伏

 

  我們知道,海底世界並不是平坦的,在海水的掩蓋之下分佈着高聳的海山、起伏的海丘、綿延的海嶺、深邃的海溝,也有坦蕩的深海盆地等海底地形。海底地形不同,同樣會對海面高度產生不同的影響。一般來說,海底山脈所對應的海面高度會高,相反海溝、海盆等負地形所對應的海面高度會低。因爲在地球外部,離地心越近,引力越大,海底地形相對高的地方,其上面覆蓋的海水所受到的引力,小於地形相對低處海水所受的引力,從而其海面會較高。

 

  科學家們使用雷達(無線電)高度計測量,發現在大西洋海面不同海域存在着高度差,甚至在美國南卡羅萊納州和波多黎各島之間比較小的海域內,也存在着高度差,這與海域內的地形有關。比如,同是大西洋海域,波多黎各海下是一片凹地,因而這一地區的海面就比周圍地區明顯要低;而巴西東部由於海下有一座3500米的海嶺,所以這裏的海面就比其他地區要高。

 

  最近,中國科學家在海底地形對南海海面高度影響的研究中,利用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的海洋模式,對陡峭、光滑、平坦和中間4種海底地形進行了數值試驗後發現,在8°N以北的南海中部和北部深海海盆中,海面高度下降;在8°N以南的淺水區中,海面高度上升。這次研究同時發現了海底地形還會對海水溫度產生很重要的影響,深海海盆區域是冷水區,海底山脈或丘陵區域則是暖水區,而海水溫度通過對鹽度的影響亦會對海面高度產生影響。

 

  引潮力拉扯着海水

 

  說到影響海面不平的因素,我們不能不提引潮力,引潮力是月球、太陽的萬有引力和與之對應的慣性力的合力。而引潮力非地球之力所能控制的。海水在日、月持久的引潮力作用下海面週期性地升降、漲落與進退。

 

  當月球運動到太陽和地球中間,三者呈一條直線時,地球上面對月球的一面同時受到來自太陽和月球的引潮力,此時海水的水位最高,爲大潮;背對月球的一面受到的是離心力的作用,也形成大潮。太陽、地球、月球三者垂直時,太陽與月球引潮力對海水的影響最小,形成小潮;背對月球一面同樣是由於離心力的作用,亦形成小潮。由於月球不停地繞着地球公轉,且週期恆定,因而大小潮週期性出現。

 

  在地球上看來,在引潮力作用下,以正、反垂點爲中心的海水朝向和背向月球(或太陽)隆起,也被稱爲潮汐隆起,都是海面的向上升高;在距正、反垂點最遠的地方,指向地心的引潮力使那裏的海面下降,形成水位特低的地帶。

 

  潮汐現象的出現使地球上的海面高度節律性地變化,因此,在考慮全球範圍內海面不平的現象時,不能不將潮汐現象納入考慮範圍。

 

  多因素綜合影響下的結果

 

  引起海面不平的因素很多。目前普遍認爲,在人爲影響下,全球氣候變暖,海平面正在上升,但事實上,就像海平面高度會變一樣,地殼也同樣如此。某一點的實際海平面高度是如何變化的,要取決於全球海平面的變化值和當地地殼的升降值,兩者綜合計算後的數值纔是我們需要的答案。地殼升降包括地質構造引起的地殼垂直升降、冰川、水、沉積物的均衡作用和地層壓實作用等導致的地殼升降。因而不同地點由於地殼升降的不同,海平面的變化情況也不盡相同。相同地點的海面高度也不是一成不變的,還要隨着季節的變化而變化。

 

  衆所周知,全球海面高度對於引航、導航、航空、地圖製作、海洋圖表和地質的研究是一項至關重要的數據,同時也是測量氣候變化的重要依據。而海平面如此複雜的變化爲測量帶來了很多麻煩,要想對全球海面高度實現精準地測量是非常困難的。好在有了先進的全球導航衛星系統(GNSS),這個系統把美國的GPS、俄羅斯的Glonass、歐洲的Galileo、中國的北斗衛星導航系統,以及相關的增強系統,如美國的WAAS(廣域增強系統)、歐洲的EGNOS(歐洲靜地導航重疊系統)和日本的MSAS(多功能運輸衛星增強系統)等,全部匯合在一起,可以多層面、多模式地測量全球海平面,再將所得數據輸入計算機,就可得到一張非常精準的全球海面高度圖。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