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這年春天,豐臣秀吉派人送信給朝鮮國王李昖說:今天四海安定,民富財足,日本的強盛,在歷史上是無比的,想借朝鮮之道去征服大明朝,使四海之內都臣服於日本,這是我最大的夙願。總之,萬曆時期的戰爭,特別是朝鮮戰爭,使明朝消耗了巨大的國力,從此走向衰敗。

明朝自太祖朱元璋在南京定都,至崇禎帝朱由檢吊死北京“煤山”明朝滅亡,共經歷十六帝,享國276年。歷史證明,明朝是繼漢唐之後的黃金時期,它以政治清明,疆域廣闊,社會穩定,國家富足文明於世,是當時的東方大國。明朝最大的特點是,不管由興到衰,自始至終都沒有留下屈辱的歲月和國恥。“治隆唐宋”,“遠邁漢唐”這是滿清官方記載中對明朝的高度評價。

明朝前、中的皇帝,大部分都能勵精圖治,勤政愛民,國家仍保持興盛的局面。明朝後期,由於宦官專權,又連年戰爭,逐走向衰敗。崇禎帝之後,明朝便徹底滅亡了。

按歷史的記載,明朝應該是斷送在崇禎手裏,那麼,史學家爲什麼一致認爲“大明之亡,實始於萬曆”呢?下面我們把萬曆皇帝作一分析,這個問題便能迎刃而解。

明朝亡在崇禎期間,爲何史學家認爲“大明之亡,實始於萬曆”呢

​圖1 《皇明祖訓》之不徵之國

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定邦後,在對外軍事上一直奉行“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讓三分。人若再犯,我必犯人。”的“保守”策略。爲了讓他的子孫後代能記住並堅守這一策略,在臨終前的遺言《皇明祖訓》中明確地指出:不是萬不得已,不能征伐朝鮮、日本、真臘、白花,安南、爪哇等十五個國家。

朱元璋爲什麼把它們列爲“十五不徵之國”呢?他的理由是:東南亞小國“其居海中,四方諸夷,皆限山隔海,僻在一隅,得其地不足以供給,得其民不足以使命。”因得不償失,故不能征伐。對於日本,朱元璋認爲:“謀爲不軌”且又“狡詐”,更不允許後代征伐。

明朝是東方的泱泱大國,怎麼會懼怕彈丸之地的小國呢?朱元璋站在當時的歷史背景考慮認爲:元朝剛滅,中原大地還破爛不堪,天下初定,百廢待興,只有休養生息,發展生產纔是強國之策。他以超人的眼光認識到,當下日本國地域雖小,但國力強盛,且“奸詐勇猛”,要征伐它非費舉國之力不可。朱元璋是決不允許大明重走元朝滅亡老路的,因此,他一再叮囑後人“吾恐後世子孫,倚杖中國富強,貪一時戰功,無故興兵,亦不祥也,切記不可。”並把此寫進了《皇明祖訓》。

明朝亡在崇禎期間,爲何史學家認爲“大明之亡,實始於萬曆”呢

​圖2 朱元璋(1328年—1398年)

明朝自朱元璋以後的皇帝大都遵循“十五不徵之國”的祖訓,不輕易對外用兵,同臨國保持和睦相處的原則。這時日本的軍事得到發展壯大,使他狂妄自大,肆意橫行,“倭寇”經常對中國沿海進行滋事騷擾,明朝奉行“不徵”政策,對其沒有大舉用兵,這種狀況一直持續了二百多年。

1591年豐臣秀吉經過戰爭統一了日本,他從一個低級武士一躍成爲日本國的統治者,又倚仗國家富強,便膨脹自大起來,認爲以他的武力,不能只統一日本,而要征服全世界。

豐臣秀吉的狂妄,得到了日本國諸侯們的大力支持。這年春天,豐臣秀吉派人送信給朝鮮國王李昖說:今天四海安定,民富財足,日本的強盛,在歷史上是無比的,想借朝鮮之道去征服大明朝,使四海之內都臣服於日本,這是我最大的夙願。

李昖接到信後,急忙召集王公大臣商討日本“借道”之事。大家一致認爲:日本向我們借道,是想先消滅我們,然後再去征服明朝,使用的是“一石二鳥”的計謀。最後達成一致意見,答覆日本“不同意借道”。

