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二十年(1360年)上半年,除了軍事行動,朱元璋還有另一大收穫。三月,劉基在朱元璋的幾次相請下終於歸順了朱元璋。不過令朱元璋沒想到的是,他扭轉天下局勢的機會,竟然在閏五月以一種意外的方式到來了。

  西線的災難開始於至正二十年(1360年)閏五月初一日,陳友諒發動了鄱陽湖決戰之前對朱元璋最大的一次攻勢,以舟師大舉進攻太平府。太平守將樞密院判花雲與朱文遜率領僅僅三千軍馬抵抗,憑藉堅城竟也抵擋住了陳友諒大軍的圍攻。於是陳友諒決定改變策略,他發現太平府城牆倚江而建,自己的戰艦能直抵城下,士兵可從船上直接登城進攻。面對這一致命弱點,朱元璋由於此前主要將目光集中於東線,竟然沒有進行有效的補救。於是,陳友諒“引巨舟泊城西南,士卒緣舟尾攀堞而登,城遂陷”,花雲等被俘,皆不屈而死。

  ?

  陳友諒佔據太平後,應天局勢立即顯得十分危急。陳友諒此時志得意滿,很快於閏五月初三日殺害徐壽輝,隨即稱帝,國號漢,建元大義。

  ?

  之後,陳友諒立即率軍直撲應天而來,爲了確保成功,陳友諒還派人聯絡張士誠,相約對朱元璋東西夾擊。不過張士誠與後來鄱陽湖之戰時一樣,並沒能有效配合陳友諒夾擊朱元璋。我們無法知道張士誠究竟是與陳友諒有過節,還是戰略眼光不足,反正他的遲鈍給了朱元璋扭轉局勢的機會。

  ?

  然而面對陳友諒十倍於自己的兵力,此時也出現了主張朱元璋親征的建議。對此,朱元璋是持保守態度的,他認爲親征並不可行,因爲一旦自己率軍親征,陳友諒憑藉優勢兵力,完全可以避開朱元璋的主力,以偏師牽制朱元璋,卻以大軍直取應天,半日就可抵達。如此,朱元璋必定首尾不能相顧。最後,朱元璋親自確定了迎戰陳友諒的戰略,在龍江-龍灣地區迎戰,此次戰役,也成爲鄱陽湖決戰之前,決定朱元璋與陳友諒命運的最重要一戰。

  ?

  爲了將陳友諒誘入既定戰場,朱元璋決定先施一個反間計。他將康茂才找來,定下僞降的計策。康茂才派遣自己手下的一位老閽者前去陳友諒處表示,願意歸降。陳友諒在確認康茂才防守江東橋且江東橋爲木橋後,相信了康茂才的話,約定陳友諒軍至江東橋呼喊“老康”,康茂才即率衆反戈一擊。朱元璋知道陳友諒已經中計後,立即趕工將江東橋改爲鐵石橋,然後在龍江-龍灣地區部署戰場。朱元璋讓邵榮、馮勝率五翼軍三萬人屯於石灰山側,常遇春屯於龍灣,徐達屯於龍江城南門外,楊璟則駐兵大勝港,張德勝、朱虎則率舟師出龍江關外。至於朱元璋自己,他親自“總大軍於盧龍山,令持幟者偃黃幟于山之左,偃赤幟于山之右”,並告誡全軍:“寇至則舉赤幟,舉黃幟則伏兵皆起。”全軍嚴陣以待,迎接陳友諒的到來。

  ?

  閏五月初十日,陳友諒率軍東下至大勝港,然而這裏有楊璟率軍抵禦,水路狹窄,只能通過三艘船。於是陳友諒引軍退出,轉往江東橋,希望能在康茂才的配合下突破這裏。然而當陳友諒抵達江東橋時,卻發現這座橋是一座鐵石橋,大爲驚訝,連呼“老康”也沒有回應,陳友諒才終於知道自己上當了。此時,陳友諒的弟弟五王陳友仁已經率軍準備進攻龍江城。龍江爲秦淮河北流入江水道,由龍江沿着秦淮河可以直抵應天府城壕,可見龍江城地位之重要。因此,朱元璋於此不僅佈置了重兵,加固城牆並深挖塹壕,更“創蓮花樁於江瀕二里許以拒艦”。漢軍(徐壽輝死後,陳友諒建立漢政權,其軍隊稱“漢軍”)到此,發現龍江不同於太平,不能以戰艦抵近攻城,陳友仁於是轉而率舟師進攻石灰山,同時以趙普勝原來的部將張志雄,率原屬趙普勝的軍隊進攻龍灣。事實證明,這是一個極其愚蠢的決定。張志雄雖然因爲驍勇善戰而被稱爲“長張”,卻因爲不滿陳友諒謀殺趙普勝而在此戰中不肯盡力,最後影響了戰局的發展。

  ?

