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物丧志,打游戏的都没有一个好东西”

“一旦打游戏,那他的一生就毁了”

“一个打游戏的,以后怎么养活自己”

一直以来,游戏玩家们都在家人朋友或痛心疾首或鄙夷轻视的目光下,“夹缝求生”。在将“游戏成瘾”定论作为限制个人行为准则的父母和家人眼中,一旦你开始打游戏,你就离“成瘾”和“颓废”不远了。

致游戏玩家:愿你们玩游戏时不再棍棒声四起

但事实,真是这样吗?

显然不是。游戏成瘾对人的危害确实不容小觑。但是,这并不是游戏本身应背负的原罪。游戏成瘾”中的“游戏”可以被替换成任何一个词,“吸烟”,、喝酒”,甚至是“看剧”、“购物”。可见即使没有游戏,也会是其他活动占据了人们的精力。大禹治水,在疏不在阻。在你的父母不分青红皂白,用各种沉迷游戏的反面例子跟你针锋相对时,你或许可以运用以下案例进行反驳。

广泛应用于医学领域

游戏比我们想象的做得更好

游戏能够有效的改善脑麻痹患者的情况,甚至帮助部分患者在失去语言能力的情况下恢复与人交谈的能力。医学报告指出,现代的小孩约500人之中就有一位脑麻痹患者。脑麻痹是因为小孩在母亲怀孕、生产或出生后,脑部受到伤害而导致。虽然脑麻痹不会随著时间而逐渐恶化,不过却是永久性的,但是到目前为止其实也没有能直接治疗的方法。

不过北京中医药大学生物制药系和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的一份研究表明,游戏能够有效的改善这种情况,另外也有国外的研究人员利用“Kinect”(X360的外设体感游戏机)对患有脑麻痹的儿童进行治疗的计划。

致游戏玩家:愿你们玩游戏时不再棍棒声四起

玩游戏能够帮助老年人延缓认知能力的下降。权威科学期刊《自然(Nature)》的一项研究表明,游戏能够实现认知增强。我们人类大脑执行多种任务以及认知控制的能力都会随着年龄的增长线性下降。而通过认知训练可以帮助修复改善这种下降趋势。研究者对一群60岁到85岁之间的老年人进行测试,要求他们在家中玩一种特殊定制设计的竞速游戏NeuroRacer,结果显示无论是他们的多任务处理能力抑或是认知控制能力都得到改善,而且效果可以持续半年时间。此外,该训练的好处还包括,对并没有进行针对训练的认知功能,比如持续注意力和工作记忆等也有很好的帮助。无独有偶,一项德国研究表明,每天玩三小时《超级马里奥64》,能够对大脑起到锻炼作用,从而延缓认知能力的减退。

致游戏玩家:愿你们玩游戏时不再棍棒声四起

寓教于乐

游戏让教育富有生机

玩游戏有助于缩短学习曲线,使学习更为高效。玩对了游戏是可以让你加快学习进程,甚至于“游”“学”相长的。著名游戏设计师Raph Koster曾写道:“游戏是学习编程的兴奋剂”。通过富有挑战性的游戏情节设计,模拟现实和沉浸式的环境,功能游戏可以使知识转移更加有效。也可以避免过于枯燥的照本宣读。以由美国团队Fishing Cactus发行的《纸境奇缘》为例,在“拼字”玩法的基础上,融合了充分冒险气氛的剧情,充分调动了玩家的兴趣,对于初学打字和拼音的孩子来说,大大加快其掌握拼音和提升打字效率的进程。

致游戏玩家:愿你们玩游戏时不再棍棒声四起

玩游戏会让你学会团结友爱、自尊自信。相比教条式传道,游戏中的程序化活动会让孩子更容易明白“团结友爱”的真谛。根据浙江大学刘研硕士的研究,我们在游戏里(特别是网游)进行的行为是一种具有象征意义的程序化活动,具体可分为四类:虚拟群体聚集(在游戏里组队、建公会)、排斥局外人、相互关注焦点(游戏社交或是在打BOSS时互相关心对方状态是否良好)、共享情感状态。这种互动仪会对玩家产生四个方面的影响:群体团结、个体情感能量、社会关系符号、道德感。强调“团队精神”的国民级手游《王者荣耀》正是基于“组团开黑”的基础玩法,通过一次次失败和成功,让玩家在对局中学会如何进行团队合作,关心队友,以及互帮互助。

除了医学和教育领域,游戏的正向价值正被更多的人所正视,并开始运用于社会管理、贸易、体育等社会生活的多个领域。尽管如此,笔者以为,社会各界对“游戏”的口诛笔伐依旧不会停止。毕竟,有人的地方,有会有江湖。

人在江湖飘,挨几刀也实属正常。只要我们能在游戏污名化之下保持自我清醒,并将游戏的正向价值剖析给周遭人群,待玩家真正掌握话语权时,或许就再不会出现某少年因为打游戏而被家长用鸡毛掸子追着打的滑稽场面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