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否认,中国跟日本是一对冤家。真正的敌人是一句话也不说直接打了起来,而冤家是爱与恨交织在一起,无法停止。有时他们恨得牙痒,有时他们又恨不得穿一条裤子。 1898年,黄遵宪出使日本时,光绪皇帝亲自修改国书,在“大日本国皇帝”之上御笔亲书“同洲、同种、同文最亲爱”,这话都说得出口! 1898年是什么时候?中日甲午战争中刚刚失败,以及要对日本2亿白银的损失,对中国来说是一种极大的耻辱。清朝皇帝居然要用这样一种恭维的口吻来奉承日本?

而且,它不仅仅是光绪皇帝。在晚清时期,一群知识分子对日本真是爱的死去活来。那时显然被日本欺负,为什么还有些人想要和日本这么结好?中日关系是如何一步地走向深渊的,甚至形成了“世仇”?在中国人眼中,日本是如何从友好的朋友转变为贪得无厌的邪恶邻居呢?

01 被瞧不起的蕞尔小国

1868年,日本倒幕派推翻德川幕府的统治,建立了以明治天皇为中心的新政府,开启了明治维新,走上“殖产兴业”、“富国强兵”的道路。 早在明治维新初叶,就有晚清士人注意到了日本的崛起之势。然而传统中国向来自视天朝上国 ,以天下共主自居。近代,尽管受到两次鸦片战争的影响,对许多西方列强感到害怕,甚至下定决心要“向外国学习”,但大多数中国人很少注意日本这个小国。在甲午战争前,清朝政府和人民鄙视日本是一种非常普遍的现象。

02 留日潮与“同种联盟”的构想

1895年甲午战败成为了近代中国人日本观转变的关键点。 这次战争的失败在晚清中国人民内心冲击的不可低估的。甲午战争后,中国人民对日本的看法陷入了矛盾的情绪。一方面,战争的失败和随之而来的割地赔款,使中国人对日本咬牙切齿;另一方面,此时许多人也感受到日本的迅速崛起,对其改革成果表示羡慕,,希望“效法敌国之成法”。让中国变得越来越强大。 在这种背景下,在中国悄然出现了去东洋学习的热潮。 光绪皇帝更是发布了一系列圣谕:“出国游学,西洋不如东洋”,鼓励年轻人到日本留学。 在这方面,留日已成为一种时尚。由于日本与中国的密切关系、文化相似性以及黄白色种族冲突理论的影响,一些中国人甚至提出了联合日本对抗欧美侵略的想法。

03 “当头之第一大敌也”

然而,残酷的现实证明,把日本和中国结合起来的想法只是一些人的一厢情愿。 宣统二年(1910年),日韩合并,日本彻底吞并了朝鲜半岛;1915年,日本更是威逼袁世凯政府签订臭名昭著的“二十一条”。随着日本侵略中国的意图越来越明显,中日关系恶化,中国人民抵制日货,反日情绪高涨。

事实上,在清末民初的几十年里,由于地缘政治、高层决策、媒体舆论、甚至个人经验等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中国对日情绪比本文所认为的要复杂得多。 但总的来说,自清末以来,中国人民对日本的认识经历了一个从蔑视到钦佩,再到恐惧和仇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各种情绪是是相互交织的,并且因人而异,即使同一个人在不同情况下也有不同的理解。然而,随着日本对华侵略野心的不断扩大,中国对日本的戒心日益增强,并最终成为审视日本的主要视角。 这样,在中国人眼中,现代日本也完成了从“朋友”到“恶邻”的转变。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