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關注中國航空工業的人來說,如果要選出一個數字能夠代表當前的中國航空工業的成果的話,那麼“20”毫無疑問是最合適的。從殲擊機到運輸機再到直升機,一系列以“20”爲序號的新型裝備不僅填補了我國一系列軍事裝備領域的空白,也迅速將我國的航空工業從跟蹤模仿的第二集團提升至自行研製世界先進戰機的第一集團。

轟20飛行控制系統難點何在?

轟20飛行控制系統難點何在?

目前,殲-20和運-20都已經批量生產並交付部隊列裝使用,直-20也已經制造出多架原型機,並開始進行覆蓋全國的適應性試飛工作。唯獨幾個“20”中的轟炸機型號轟-20至今仍然未見“實錘”。雖然從空軍高層到航空工業相關科研單位的科研人員,都在不同場合提到過空軍下一代遠程轟炸機的蛛絲馬跡,但是這種被稱爲轟-20的戰機究竟會是什麼樣,只有仔細分析中國空軍的需求和航空工業的能力之後,才能大致得出準確的結論。

轟20飛行控制系統難點何在?

 當下除了中國,全世界只有美俄兩國還在生產和研製戰略轟炸機,而縱觀這兩國的轟炸機研製生產史。亞音速——超音速——隱身飛翼幾乎是兩國共同遵循的技術路線。在冷戰初期航空技術不甚發達時,戰略轟炸機首要的目標是在一定飛行速度下攜帶重磅的核彈執行長途飛行,因此常規佈局的大型化飛機就是兩國第一代戰略轟炸機的代表。無論是B-52還是圖-95(甚至我國夭折的轟-8)都是這樣的常規飛機,由於這些飛機皮實耐用,加上機體巨大升級空間大,不少至今仍然作爲巡航導彈載機發揮餘熱。

轟20飛行控制系統難點何在?

不過純飛翼本身雖然升阻比性能好,但不僅操縱系統極端複雜,其實際操作的效果也不是很好,美軍的B-2在實際使用中也一直抱怨該機操作響應遲緩,之所以使用飛翼佈局既有諾斯羅普個人的執念,也有在當時計算機輔助設計尚不發達的情況下,飛翼佈局在隱身設計計算上相對簡單的考慮。相比之下,在飛翼上添置上一些輔助的氣動翼面,不僅能夠很大程度上改善飛機的表現並簡化飛行控制程序的複雜度,對隱身性能的影響也能通過調整得到較好的控制。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