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躍亭又融資了62億,這次砸錢的是中東人、歐洲人

日前賈躍亭又融到資了,而且這次不是中國投資人,而是美國、歐洲和中東的金主們!這個消息不是賈躍亭本人公佈的,而是投資人親自發布的官宣:

11月13日,EVAIO(伊娃)公司在twitter上宣佈已與賈躍亭方面進行了洽談,將通過STO方式在三年內,投資9億美元(約合人民幣62億),雙方會立即開始討論投資計劃的細節。

消息一出,樂視網就拿到了11月的第二個漲停。(當然後面又全數跌了回去)

賈躍亭又融資了62億,這次砸錢的是中東人、歐洲人

從之前人人喊打“假藥停”,券商散戶損失慘重,到最近的國民老公王思聰旗下的公司也向樂視討債;從2017年1月孫宏斌帶着150億抄底樂視,結果鎩羽而歸,到2018年6月許家印帶着67億港幣入駐法拉第,近日恒大與FF徹底決裂,控制權爭奪戰如火如荼。

賈躍亭在這種境地還能拿到國外大佬的融資,聽到這個消息的時候,咱們是罵也是罵不動了,這回真的要好好想想:賈躍亭們到底用了什麼迷魂湯,手捧粉飾後的利潤,大談造車夢?別說咱們小散,就連投資用億做單位的大咖們也中招!

今天我們從專業投資角度爲大家介紹這樣一個概念(也就是賈躍亭們玩轉資本的一個法寶)——遞延所得稅。

要想解開謎團,還是得從樂視網暴雷開始說起。2014-2016年,樂視利潤表中所得稅費用均爲負,2016年營業利潤等利潤指標全面變負,利潤造假藏不住了。

正常情況下,所得稅開始連續爲負的要重視,利潤粉飾概率極大。

賈躍亭又融資了62億,這次砸錢的是中東人、歐洲人

從上面數據可以看出,其所得稅費用從2012年的3800萬,到2014年變-5600萬,再到2016年的-1.07億,相當於國家一直欠它的。

2014-2016年當期所得稅爲1.13億、1.62億、1.53億,比較正常,但跟負的總所得稅費用一比較,問題就比較大了。在其中起調節作用的就是遞延所得稅了。2014-2016年遞延所得稅費用:-1.69億、-3.05億、-2.6億。

資產負債表中的遞延所得稅資產從2012年的238萬到2016年7.63億,可以佐證;這其中6.51億由可抵扣虧損形成。

賈躍亭又融資了62億,這次砸錢的是中東人、歐洲人

可抵扣虧損共計26.02億,來源於四家子公司:樂視致新、樂視電子商務、樂視雲計算、樂視文化發展。樂視預計這四家虧損子公司在五年內可以盈利,因此把這部分“可抵扣虧損”計入“遞延所得稅資產”。(稅法規定當期的虧損可以在未來5年內遞減應納稅額)

子公司資產全額合併,包括子公司所有的遞延所得稅資產、所得稅費用。但淨利潤虧損只按股權比例算。也就是

{!-- PGC_COLUMN --}

資產全計入,但虧損只算部分。

從上述數據中,2014-2016年樂視網遞延所得稅的作用,加上扣除子公司少數股東權益後,歸母淨利潤就靚麗得不行了。

賈躍亭又融資了62億,這次砸錢的是中東人、歐洲人

說到這裏,我們基本上明白了賈躍亭們是如何利用遞延所得稅,試圖掩飾掉虧損,用一場虛擬繁榮套取真金白銀了。

人不能兩次踏入同一條河流,我們今天看到這篇避雷方法,就不要再給它矇騙!下面,讓我們系統的瞭解“遞延所得稅”的真面目:

一、遞延所得稅概念

我們知道利潤=收入-成本/費用,所得稅就是成本費用裏的一大項目。企業賺了利潤就要交25%左右的所得稅,利潤額越大,交稅越多。所以企業從稅務裏面調節所得稅,進而可以間接調整財務報表裏的利潤。

從遞延所得稅入手就是企業比較常用的利潤調節手段。那麼何爲遞延所得稅?

遞延所得稅是由於財務會計角度(“權責發生”)和稅務角度(“收付實際發生”)確認所得稅時的方式基礎不一樣,進而產生收入和費用之間的確認時間的差異造成的。

也就是說,上市公司至少存在兩套財務利潤計量標準,一個給管理者、股東看(利潤表),以便真實反應公司的運營情況;一個給國家、稅務部門看(用於上繳稅收的計量)。

利潤表裏呈現的有一些成本費用,在稅務機關那裏不被承認或者當期不承認。比如成本費用裏的固定資產折舊,企業採用的折舊政策怎麼變我稅務機關不管,收稅的時候全部按照我定的稅收政策來。

(報稅)應交所得稅:資產負債表項目,按稅法規定去核算,當期實際應上繳的所得稅金額。

應交所得稅=當期應納稅所得額×所得稅稅率

應納稅所得額=會計利潤+/-調整項目(計算方式差異導致)

