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菌落(colony),指的是由单一细菌分裂,不断繁殖而成的细菌族群,这些细菌群集可在固体培养基上用肉眼观察。

香港理工大学食物安全及科技研究中心进行瓶装水含菌量的实验,先从市面上购买同款的瓶装水,分为3种实验情况,并且抽取样本、检测各自的菌落数,接着置放于室温环境中5天,期间每2天检测1次。

第1种实验情况:迅速把瓶装水倒出来后,几十秒内关好瓶盖。“我们发现从实验的第1天到第5天,样本上都没有什么细菌。”邱家琪如是说。

第2种实验情况:把瓶装水倒入杯中饮用,才关好瓶盖,瓶装水会在空气中暴露几分钟。邱家琪指出,一开始并无发现细菌,到最后也只有每毫升30个菌落,含菌量极少,合理推断是来自取样时的外部环境。

至于第3种实验情况:实验人员先直接饮用瓶装水,再检验其含菌量,以此作为最初的样本基准,邱家琪解释道:“最初的样本已有每毫升730个菌落数,存放5日后,菌落数上升至每毫升11,600个。除了外部环境,细菌主要来自实验人员的口腔。”

实验证明,直接饮用瓶装水再存放,5天内含菌量竟然会激增10倍以上!

到底要多少细菌才会对人体产生风险?

当瓶装水的含菌量激增10倍以上时,到底有无微生物危害的疑虑?

邱家琪解释道:“直接饮用瓶装水,除了细菌,也会将口腔里残余的糖或养分带进去,细菌就能繁殖。不过,这些糖或养分最终会消耗殆尽,细菌不会无止境生长下去,除非你再次直接饮用。”

她表示,虽然我们的口腔有大量细菌,但大部份属于安全的共生菌,只有小部份具致病性,而且身体的免疫系统可抵御病原菌的入侵。

邱家琪指出,饮用瓶装水致病有3个要件:身体组织(如:口腔、消化道上的黏膜等)受伤,或者身体状态不佳,免疫力下降,以及足够的病原菌,种种因素组合起来,人体才会生病。

香港理工大学食物安全及科技研究中心副总监黄家兴博士补充说:“除了致病性较高的细菌,一般而言,菌数必须到每毫升10万,才会有一定的风险。”

低温环境抑制细菌生长 学者:尽快饮用为妙

邱家琪建议民众,瓶装水最好倒出来喝,避免直接饮用,如果真要保留喝过的瓶装水,冰箱等低温环境可减缓细菌繁殖,算是较为理想的存放空间;

瓶装水开盖后要尽快饮用,尽量不要与人共享,因为一旦患有疾病,或者口腔内有伤口,可能会造成交叉感染,因为每个人体内的细菌种类都不尽相同,你已经适应的菌种,对别人可能是病原菌,反之亦然。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