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上海歷史文脈與海派文化

改革開放以來的今天,我們強調“四個中心”“四個率先”,建設全球卓越城市,新的海派風格也得到了彰顯。李強書記強調“三個文化”,即紅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強調上海服務、上海製造、上海購物、上海文化。無論是紅色資源、海派文化還是江南文化,都跟上海這塊土地一路走來的傳統密不可分。

上海並不以歷史悠久見稱。有文獻記載的上海歷史也就1000多年(儘管習慣上稱上海有6000年曆史),上海從唐代開始纔有獨立的行政建置。唐代人在上海修築捍海塘(把海水擋住,圍住的田地逐漸可以開發、住人,從事經濟活動),土地逐年漲出來。上海的發展和人們治理海患的能力密切相關。

“上海人”的第一次變化,發生在宋元時期

1.上海因管理海運而設司建縣、建府

古代中國建縣建置都和人口、經濟發展有內在關聯。當國家統治者眼光向內,上海處於邊緣地帶;當眼光向外、重視海洋時,上海就處於前沿地帶。上海設司建縣,是因海上絲綢之路的發展。唐以前是陸上絲綢之路,由西安始,一路向西,那時中國跟中亞的聯繫通過陸上絲綢之路進行。到了宋代,北面有遼、金、夏,陸上絲綢之路難以打通,開發海上絲綢之路被提上日程,長江口一帶因此受到空前重視。

元代在中國歷史上很特別,歷史短,疆域廣,對外交通空前發達,是中國歷史上最開放的朝代。元代首都在今天的北京,北京第一次作爲全國性都城是從元代開始的。北京周圍經濟不發達,但作爲首都,需要大量物資。唐以後,中國經濟文化中心已經轉向江南,元代很多物資需要從江蘇浙江一帶運到北方,陸上運輸成本很高,大運河又時常不通,於是謀求開闢海上航路。解決海上通道的兩個人,都是上海人。一個是朱清,崇明人;一個是張瑄,浦東高橋人。由於他們精通航海航運技術,有能力調動海運資源,上海的海運事業蓬勃發展起來。

中國地理還有個很有趣、很特別的現象:吳淞—上海長江跟大海交匯點,以此爲分界,長江以南,叫南洋,長江向北叫北洋。南洋跟北洋沿海地質結構不一樣,從浙江向福建一帶,海灘很深,船喫水很深;船喫水越深越穩當,行船越安全。北洋海邊是淺灘,喫水很淺。上海和太倉一帶成爲運輸中轉站。到北方去要用平底沙船,到南邊要用尖底鳥船。上海及其周邊地區因此發展起來。元代太倉號稱六國碼頭,12人官至萬戶侯,64個千戶、40個百戶,冠蓋雲集,繁榮一時。上海地區的行政建制也在此時升級,華亭縣升爲府,上海鎮升爲上海縣。上海許多地方因此繁盛,漕河涇、漕溪路的漕溪等地名,都與漕運有關。那時候張瑄、朱清的勢力就擴展到漕河涇一帶,包括今天的長橋新村一帶。因此,上海大地區因海運發展而帶動起來。

上海的發展,除海運外,與鹽和棉這兩大物產有關。宋代以降,中國開始逐漸有棉花,到元代棉花變成很重要的物產。棉爲什麼會成爲上海的特產?因爲棉花耐鹼性高。上海靠沿海地區都是海灘,鹼性高,小麥長不好,但可以種棉花。在相當長一段時間裏,鹽和棉花成爲上海的支柱產業,加上交易的需要,極大地促進了商品經濟的發展。

2.古代上海的城市特徵

上海重商。上海的物產、地理環境,註定了上海重視商業發展。

上海人奢侈。古代,人們重視讀書、做官,對商人比較打壓,商人只有靠炫耀自己的財富來凸顯自己的價值,爭取自己的社會地位,因此衣服會穿得超過朝廷的規矩,蓋房子蓋得特別講究,喫飯、日常用品都會特別講究,這就是上海的風氣,明、清代上海在這方面都很凸顯。

