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構性存款大爆發竟然都是假的?未來可能越來越難買到了

由於銀行的保本理財產品發行量越來越少,慢慢消失,再加上其他理財產品收益率一個比一個不理想,許多偏保守型的投資者,紛紛退而求其次,轉而選擇結構性存款業務。

然而就在近日,銀保監會發布了23號文,要求排查銀行理財業務。其中主要的一項就是排查結構性存款不真實,通過設置"假結構"變相高息攬儲的現象。簡而言之,就是說我們購買的結構性存款,很有可能是假的。

結構性存款大爆發竟然都是假的?未來可能越來越難買到了

所謂結構性存款,也稱"收益增值產品",是一種將低風險低收益與高風險高收益的投資搭配在一起的資產組合。有業內人士表示,真正的結構性存款,其實數量非常稀少,許多銀行打着這種旗號的產品,其實都是假結構性存款。

既然如此,那麼銀行是出於什麼目的要冒風險推出這種"假結構性存款"呢?說到底還是銀行攬儲有需求。而且保本理財逐漸消失後,保守型的客戶對穩定收益的需求仍然存在,推行"假結構性存款",兩方都能受益,何樂而不爲呢?

結構性存款大爆發竟然都是假的?未來可能越來越難買到了

不過,結構性存款不管真假,其高利率是必然要有的,這就意味着銀行必須要承擔高成本、高負債。一旦銀行的存款壓力有所緩解,或者是像現在這樣政策有要求,未來結構性存款產品的供給就會隨之減少。

真結構性存款稀少,假結構性存款收縮,再加上在當今的大環境下,無論是股市、樓市還是P2P產品都沒有特別好的投資方向,很多偏向保守型的投資者該苦惱,未來投資哪種類產品會比較划算呢?

結構性存款大爆發竟然都是假的?未來可能越來越難買到了

當然,除了結構性存款,人們還可選擇定期存款、大額存單這類產品。只不過本來低風險的投資收益就小,後兩者的收益比起結構性存款來說要更低,即使大額存單受許多銀行的追捧,利率也無法與結構性存款相比。

在這種情況下,其實投資者可以與銀行一起轉型,轉而去購買一些淨值產品。有數據顯示,全國各大銀行的淨值轉型程度指數都在不斷提高,這代表着銀行的淨值型理財產品規模佔比提升。像浦發銀行的淨值型理財規模在12018年就突破4000億元,佔比提升至48.68%,其它國有大行與股份制銀行也都成績顯著。

結構性存款大爆發竟然都是假的?未來可能越來越難買到了

另外,有銀行業內人士表示,目前爲止,很多銀行發行的淨值型產品也並非真正的淨值型產品。什麼意思呢?比如說銀行告知你產品的收益率會達到4%,那麼該產品的收益一定能達到4%。這主要是銀行希望客戶在資管新規過渡期內能夠正常平穩的過渡,即使收益率有波動最後也會補齊,等到過渡期結束,這種"假淨值型產品"纔會消失。

雖然銀行有這麼多"假產品",但也是形勢所迫之下的無奈之舉,而且對於投資者來說完全有益無害。總的來說,我們還是完全可以放心投資的。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