  張志雄的軍隊在龍灣遇上了常遇春,邵榮則在石灰山迎戰五王陳友仁,徐達負責駐守中路策應。不料,常遇春與張志雄於龍灣交戰,“數戰不利”,蔡鎮撫在內的數十名騎兵全數陣亡。邵榮與陳友仁於石灰山交戰,雙方相持不下,然而居中策應的徐達在對陳友仁的戰鬥中同樣陷入不利局面。陳友仁所部在取得一定優勢後立即棄舟登岸立柵,進行追擊;其鋒芒甚銳,但也逐漸遠離了戰船。朱元璋抓住戰機,命邵榮沿江向西截擊,切斷了登陸的漢軍與舟師的聯繫,漢軍首尾不能相顧,隨着此後朱元璋方面發起的反攻,終於大敗。張志雄方面本無戰心,此時又遇上風急水湧,於是索性全軍投降了朱元璋。

  ?

  朱元璋方面,正在邵榮率軍截擊登陸漢軍時,一場陣雨來到,遲滯了登陸漢軍的進攻,朱元璋則反過來利用了惡劣天氣,舉起赤幟,諸軍盡起與登陸漢軍交戰。陣雨停止後,朱元璋又命舉起黃幟,包括馮勝、常遇春在內的伏兵盡出,徐達、張德勝、朱虎也趕來會合,終於以局部優勢兵力擊潰了登陸漢軍。陳友仁知道作戰已經失敗,於是趕緊率登陸漢軍撤退,不料又遇上退潮,加上張志雄投降,斷絕了陳友仁的另一條退路。登陸漢軍只能艱難地退往江岸,“舟膠淺,卒不能動,殺溺死者無算,俘其卒二萬餘人”,陳友仁僥倖登船退走,陳友諒則“乘別舸脫走”。陳友諒原來所乘戰艦坐席下,之前康茂才寫給他的信也被繳獲,徒然給朱元璋提供了笑料。

  ?

  陳友諒既然在龍江-龍灣之戰大敗,朱元璋自然不會放過這個進一步削弱陳友諒的大好機會,立即於次日命廖永忠、俞通海率水軍逆流而上,開始乘勝追擊,同時以餘元帥趁機第三次進攻安慶。

  朱元璋軍先於慈湖、三山一帶縱火攻陳友諒水軍,又於採石再度大敗漢軍。陳友諒在心腹猛將張定邊的掩護下放棄太平,一路退回根據地江州,朱元璋軍則一路追至池州才返回。餘元帥也成功佔領了安慶這一應天上游要地。在整個追擊過程中,朱元璋軍方面損失了張德勝、觀音奴兩員將領。

  ?

  陳友諒敗走後,朱元璋迎來了一個向西大發展的時期。至正二十年(1360年)閏五月,即陳友諒敗走當月,僉院胡大海親率大軍攻佔信州路,改信州路爲廣信府,同時立龍虎翼元帥府。六月,樞密院判耿再成於慶元縣再度擊敗石抹宜孫,將他進一步逐出浙東地區。李文忠則於八月攻佔桐廬輝寨,於九月升爲同僉樞密院事。同樣在九月,徐壽輝舊將歐普祥也派人向朱元璋輸誠,進一步削弱了陳友諒方面的力量。最終,至正二十一年(1361年)正月,龍鳳政權加授了朱元璋一個合乎他身份的爵位——吳國公。

  ?

  朱元璋成爲吳國公,又邁出了自立過程中的關鍵一步。他不僅立即開始改置官署,同時也要在軍事上有所作爲,因此就有了朱元璋親征江州之戰。

  本文摘自《朱元璋的正面與側面:侍衛親兵眼中的洪武大帝與明初史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