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項目驗收會專家認爲,這個模型設備以古代文獻記載爲依據,用實驗考古的方式再現宋代水運渾象儀的科學原理,穩定可靠,運轉良好。天津科技工作者羅寶琪承擔的“大宋水運渾象儀科學復原”項目順利完成,復原儀器穩定可靠,運轉良好。

大宋水運渾象儀結構圖

  大宋水運渾象儀結構圖

  天津科技工作者羅寶琪承擔的“大宋水運渾象儀科學復原”項目順利完成,復原儀器穩定可靠,運轉良好。這是我國首次成功再現宋代大型天文儀科學原理。這個項目近日通過由國家天文臺、中國科學院自然史研究所、清華大學等專家組成的驗收鑑定委員會驗收。

 

  項目驗收會專家認爲,這個模型設備以古代文獻記載爲依據,用實驗考古的方式再現宋代水運渾象儀的科學原理,穩定可靠,運轉良好。

 

  北宋元佑七年,天文學家蘇頌成功研製出水運渾象儀。水運渾象儀在北宋元佑七年投入使用,運行34年後被金兵掠走,下落不明。北宋南遷後,多次想重新制作,均因技術問題而未果。近年海外多次重新制作,也不能正常運行。

 

  文獻記載,這臺水運渾象儀高12米,底座7米乘7米,由木結構製造,關鍵機械部分用精銅鑄造。全儀共分三層,下層爲樞輪報時裝置,中層爲球形天體儀,上層爲渾天儀。全儀都由樞輪帶動,24小時運轉一週,演示天體週日視運動。《清四庫全書新儀像發要》圖文並茂地記載了水運渾象儀產生的全過程。

 

  近年來,日本、英國倫敦博物館和我國臺灣、中國科技館都曾按照不同比例復原出了水運渾象儀,但均不能正常運行。其中,樞輪控制系統成爲最大難點。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