豐臣秀吉收到朝鮮拒絕借道的回覆,惱羞成怒,於1592年春親率五十萬大軍入侵朝鮮。剛剛經過艱苦戰鬥的日本武士們,戰鬥力極強,從朝鮮釜山登陸後,一月餘便攻克朝鮮王京漢朝和重鎮平壤,又繼續向北推進。

明朝亡在崇禎期間,爲何史學家認爲“大明之亡,實始於萬曆”呢

​圖3 豐臣秀吉(1537年3月17日-1598年9月18日),原名木下滕吉郎、羽柴秀吉

李昖的朝鮮軍抵擋不住日軍的進攻,便多次派使臣嚮明朝求教。

此時明朝的皇帝,正是富有傳奇的萬曆帝朱詡鈞(廟號神宗)。明朝自張居正改革後,社會十分穩定,雖然萬曆帝二十多年沒有上朝,但國力還非常強大。萬曆帝在權衡到日本侵朝的目的,就是侵明的野心後,決定出兵幫助朝鮮。

是年夏,大將戴朝弁率領十二萬明軍跨江開赴朝鮮。這時的萬曆帝完全忘記了老祖宗的訓誡,向日本這個首先“不徵之國”開戰了。這個由中、日、朝三個國家的大戰,史稱“萬曆朝鮮戰爭”。

萬曆朝鮮戰爭歷時七年,最終以日本戰敗而告終。明朝雖然取得了這場戰爭的巨大勝利,但是付出的代價是沉重的,使大明朝傾盡了舉國之力。爲什麼這樣說?下面我們通過分析這場戰爭給明朝造成的後果及影響,便可知曉。

明朝亡在崇禎期間,爲何史學家認爲“大明之亡,實始於萬曆”呢

​圖4 萬曆朝鮮戰爭中的安宅船、關船、小旱船

明朝亡在崇禎期間,爲何史學家認爲“大明之亡,實始於萬曆”呢

​圖5萬曆朝鮮戰爭中的日本安宅船和朝鮮龜船

一,此次戰爭的軍費對明朝形成了重大的財政負擔。

我們知道,明朝的稅率比歷史上任何王朝都低,一般官府的稅收是難以支撐這樣長時間,大規模突發戰爭的。爲支持戰爭,明政府不得東拼西湊,甚至加重搜刮加百姓來籌集軍費。戰爭致使國庫虧空,財政出現了鉅額赤字,人民怨聲載道。

二,耗費大量的人財物力。

此次戰爭明朝出兵十二萬人次,這個數字在明朝總兵力中不算太大,但這是出國遠征,需要大量的人財物力,這對一個農業國家來說是個很大的負擔。明政府爲保國內安定,還不敢對百姓大肆橫徵暴斂,絕大部分只能用“國力”來支持戰爭。最後落了個“雖勝家衰”的下場。

三,經濟受重大打擊,使國基產生動搖。

“萬曆三大徵”(朝鮮戰爭只是其一),和後來的“明緬戰爭”、同滿清的“薩爾滸戰爭”,雖然鞏固了疆土,維護了明朝在東南亞的主導地位,但導致萬曆一朝財力匱乏,因缺錢萬曆成了歷史上最貪婪的皇帝。戰爭給明朝經濟以重大的打擊,使國基產生了動搖。後人曾有評說:“萬曆之衰,實亡於朝鮮戰爭也。”

明朝亡在崇禎期間,爲何史學家認爲“大明之亡,實始於萬曆”呢

​圖6 萬曆皇帝,朱翊鈞(1563年—1620年),即明神宗

總之,萬曆時期的戰爭,特別是朝鮮戰爭,使明朝消耗了巨大的國力,從此走向衰敗。儘管崇禎帝上臺後,勵志復興,勤政躬行,但明朝已無可救藥。萬曆帝死後二十四年(1644年),明朝在李自成的農民起義軍和“滿清”的夾擊下徹底滅亡了。

通過以上介紹和分析,使我們深入瞭解了明萬曆帝時期的這段歷史,從中就能理解史學家爲什麼說“大明之亡,實始萬曆”這句話的含義了。

文:穆炳森

參考文獻:《皇明祖訓》《明史》

文字由歷史大學堂團隊創作,配圖源於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