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船舶工業:來一次有預謀的“個性十足”

全球船舶市場三足鼎立,面對中、韓兩國強勁的競爭對手,日本政府着手從提升產品和服務能力、開拓商業領域、提升船舶製造能力和加強人力資源儲備等四個方面出發,助推日本船舶工業進一步創新做強。同時,緊跟科技革命,做好物聯網、大數據等技術在船舶領域的應用,在市場深度調整期,謀好排兵佈陣的大局。

夏曉雯 王春陽 / 中國船舶工業經濟與市場研究中心

近日,日本政府計劃推出一項新的船舶產業創新政策,從提升產品和服務能力、開拓商業領域、提升船舶製造能力和加強人力資源儲備等四個方面助推日本船舶工業進一步創新做強,以擴大產品出口量,提升產業價值。但同時,日本政府明確提出,市場環境的調整是上述政策能夠發揮作用的基本條件。

四面出擊助推創新做強

提升產品和服務能力。首先,從設計、建造、運營、維護一體化的角度,全面提升競爭力。日本提出“i-Shipping”概念,即將物聯網、大數據技術運用到船舶運營和維修中,通過及時反饋信息達到設計、建造、運營和維護一體化的效果,全面提升產品的競爭力。從具體的推進措施來看,日本政府提出從安全、經濟和舒適性三個角度進行推廣i-Shipping項目。一是提供相應的技術開發資金支持;二是推行i-Shipping認證制度,推廣組織認證名單、技術和服務的認證名單;三是推進國內數據國際標準化;四是對船舶檢查、船舶安全設備、航海安全和管制、航運體制等相關規定做相應的修改和調整;五是合理利用稅制,通過優惠的保險費、入港費等措施促進i-Shipping發展。

其次,進一步提升研發設計能力。一是進一步研發高節能環保新船型;二是提升計算流體力學(CFD)的準確性;三是隨着內航入境預期的增加,重視國內旅遊產品質量和種類的提升。在具體推進措施方面,日本提出以下幾點要求:利用稅制和支持性措施新建試驗水池;通過實船流場測量等措施提升CFD精度;提升小型遊艇的設計能力。

開拓商業領域。首先,開拓新的市場需求。要推進氫能源運輸的相應技術開發進度,促進符合安全標準的基礎設施發展。具體推進措施包括研究液氫運輸安全條件以及國際海事機構國際標準,探討液氫安全裝卸方法,研究裝卸設備的開發技術。其次,進軍海洋資源開發領域。目前,受全球低油價影響,海洋石油和天然氣開發項目陷入低迷,但從中長期來看,其市場前景依然被看好。對於該領域的新進入者而言,由於缺乏業績支撐,要想快速得到發展較爲困難。對此,日本將大力發展浮式生產儲油船(FPSO)、鑽井船、浮式儲存氣化船(FSRU)、水下機器人(AUV)、風車安裝船、綜合補給船、非石油和天然氣資源開發船舶等產品,對船企予以支持。

在具體措施方面,主要有以下幾點:一是加大公共財政資金支持力度,特別是支持浮式液化天然氣船(FLNG)、鑽井船等相關的技術研發。將AUV產業化列入“部際戰略性創新促進計劃”(SIP)。二是加強海洋石油、天然氣開發的人才儲備建設。啓動海洋人才育成項目,實施船舶企業、工程企業派遣人才進行海外實習的計劃,加強企業間的人才培養合作。三是通過日本官民基金或日本國際協作銀行等提供融資服務,加快開拓新領域。如在亞洲推廣浮體的安全性評價,利用日本在大型浮體技術領域的領先優勢,研究在新興市場推廣實施的可行性。四是推進和支持收購國外相關企業。五是利用日本在甲烷水合物生產試驗項目等方面的技術和產品優勢,提升相關業績。

其次是開拓新興地區的市場需求。進一步加強政府開發援助貸款(ODA)的應用,進一步加強北極航線新船型開發、破冰船的設計和建造能力,抓住冰海水池相關維護設備更新的需求。在具體推進措施方面,日本提出要進一步加強對新興國家的需求調研,並利用ODA獲得新興國家新建和維修船舶需求。二是對冰海水中靜水性能等課題加強研究,支持冰海水池維護設備的更新,加強企業與大學之間的合作等。

提升船舶製造能力。日本政府計劃通過改革生產現場,建設穩定高效的生產體系,提高效率。具體的任務和措施有以下六個方面:

一、改善對勞務合作公司的管理,針對舾裝工作量大的船舶加強相關作業管理及物流管理。利用傳感設施將個人動作和作業數據化,實現作業實績實時監控與管理;優化基礎設施,運用互聯網及大數據等技術打造可視化船廠。通過革新相關軟件及技術,將工人的工作內容可視化、數據化。

二、減少造船所用的零部件及材料在訂貨、製造、交貨等環節中的浪費。推動地區配套供應商之間的訂貨、製造、採購實現網絡化、一站式化;推進“智能造船集羣”建設,並將零部件及材料的設計、訂貨、製造、採購等環節納入其中。