上海人開明。商人比農民見多識廣,一般都比較開明。在中國古代經濟思想史上有很高地位的陸楫,就是上海陸家嘴人,寫過專門的文章,講適當的奢侈對社會是有好處的。他認爲作爲一家一戶你節儉可能對家庭有好處,但作爲整個社會,過分提倡節儉則不利。陸楫認爲上海人日子都過得很好,因爲人們都肯消費。陸楫很了不得,在中國傳統的經濟思想史上像他這樣講的人很少。陸楫爲什麼會有這樣的思想?因爲他生活在上海,瞭解上海,家裏也很有地位。陸家嘴叫“陸”,就是由陸家的“陸”而來。陸家嘴原來有很好的花園,叫後樂園,那個花園在明代,跟黃浦江西邊的豫園齊名。再如上海人熟悉的徐光啓,他的父輩做生意的,是商人。明朝實行很嚴格的海禁,徐光啓上奏摺,希望朝廷開放對外貿易。他說國家與國家之間互通有無是非常必要的,如果不開放就有走私,有走私就有海盜。他的觀點,在今天看來也是非常開明的。

王成城《眺望浦東》 版畫 60-60cm 2013年

“上海人”的第二次變化,發生在鴉片戰爭之後

1.五口通商,上海獨盛

鴉片戰爭以後五口通商,中國沿海城市開始發展起來。原來的運河城市、內地城市逐漸衰落。上海在開埠不到十年的時間,貿易量就超過廣州,更超過福州、廈門、寧波。原因何在?中國的物產中心在長三角。在長三角一帶的港口進行交易,成本遠比廣州、福州、廈門來得低。另外,還跟上海租界的獨特性有很大關聯。近代上海由於各種原因,變成非常安全的城市,從1860年以後到抗日戰爭,凡是中外發生的戰爭或者中國國內發生的戰爭,都沒有影響到上海,這裏很安全。在兵荒馬亂的年代,沒有任何資源比安全更重要,更有價值。上海有很多人不住在上海,但是家安在上海,因爲上海安全。安全使上海人口集聚。上海城市人口原來不超過20萬,但到1949年,人口已經超過546萬。

人口聚集、產業集聚、資金集聚、技術集聚、信息集聚、文化集聚,都跟上海城市的特殊品質有關。

上海體量大,人口衆多。上海有租界,租界並不是上海特有的,近代中國有26個租界,天津有9個,漢口有5個,但是上海2個租界體量特別大。上海兩個租界(原先是3個,1863年以後,因英美租界合併,變成了兩個)的面積加起來,是全國其他23個租界面積總和的1.5倍。

城市規模特大。1843年前,上海是比較大的城市,但不是特別大的城市,在全國排第12位。那時候南京、杭州、蘇州都比上海大。到1919年,上海城市人口240萬,城市的規模相當於蘇州加重慶加香港加成都。1947年,上海相當於天津加北京加南京,體量特大。

上海是經濟中心,上海的經濟總量在全國是獨佔鰲頭的。1936年,金融方面華資銀行58家,佔全國總數的35%,外資銀行總部在上海,金融活動總量上海佔全國80%。改革開放後把上海建成金融中心,就是基於上海近代傳統。近代上海是全國多功能經濟中心,外國工業投資67.1%在上海,房地產投資有76.8%集中在上海,外國的經濟脈絡在中國的經濟脈絡主要在上海。還有外貿,近代上海在外貿總值方面佔全國75.2%,佔了四分之三,1940年比重上升到88%。上海的外貿爲什麼會佔那麼重?原因複雜。外國的貨從上海過一下,到內地去不再交其他稅。但如果外國貨直接運到其他港口,每過一個港口,每過一個地方,都要重複繳稅,商業成本高了很多。種種政策的制約,使得上海變成一個奇特的外貿中心,有75%的貨物要經過上海運到各個地方去。

