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金融時報》網站6月4日發表該報首席經濟評論員馬丁·沃爾夫的文章稱,美國對中國的攻擊是一場在錯誤領域以錯誤方式展開的錯誤戰爭。

作者在文章開篇即諷刺道,蘇聯的消失留下了一個大洞,“反恐戰爭”不是個夠格的替代品,但中國卻“符合”所有標準。對美國來說,中國可能是許多人需要的意識形態、軍事和經濟敵人,終於有了一個值得花時間去對付的對手。與中國的全面對抗正在成爲美國經濟、外交和安全政策的組織原則。

中國立場大多正確

文章稱,這究竟是不是唐納德·特朗普的組織原則倒不那麼重要。這位美國總統具有民族主義和保護主義的本能。其他人提供了框架和細節。目的是讓美國佔據主導地位,手段是控制中國,或者與中國脫鉤。文章指出,任何人如果認爲基於規則的多邊秩序、現有的全球化經濟甚至和諧的國際關係很可能會在這場衝突中倖存下來,那都是自欺欺人。

文章認爲,中國6月2日發佈的經貿磋商立場白皮書就是證據。事實是,在許多方面,中國的立場都是正確的。美國一味關注雙邊失衡是不懂經濟。有人認爲,竊取知識產權給美國造成了巨大損害,這種觀點值得懷疑。有人提出,中國嚴重違反了2001年加入世界貿易組織時在協議中作出的承諾,這種說法太過誇張。

文章指出,特朗普政府採取的幾乎所有貿易政策行動都違反了世貿組織規則,而它摧毀爭端解決體系的決心也間接承認了這一事實。在這種情況下指責中國是虛僞之舉。美國對中國的談判立場是“強權即公理”。在堅持要求中國接受美國充當該協議的“法官”、“陪審團”和“執行者”方面,這一點表現得尤爲明顯。

美右翼政客才危險

文章指出,對華關係正逐漸被定義爲零和衝突。美國國務院政策規劃事務主任(從前是冷戰策略師喬治·凱南的職務)基倫·斯金納最近的言論很能說明問題。她在美國智庫新美國組織發起的一個論壇上說,與北京的對抗是“一場與一種完全不同的文明和不同的意識形態的鬥爭,這是美國以前從未經歷過的”。她還說,這將是“我們首次面對一個非白色人種的大國競爭對手”。她忘了與日本的戰爭。但重要的是,她把這場鬥爭定義爲文明和種族之戰。這並非偶然。再說,她還是在履行職責。

文章稱,其他人則把這場衝突說成是意識形態和權力的衝突。兩種觀點都表明衝突將長期持續下去。這是今天這個時代最重要的地緣政治事態。它將日益迫使其他各方表明立場或者努力爭取保持中立。但它不僅是重要的,還是危險的。

文章稱,中國不像蘇聯那樣對西方價值觀構成威脅,蠱惑人心的美國右翼政客卻要危險得多。遏制中國經濟和技術崛起的努力幾乎肯定會失敗。更糟糕的是,這將在中國人民心中激起強烈的敵意。此外,中國的崛起不是西方萎靡不振的主要原因。這更多地反映了美國精英的冷漠和無能。

  中美應競爭與合作

文章稱,西方與中國打交道的最佳方式是堅持基於規則的多邊主義和全球合作的持久價值觀。西方完全有可能支持這些主張——其實是更堅決地堅持這些主張,同時與一個崛起的中國合作。

文章認爲,正確的前進道路是把競爭與合作結合起來。這種應對中國崛起的策略必須包括與志同道合的盟友密切合作並且尊重中國。目前正在發生的悲劇是,美國政府同時挑起兩個大國間的衝突、攻擊自己的盟友,並且摧毀以美國爲首的戰後秩序的機構。今天對中國的攻擊,是一場在錯誤領域以錯誤方式展開的錯誤戰爭。然而,這就是人們現在的處境。

責任編輯:梁斌 SF055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