三、通過引進合適的新型設備進一步優化建造流程,提升模塊精度、舾裝效率。包括引進激光電弧焊接技術、船體分段3D激光掃描,引入適合造船工作的可穿戴式機器人技術提高舾裝等複雜環節的工作效率。

四、加強產學結合,提高先進生產設備應用率。鼓勵企業與大學合作開發、引進自動化程度高的設備,如焊接機器人等。

五、更新生產設備,特別是在稅收上支持中小企業設備更新。

六、加強技能工人培訓。進一步擴大技能培訓的範圍以及建設技能評價系統;通過採取適合的監管措施,增加外國人就業率。

加強人力資源提升。一、提高高校造船系學科能力,保證人力資源供給。面對專業教師隊伍短缺且老齡化嚴重的問題,日本政府將採取措施加強學校與船企間的溝通,企業派優勢員工返校進行博士深造,目標爲從事船舶海洋工作(造船、海運、航運、船級社、海事研究機關)的畢業人數是目前的1.5倍,每年增加150人。二、利用現代虛擬設備進行新人教育。拓展各船企相關技能發展中心的功能,包括新增塗裝練習機、3D CAD訓練設備等。三、研究企業和勞務工公司共同進行人力資源開發的合作方式。四、確保技術工人的數量和質量,鼓勵職業高中發展造船學科。強化船企和教育機構之間的合作,提升職業高中造船學科的吸引力並制定相關新的教材,加強複合型人才培育。五、改善船企在安全、衛生等方面的工作環境。良好的工作環境有利於吸引外國工人。六、提升船舶行業形象。進一步加強海洋日活動的宣傳,在義務教育中進一步推進學生對航運和造船業的認識。

排兵佈局緊跟科技革命

近年來,國際船舶市場持續低迷,面對中韓這兩位強勁的競爭對手,日本船企自然不敢鬆懈。一方面,日本專注於主力船型設計開發和優化;另一方面堅持“精益生產、精益設計、精益管理”的原則,將商船做成近乎標準化產品,生產效率位居全球領先水平。同時,積極採取大型分段、自動化生產線及機器人等信息技術,持續提升生產效率。2015年,日本船企藉助日元貶值的機遇,市場競爭力得到明顯提升。從最新出臺的政策來看,有以下4方面內容值得國內船企學習借鑑,做好相應的技術儲備和戰略佈局。

首先,日本作爲傳統的造船先進國家,對未來船舶工業發展保持積極態度,其未來發展和競爭力不容小覷。從世界造船中心轉移歷程來看,均是從高成本國家向低成本國家轉移。從日本政府2015年年初對中日韓船企成本對比分析來看,韓國最高,日本次之,中國最低。相比之下,中國成本優勢有限。日本如能完成到2025年效率再提升10%的目標,其成本將進一步下滑,綜合成本有可能持平甚至略低於當前中國水平。在此情況下,日本退出或轉移船舶製造業務的可能性較小。在未來十餘年中,日本將始終是中國船企不可小覷的競爭對手。

其次,日本及時把握新一輪科技革命的機遇,瞄準先進信息技術,推動大數據、物聯網、虛擬現實等技術和產業發展深度融合,搶先打造智能船廠。目前,中日韓三國均在積極推動智能製造、大數據等先進信息技術在船舶行業的應用,積極打造智能船廠。但中國船舶工業在這一領域還處於初級探索階段,僅個別骨幹船廠積極探索嘗試,並未從全行業進行系統的規劃。從日本政府最新的產業規劃中可以看出,日本高度重視新一代信息技術在船舶行業中的推廣應用,並將其作爲推動轉型升級的關鍵手段。特別是日本政府提出的 “i-Shipping”項目、用虛擬現實技術加強員工培訓、引入可穿戴式機器人技術等措施值得我國船舶工業學習借鑑。

再次,日本堅持把技術進步、管理進步作爲船舶產業持續優化的主動力。影響船舶工業競爭格局的關鍵要素已經從規模產量向技術、管理等軟實力轉移。日本高度重視基礎研究,提升研發設計能力;加強新產品的研究開發能力,積極搶佔新市場。特別提出要發展新能源裝備、海工產品以及極地船舶等高端產品,提升產品結構;提升管理技術和生產技術,通過優化生產流程及推廣新設備、新技術應用等措施,保持效率水平處於全球最高水平。

最後,日本高度重視人力資源要素對核心競爭力的重大影響,進一步深化部署人力資源建設。一是強化基礎學科教育,從擴大教育資源、優化教育體系等方面入手確保人才培訓工作的可持續發展;二是注重多層次人才培訓,除了博士等高端人才外,也十分重視技能工人的培訓;三是注重產學聯合,共同培養造船人才;四是高度重視行業形象的提升,加強行業宣傳,吸引潛在人才進入船舶相關行業,爲產業持續發展注入動力。

日本船舶工業:來一次有預謀的“個性十足”日本船舶工業:來一次有預謀的“個性十足”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