騰訊和阿里背後最大股東都是外國財團,爲何實際控制權還是中國人

熟悉目前中國互聯網行業格局的人都明白,市場已經基本被分爲“阿里系”和“騰訊系”兩大陣營,而曾經與其並列作爲“BAT”之一的百度不知不覺已經掉隊,喪失了話語權。那麼,隨着兩大巨頭的快速滲透,有不少國人便產生了疑問,無論是騰訊還是阿里背後的最大股東都是外國公司,那麼爲什麼還堅持說他們是中國公司,並以此爲傲?

同股不同權制度:股權最多不一定掌握實際控制權

同股不同權制度當年鬧得最兇的就是阿里巴巴了。當時,阿里巴巴作爲中國企業本想在中國香港上市,但奈何那時候港交所一直都堅持“同股同權制度”,2013年阿里的最大股東是日本軟銀集團和美國雅虎公司,一旦強行在港上市,馬雲及其合夥人創始團隊便會失去公司實際控制權,最後在與香港多次妥協交涉後被拒,馬雲毅然奔赴美國上市。

騰訊和阿里背後最大股東都是外國財團,爲何實際控制權還是中國人

而騰訊公司則不一樣,公司股權結構採用的是“一致行動人協議”。當時,騰訊在港交所上市說明書寫道:公司創始人和南非MIH公司各佔據公司50%股份,雙方在2004年有過一致行動協議約定,雙方向騰訊集團各公司任命等額董事,而且在上市公司主體中雙方任命的董事人數總和夠成董事會的多數,從而實現雙方共同對所有下屬公司的共同控制,避免一方獨大。

騰訊和阿里背後最大股東都是外國財團,爲何實際控制權還是中國人

所以,無論是阿里還是騰訊,雖然外國財團佔據股權最大,但是實際控制權都在中國人手裏,還是中國企業。值得一提的是,今年以來隨着香港經濟地位的下降,被深圳超越,港交所很早便對當年對阿里的行爲感到後悔,願意做出妥協,因此小米今年才能夠以“同股不同權”的制度在港上市。

爲何阿里巴巴和騰訊背後的最大股權會是外國財團,國人眼光短淺

先說阿里巴巴,當年馬雲在創業融資初期可以說是喫盡國人冷眼。最初他去曾吞併過自己中國黃頁的杭州電信要投資,但對方根本沒搭理;然後馬雲又去找到搜狐的張朝陽,當時搜狐屬於中國互聯網門戶網站巨頭,人家壓根看不起電子商務行業;之後,金山雷軍也以爲馬雲是騙子,最終國內沒一個人願意相信馬雲。而就在創業瀕臨失敗的時候,日本軟銀集團拯救了馬雲,也拯救了阿里巴巴。

騰訊和阿里背後最大股東都是外國財團,爲何實際控制權還是中國人

然後騰訊,馬化騰創業初期比馬雲還慘。馬化騰創建了OICQ免費社交工具,即QQ的前身,但後來因經營不下去四處尋找買家,無奈國內包括新浪、搜狐、潤迅都看不上,馬化騰只好繼續收拾這一爛攤子,四處尋求融資。先是中國IDG資本和香港電訊盈科投資200萬,但後來因賺不到錢果斷放棄,而就在馬化騰四處無助的時候,南非傳媒大鱷MIH主動找到了他,進行了投資,並且完全相信馬化騰本人,從開始之初便放棄了公司投票權,也就是實際控制權,只保留分紅。

騰訊和阿里背後最大股東都是外國財團,爲何實際控制權還是中國人

因此,這也是騰訊爲何如今馬化騰及創始人和南非財團各佔據50%股權,但實際控制權還在馬化騰一邊,因爲從一開始人家便放棄了投票權,全權交由馬化騰打理,從而造就瞭如今的巨頭騰訊。如此看來,當時國人的眼光和外人的眼光果然差距甚遠。

最後,看完這些想必你也明白了,爲何阿里巴巴和騰訊背後的最大股東都是外國財團,但是仍屬於中國企業,因爲實際控制權還在我們自己人手裏。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