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電視劇《亮劍》中,李雲龍率部憑藉一門意大利炮,攻下了平安縣城——“二營長,你他孃的意大利炮呢?給我拉來!”使得這句一下子成爲了經典臺詞。

你知道李雲龍用的意大利炮到底是哪兒的炮嗎?

平安戰役中驚現的意大利炮

這段情節和臺詞把李雲龍的個性表現得十分突出,成爲《亮劍》中的經典橋段。普通人看完也就完了,但對於喜歡較真的軍迷來講,卻產生了一個疑問:八路軍哪來的意大利炮呢?

和亮劍裏的意大利炮對比一下

其實,意大利炮並非原產於意大利——它理論上是一門法國炮,但叫它意大利炮也沒錯,我們下面慢慢講。

說起來,這門意大利炮還是一件有劃時代意義的兵器,並不能算是雜牌。意大利炮的正身,是法國M1897式75mm野戰炮(Canon de 75 modèle 1897),生產商爲法國著名軍工企業施耐德公司,通常稱爲“法75”。

純正的法國75炮

法75的特別之處在於,它是世界上第一種裝備了彈性炮架的野戰火炮。什麼是彈性炮架呢?這個概念是相對於“剛性炮架”而言的。

早期的炮一開炮,就後退

早期的火炮,炮管通過耳軸直接連在炮架上,後坐力直接作用在炮架上,沒有絲毫減少,會把火炮頂退起碼好幾米,炮手得把炮推回原地,重新瞄準後,才能繼續射擊。

彈性炮架改變了這種讓炮手惱火的情況。簡單地講,就是在炮管和炮架之間用一個“彈簧”連接起來——“彈簧”可以是字面意思上的彈簧(主要用於小口徑火炮),更多的則是液氣組合的裝置,液體用來傳遞壓力和密封,空氣則扮演了彈簧的角色。

有了彈性炮架,射擊時產生的後坐力會被“彈簧”消耗掉一部分,炮架承受的力量減小,可以設計得輕巧一些,有利於提高機動性。

開炮後火炮也不會後退,省去了推回原地和重新瞄準的過程,有利於提高射速。這一設計一度被法國視爲高度機密,因爲要保守這個祕密,還曾引發過名噪一時的“德雷福斯案”。

法75採用了在垂直平面內旋轉的螺式炮閂(對比上下兩圖判斷開關閂位置)

因爲有了這個裝置,M1897的射速可達每分鐘15-30發,可算是神速了。所以當時這種炮又被稱爲速射炮,讓歐洲各國一度迷信“速射炮無敵論”。

在一戰中,火力和機動達到平衡,射速快,能伴隨步兵進行火力支援的M1897非常受法軍歡迎,就像後來的“喀秋莎”一樣,M1897也得了個“75小姐”的暱稱。

看,我聖沙蒙的大管子也是75小姐姐哦!

M1897雖然有劃時代的設計,但不是沒缺點——射程不遠,彈道平直(很難打到反斜面和戰壕),在進入塹壕戰後,在德軍射程更遠,彈道彎曲的150榴彈炮面前敗下陣來。塹壕、鐵絲網和機槍又大大限制了步兵衝鋒,導致它能伴隨步兵作戰的優點也難以發揮。

所以,“75小姐”的壓制火炮地位被更大口徑的同類所取代,更多的變成了高射炮甚至是毒氣炮。雖然性能落後了,但因爲其在火炮技術上的劃時代意義,以及曾經在戰爭中扮演了重要角色,M1897仍被認爲是法國的“鎮軍之寶”,甚至還成爲了對德國的“復仇之炮”。

看到這裏,你可能會說,這明明是法國炮啊,怎麼又成了意大利炮了呢?

一戰後的法國、波蘭等國還繼續裝備法75

有一種說法是一戰後法國將剩餘的“75小姐”甩賣給了缺心眼的意大利,意大利發覺喫了虧,又轉手賣給中國,因爲上面還刻着意大利文,所以被稱爲“意大利炮”。但專家在查了一些材料後發現,這種說法並不一定準確。

不過,“法75”在中國戰場上出現過,這一點是真實的。整個抗戰期間,中國軍隊擁有過數十門M1897,具體來源有兩個。

一是滇系軍閥龍雲從法國引進,數量不詳。雲南曾經與法國殖民地勢力範圍接壤,滇軍使用法國裝備非常合理,就連出滇抗戰的雲南士兵都戴着法式頭盔,弄到幾門法國火炮就更不用說了。

二是中央軍在1932年購買的20多門。鑑於法75的高射速,國民政府甚至考慮過將中央軍所有炮兵都換成法75,但因爲經費問題,以及後來又改爲引進更大口徑的德式火炮,這個設想沒有實現。

另一個證據就是美國記者白修德在1944年的湖南戰場上寫道:“發起進攻時,中國軍隊得到了2門大炮的支援,那是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法國生產的75毫米炮,只有200發炮彈,所以用起炮彈來好像一個守財奴數金幣一樣。中國士兵……沒有掩護,沒有空軍和大炮……5天后,這支中國軍隊完全消失了……”

一戰中美軍使用法75的照片射速太快,中國確實也用不起

以上兩個來源,均是從法國直接進口,一般被稱爲士乃德野炮。從這個名字也能看出,中國人知道這門炮的來歷。而且,法75只有國軍用過,曾經在衡陽和洛陽保衛戰中重創了日軍,但自身損失很大。八路軍並沒有機會用到這種相對豪華的裝備。如果真有,也很可能是日軍從國軍手中繳獲,然後又被八路軍從日軍那裏繳獲過來。

南理工的兵器博物館存有一門法75

至於《亮劍》中爲何將法75稱爲意大利炮(原著中沒有意大利炮,而是稱爲山炮),換成九二步兵炮更合適,可能是編劇想突出當時中國抗日軍民所用武器“萬國牌”的現實,“意大利炮”幾個字喊出來既押韻又帶感。

不信咱們拿新老《亮劍》中兩個炮轟平安縣城的場景對比一下。

老亮劍:二營長!你他孃的意大利炮呢?給我拉上來!

新亮劍:張大彪!你把炮給我拉上來!轟他娘養的!

哪個更有氣勢,答案很顯然。所以,“意大利炮”算是《亮劍》中的一個小毛病,不過瑕不掩瑜,《亮劍》仍是最好的抗日劇之一。

拋開意大利炮的真僞,單看拖炮轟城樓這個情節,仍然非常真實地還原了抗戰時中國軍民極其缺炮的艱難。而在更多的地方,八路軍連九二步兵炮也沒有,要麼幹看着據點沒辦法,要麼付出重大犧牲靠人衝上去爆破——前輩打鬼子的艱辛,永不能忘!

查看原文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