文化體量更大。這裏有四個中心。一個是生產中心,無論是新聞、教育、文學、藝術(電影、舞蹈、戲劇等等),上海都是中心。比如出版,近代全中國新書出版當中,通常有70%是由上海出的。二是人才中心。文學家、藝術家、出版家、法學家等等,都匯聚上海,如郁達夫、郭沫若、沈鈞儒、章士釗等等,各種名家都在上海的舞臺上活躍過。第三是創新中心,近代中國文化方面凡是有創新的,大多數是從上海出來的。美術方面,我們會提到海派繪畫,爲什麼上海特別繁盛?近代以前繪畫交易中心在蘇州,1860年以後移到上海,全國各地的富人集聚在上海,各地藝術人才都到上海,中西藝術人才也在這裏交匯,創新中心自然就產生了。電影也是在上海起步,近代中國的電影,至少80%出在上海。第四,全國藝術的鑑賞中心,一齣戲只要在上海演紅,再到別的地方演票價馬上上去。演員也是,上海演紅,全國通喫。

2.上海獨盛的原因

上海跟其他地方不一樣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第一,因緣際會,過程獨特。近代上海實際是三個城市合起來的,由法租界、公共租界和華界組成,各有各的政府,各有各的管理系統,各有各的規矩。法租界法院開庭是用法文的,公共租界開庭是用英文的,這樣的城市在全世界沒有第二個,無論倫敦、巴黎、紐約都不是這樣。

近代上海租界變成國中之國,是因爲歷史的一些特殊因素造成的。1853年以前,上海的租界,即今天的福州路、河南路到外灘一帶,主要是外國人居住,中國人不能在那裏買地,也不能蓋房子居住。到1853年以後情況發生變化,“小刀會起義”佔領了上海縣城,戰爭打了17個月,大批的難民跑到租界。租界由原來一兩千人,一下子變成了一二十萬人。那麼多的人擁到租界裏,租界房地產價格飆升,遠遠超過以往任何時代,也超過改革開放以後上海房地產上升的速度。那時候在上海的外國人,想盡辦法弄錢投資房地產,最早的石庫門房子就是在這一時期蓋起來的,因爲石庫門房子講究得房率及集約性使用土地。大批人來到租界,富人帶來財富、資金,窮人帶來廉價勞動力,城市一下子發展起來。

英國人走到哪裏,就會把自治的傳統帶到哪裏。英租界的事情不是英國政府說了算,也不是清朝政府說了算,而是租界內有錢人說了算,他們採取納稅人投票制。納稅人投票不是一人一票,而是看你跟租界的關聯度,你在這裏房產多、繳稅多,一個人可能有十幾張票甚至20張票,沒有房產,沒有稅,可能連一張票都沒有。有權投票的富人,一致歡迎華人進租界。這樣的投票結果,改變了租界的性質,租界就由原來的華洋分處變成的華洋混處,由原來純粹外國人居住的小地方,變成了國中之國,工部局即市政府都成立了。混處跟分處效果很不一樣,那麼多華人入駐租界,租界人滿爲患,於是就要求不斷的擴展,因爲租界原來是租給外國人經商的,現在97%以上的人都不是外國人,因此要增加土地。租界周邊的很多土地的主人,都很巴望把地劃入租界,因爲一劃入租界,土地就升值。

外國人最重要的利益在上海租界,所以一有戰爭,外國人不希望破壞上海,不希望把戰火引到租界裏面去。所以從1860年到1945年,上海租界一直是安全的,就像一個大家共同經營的大超市一樣,你有股份我也有股份,對你我來講利益都很重要,所以叫中外交集,利益一體。於是,上海就變得更加安全。

第二,示範效應。外國人把上海變成自己的家園,把自己的一套東西帶到上海。中國人和外國人混在一起,租界建設對中國人產生相當複雜的影響。外國人引進電燈、電話、自來水,中國人看自來水、電燈好,所以就跟着引進來。還有西方制度,像市政管理制度、教育制度、星期天休息制度等,在租界施行了以後,中國人自然也會施行。道路管理既對外國人有效,也對中國人有效。西方文化對上海人影響非常具體,非常直接。外國人把西方的東西帶過來,是起一種示範作用,上海人是看在眼裏的,理解在心裏的,所以老上海人對外國東西接受是有心裏的認可。外國人把上海當做自己的家,要把上海建成一個跟西方發達城市同步發展的城市,這使得上海變得很西化。但上海97%以上人口是中國人,本身是學習中國文化的,所以上海變得不中不西,亦中亦西。

