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名門女不娶!貝聿銘家族的婚姻觀,爲的不是門當戶對,而是後代子孫成才

在二零一九年的五月,世界著名的建築師貝聿銘去世了,他曾被譽爲“建築界的大師”,究竟怎樣的人的才能被稱爲大師?大師又是如何產生的?

(一)貝聿銘的成功

貝聿銘出生於廣州,家境殷實,敏而好學。成績的優異和對建築的熱愛,他選擇前往美國的麻省理工學院和哈佛大學深造學習,他對學習保持熱情,對知識永不滿足。

他在哈佛讀完研究生後,繼續留校助教。很多教授都很看好他,當時的中美關係並不融洽但是他的才華和能力,得到紐約頂級建築公司的認可,邀請他成爲首席建築師。

當貝聿銘積累了一定的經驗後,他選擇自己當老闆開辦公司,他對建築很有研究,並不是一成不變,很多觀點非常超前。

非名門女不娶!貝聿銘家族的婚姻觀,爲的不是門當戶對,而是後代子孫成才

貝聿銘的建築天賦,他對建築行業的理解,對世界建築的發展,有着一種更加新穎別緻的創造力,不斷提出自己的想法,自己的見解,自己的疑問。他的建築作品拿了很多國家的大獎,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關注到這個中國人的才華。

肯尼迪邀請他建設圖書館,密特朗邀請他修建盧浮宮,建築完成後,效果令人瞠目結舌,又華麗又充滿設計感。他一戰成名,世界範圍內,掀起一陣風浪。

中國也開始邀請他回國參與博物館的建設,充分尊重人才,表達祖國對他的自豪之情。這樣優秀的人才,世界爭相爭奪的人才,究竟是怎樣的家庭才能培育出來呢?

非名門女不娶!貝聿銘家族的婚姻觀,爲的不是門當戶對,而是後代子孫成才

(二)昌盛的家族

貝聿銘曾寫過自己的家族傳記,最早的記錄的元朝末期,戰亂頻發,爲了躲避戰亂,也爲了家族生計,最早從事醫藥工作類。在明代,貝氏家族已經積累一定的財富,被稱作吳中四富。

清代,這個家族曾是蘇州首富。

細細觀察,這個家族竟然昌盛了十五代,不僅沒有沒落,在十五代的貝聿銘身上,更看到了整個家族的昌盛的原因。

非名門女不娶!貝聿銘家族的婚姻觀,爲的不是門當戶對,而是後代子孫成才

整個家族是非常重視婚姻對象的。每一代的家族女主人都是出生於書香門第,受過良好的教育。選擇妻子的時候,更加重視女子的文化思想的深度,以文化素養來滋養後代。

女主人不僅僅是整個家族風貌的體現,而且也是整個家庭的核心凝聚力。

女主人除了侍候公婆,盡心幫助丈夫,成爲丈夫的賢內助,而且更肩負教育家族下一代的重要使命。一個家族的榮辱興衰,不單單依仗前人的辛苦奮鬥,更需要源源不斷的後繼力量。

因此,家庭女主人的選擇就顯得尤爲重要。

貝氏家族的祖上,於是婚配的就是名門千金,每一代的女主人也各有各的特色,有外交家的女兒,有名校校長的女兒等。

貝氏家族對於女性的重視,爲營造良好的家庭氛圍打下基礎。母親作爲孩子成長過程保駕護航的保護員和引領者,在孩子一生的道德培養和性格塑造上,作用深遠。

非名門女不娶!貝聿銘家族的婚姻觀,爲的不是門當戶對,而是後代子孫成才

(三)家族精神

貝氏家族的興盛除了非常重要女主人的選擇和重視子女教育問題之外,還有嚴謹的家風息息相關。

貝氏家族對子女的管教是非常嚴謹的,他們並不嬌慣孩子,家族中沒有紈絝子弟。勤奮踏實的學習習慣,對於孩子的成長是非常必要的。

他們家財萬貫,卻從沒有用來肆意揮霍,每一筆都儘量用在教育上、文化上、充實自我中。他們從社會上獲取財富,又用這筆錢來回報社會,慈善行爲從未停止。

在教會孩子創造財富的同時,幫助社會上的慈善事業,因爲財富的遺產太過於單薄,飽滿的家族精神纔是真正值得傳承的。

非名門女不娶!貝聿銘家族的婚姻觀,爲的不是門當戶對,而是後代子孫成才

對國家甚至世界做出的貢獻,對社會和國家的責任感纔是子孫最寶貴的遺產。

太多的財富,有時也是一種災難,在金錢中,太多人迷失自我,找不到向上的動力,沉醉於眼前取得成就,停滯不前。

貝氏家族選擇回饋社會,不僅爲子女樹立好的榜樣,減少奢靡浪費行爲的發生,而且展示了貝氏家族的整體形象。

當然,這個數百年的家族不可能總是一帆風順,在大風大浪中,他們寵辱不驚,保持積極樂觀的態度。

貝氏家族守得住財富,也經得起失敗的考驗,這個家族才能不被擊垮,長久的在這個世界裏生存,乃至家族振興,屹立不倒。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