(利潤表)所得稅費用:利潤報表項目,按會計規定去核算,包含應交所得稅和遞延所得稅。

所得稅費用=應交所得稅+遞延所得稅

二、簡單的所得稅調節案例

這裏稅務機關不承認或者當期不承認又可分爲兩種情況:永久性差異和暫時性差異。

永久性差異:即利潤表裏那些稅務機關永遠不會給予抵扣的成本費用,不能在以後的時期內轉回,該種差異隻影響當期,不影響其他會計期間。所以不產生遞延所得稅。

案例1

假設某公司A每年因違反有關環保法受到處罰,要求罰款100萬元。稅法規定,企業因違法產生的罰款和滯納金,計算應納稅所得額時不允許稅前扣除。這100萬費用是無法抵扣的,且未來也無法轉回改變的。

假設公司每年扣除罰款前的稅前利潤是1000萬,所得稅率25%,那麼該年公司淨利潤爲1000-100-1000*25%=650萬,且該罰款不影響以後年度利潤。

暫時性差異:即當期雖不被承認給予稅收抵扣,但未來某一會計年度會轉回抵扣,只是確認時間的問題,形成了遞延所得稅(遲早要還的,時候未到而已)。

案例2

若上述公司A的100萬不是違法罰款,而是下一年可以轉回抵扣的暫時性差異費用,那麼該年應交所得稅仍爲1000*25%=250萬,淨利潤650萬;

但下一年應交所得稅爲(1000-100)*25%=225萬,淨利潤1000-100-(1000-100)*25%=675萬。達到了利潤延後的目的。

暫時性差異包括:應納稅暫時性差異和可抵扣暫時性差異。

應納稅暫時性差異應確認爲相關遞延所得稅負債:當期交稅交少了,未來會補交。未來補交的話該項金額的現值就變小了,相當於隱蔽的從政府那裏獲得一項無息負債融資。達到利潤提前的目的。

可抵扣暫時性差異應確認爲相關遞延所得稅資產:當期交稅交多了,未來可以作爲抵扣補償,相當於把部分利潤先隱蔽的存放在政府那裏,需要的時候再要回來。達到利潤延後的目的。

遞延所得稅:包括“遞延所得稅資產”和“遞延所得稅負債”,由於存在暫時性差異導致的,而暫時性差異又是由資產和負債的賬面價值與其計稅基礎不一致導致的。

遞延所得稅=遞延所得稅負債-遞延所得稅資產=(期末遞延所得稅負債-期初值)-(期末遞延所得稅資產-期初值)

案例3

某公司B該年初購入一個生產設備,成本600萬,假設該公司每年收入1000萬,其它成本費用(除去折舊)是500萬,所得稅爲25%。稅務部門規定,這個設備的使用壽命應該是5年,殘值0,直線法折舊,每年計提折舊費用600/5=120萬。

根據公司的財務規劃,公司可以選擇三種折舊方案:該設備折舊年限爲5年、4年、6年。那麼三種方案下的公司成本利潤情況如下:

賈躍亭又融資了62億,這次砸錢的是中東人、歐洲人

可以看出如果選擇折舊年份爲4年(加速折舊),則前期所得稅變少、後期變高,即把所得稅延後了。相反,折舊爲6年時,延緩折舊,把所得稅提前了。但其實6年彙總,總折舊、總所得稅是不變的。只是確認時間前移或者後移了。

當然,除了簡單費用抵扣、加速折舊外,遞延所得稅運用還有研發費用抵扣、抵扣壞賬準備、抵扣當前虧損。

三、正面案例:招商銀行

賈躍亭又融資了62億,這次砸錢的是中東人、歐洲人

並不是所有的企業都是樂視網那種想盡辦法鑽空子的負面企業,正面形象的利用遞延所得稅爲股東們牟利的會是這樣正確使用遞延所得稅的:

比如說,招商銀行:利用遞延所得稅隱藏利潤。

賈躍亭又融資了62億,這次砸錢的是中東人、歐洲人

本身招商銀行綜合其他方面財務數據、經營情況優秀。單從2016年中報的245億遞延所得稅資產開始,到現在2017年的501億、2018H1的551億的遞延所得稅資產,一年半累計量翻倍。

而且對比其他銀行,招行的遞延所得稅資產也遠超其他銀行,對比報告期的增量遞延所得稅資產/淨利潤,招商銀行也遠勝其他銀行。後期如果利潤釋放,招行未來回報還是可觀的。

招行董事長也透露說,等環境好了再把利潤放出來分給長期股東。

四、總結

所得稅就是成本費用裏的一大項目,財務會計角度和稅務角度的計稅差異,進而產生收入和費用之間的確認時間的差異。

所以遞延所得稅是企業調節粉飾利潤的常用方法,如果遇到公司所得稅異常(負)、遞延所得稅資產(負債)佔總資產(總負債)的比例較大、或者佔近利潤比例較大時,要引起重視。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