第三,縫隙效應,上海是由三個“城市”合成的。在公共租界和法租界之間,在華界跟租界之間,形成一道縫隙。華界和租界之間的管理最薄弱,有空隙可以鑽。在近代上海,凡是交界的地方,就是可以利用的地方。在民國初年,很多清朝政府的遺老遺少,都是前清官員,他們到上海租界,不承認民國政府,繼續效忠於清政府,他們在上海平安無事。爲什麼?因爲只要有地方住,沒有人可以干涉你的政治信仰。越界築路也非常值得研究,虹口公園那邊有很多越界築路地區,近代上海很多的事情發生在縫隙地方,發生在越界築路地區,這是理解上海很重要的地方。

有縫隙效應,就會發生治安問題,近代上海大亨黃金榮、杜月笙、張嘯林,這三個青幫頭目,主要活動地在法租界。法租界跟公共租界差別很大,公共租界工商業比較發達,稅收多,比較富裕,因此在警力等方面比較強,管理比較好。法租界工商業不發達,比較窮,法租界就通過一些地下經營,收取灰色收入。如對鴉片走私,明禁暗放。法租界與青幫達成交易,走私活青幫做,好處大家分。黃金榮他們的發展,和租界結構、管理特點密不可分。

日本人把閘北炸了,把南市炸了,四行倉庫爲什麼能堅持那麼長時間?這跟上海城市特點有關。日本軍隊不能用高炮轟,高炮轟怕轟不準,四行倉庫邊上就是兩個大的煤氣包,煤氣包在租界裏面,炸掉煤氣包就會牽涉到租界的煤氣供應和極大的安全問題。所以,四行倉庫打的牆洞是平地打的。第二跟四行倉庫所處的位置有關,在租界跟華界交界線的邊上,四行倉庫守軍進入租界,必須把槍交出來。蘇州河南面是安全的,北面不安全,也正因爲這樣,日本軍隊在蘇州河北面開戰的時候,蘇州河南邊呢,外國記者卻站在樓上,一邊喝咖啡一邊寫戰地情況報道,這情況只有上海有。二戰時,其他城市如華沙等,要淪陷便全淪陷,要保全則全保全,而上海呢,說淪陷沒有全淪陷,說保全又沒有全保全。“八一三”抗戰失敗以後,上海市長俞鴻鈞向全中國全世界宣佈上海淪陷了,其實是上海華界淪陷了。那時候上海城市的主體部分在租界,經濟80%以上在租界裏面,因此華界淪陷不等於整個上海淪陷了。中國政府從華界撤走後,中國政府派出的司法機構在租界裏面繼續工作。孤島時期,法庭繼續在租界裏面的中國司法機構,依然服從重慶政府領導,不服從汪僞政權。

第四是會館公所。全國各地的人來到上海,靠各個地方的同鄉、親戚朋友幫忙,因此會館公所變成了上海非常重要的機構。上海社會是典型的移民社會,這個社會里面的居民,只有先後之別,沒有主客之分,大家都是各個地方來的,誰都不是這個地方的主人。近代上海80%85%的人是全國各地來的。那個時候的上海,有地方住,有工作做就是上海人,走了就不是上海人。來來去去,沒有主客之分,只有先後之分。

全國各地人在上海辦廠、開公司、辦學校,他們都跟原來家鄉地方保持很密切的聯繫。比如安徽人在上海辦的麪粉廠、紡織廠,工人基本上都是安徽人。上海有四大公司,先施、永安、新新、大新四大公司,都是廣東人辦的,裏面的職員幾乎都是廣東人。上海跟各個地方保持千絲萬縷的血肉聯繫。上海是個信息總彙,上海是全國的上海,全國各地的事情都是上海的事情。上海五四運動中,什麼人最勇敢?最積極?上海的山東人最勇敢,最積極,他們跑在前面,原因是五四運動跟青島的權益有關係,青島的權益跟上海山東人的生意有關係。如果理解了上海人口結構,再看上海近代史上很多運動,就會發現這一特點。

移民人口對上海文化帶來了非常重要的影響,其中有一個重要的特徵就是雙重認同。上海人在家裏說家鄉話的,到外面說上海話。他到外地就覺得自己是上海人,因爲上海產品的質量、工藝比外地高。上海產的商品,價格高。因此到外地亮出上海人的身份是加分的。但是他在上海做不好的事情時,他說我是外地人。他一開口是紹興話、安徽話、蘇北話,這種雙重身份,有個好處:罵上海人不好的時候,他也摻和罵,說上海人好的時候他也說好。雙重認同形成了特有的文化批評機制。上海人常常會因外地人對其評價爲“你真不像上海人”而高興。一種文化,能夠有機制讓自己保持高度警惕,時刻自我反省,自我批評,這對整個文化的發展有很大的好處。反之,如果始終認爲自身的文化十分出色,就會漸漸衰弱下去。

3.近代海派文化特徵

不同時期,海派文化是不同的。今天市政府的文件已經把海派文化定義爲上海文化,我們今天講上海文化就是海派文化。但是,近代人講海派文化,其含義就有所不同。

近代的海派文化,是以明清江南城市文化爲底蘊、以移民人口爲主體,缺失傳統士紳功能、融合近代西方文化元素、以追逐實利爲目的、彰顯個性、立足大衆,靈活多變的上海城市文化。具體表現爲四個特點,即商業性、世俗性、靈活性、開放性。無論是繪畫、戲劇,都跟商業有關係,因爲要牟利就一定會重視世俗,老百姓喜歡什麼,他就會迎合老百姓的胃口,就會做什麼,老百姓喜歡的不斷變化,所以文化會不斷的改變。還有就是開放。它因爲要世俗、靈活,必然要開放。

“上海人”的第三次變化,發生在1949年以後

1949年後,人口禁止流動,資源配置由市場配置變成政府、國家配置。上海城市功能發生變化,由原來的商業爲主,變成以工業爲主。1956年後,國家重視上海發展。中央批准從江蘇划進松江、青浦、上海、嘉定、寶山、川沙、金山、奉賢、南匯、崇明十個縣,上海面積增大。

1956年以後,上海定位服務全國。上海在計劃經濟時代,以1/1500的土地,1/100的人口,提供1/10的工業產值,1/6的財政收入。上海地方財政支出僅佔全國的1/60,遠遠的低於全國平均水準。上海在工業方面表現突出,像人造衛星、萬能水壓機,都是上海的產品。上海支援全國人才,在不同時代,以不同方式支援全國100多萬技術人才,這是了不起的巨大貢獻。上海以自己的優質產品服務於全國,在改革開放以前,一個外地姑娘出嫁時能有一臺上海產的縫紉機就很了不起,上海男子有上海永久牌自行車,比現在的奧迪汽車都神氣,送客大白兔奶糖,那是非常前沿的。

但上海也有自己的問題,工業發展、人口集聚,於是交通問題有了,污染問題有了,住房問題有了。上海人在心裏面覺得自己很能幹,對國家貢獻很大,但回到家一看自己住房問題、交通問題,他們就會有怨氣和傲氣的二重奏。這些都和經濟結構有關。這和近代上海有關,如果沒有曾經的發達,國家也不會把上海發展爲經濟中心。全國那麼窮,上海勒緊褲帶,給國家做貢獻,這也是應該的。回過頭來講,上海人的日子也相對好過一些,這與國家對上海方方面面的照顧比如政策支持有關。

改革開放以來的今天,我們強調“四個中心”“四個率先”,建設全球卓越城市,新的海派風格也得到了彰顯。李強書記強調“三個文化”,即紅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強調上海服務、上海製造、上海購物、上海文化。無論是紅色資源、海派文化還是江南文化,都跟上海這塊土地一路走來的傳統密不可分。所以講上海歷史文脈和海派關係時,注意梳理上海歷史的傳統,再回過來看傳統跟紅色文化跟海派文化有什麼關聯,海派文化跟江南文化有什麼關聯,跟上海城市所處的特定位置有什麼關聯,大家一定會有新的理解。

作者上海社會科學院研究員

上海歷史學會會長

(根據中華藝術宮“時代風采—上海現實題材美術創作工程系列輔導講座與座談”整理,有刪節)

如何訂閱:

聯繫我們: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