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否認,中國跟日本是一對冤家。真正的敵人是一句話也不說直接打了起來,而冤家是愛與恨交織在一起,無法停止。有時他們恨得牙癢,有時他們又恨不得穿一條褲子。 1898年,黃遵憲出使日本時,光緒皇帝親自修改國書,在“大日本國皇帝”之上御筆親書“同洲、同種、同文最親愛”,這話都說得出口! 1898年是什麼時候?中日甲午戰爭中剛剛失敗,以及要對日本2億白銀的損失,對中國來說是一種極大的恥辱。清朝皇帝居然要用這樣一種恭維的口吻來奉承日本?

而且,它不僅僅是光緒皇帝。在晚清時期,一羣知識分子對日本真是愛的死去活來。那時顯然被日本欺負,爲什麼還有些人想要和日本這麼結好?中日關係是如何一步地走向深淵的,甚至形成了“世仇”?在中國人眼中,日本是如何從友好的朋友轉變爲貪得無厭的邪惡鄰居呢?

01 被瞧不起的蕞爾小國

1868年,日本倒幕派推翻德川幕府的統治,建立了以明治天皇爲中心的新政府,開啓了明治維新,走上“殖產興業”、“富國強兵”的道路。 早在明治維新初葉,就有晚清士人注意到了日本的崛起之勢。然而傳統中國向來自視天朝上國 ,以天下共主自居。近代,儘管受到兩次鴉片戰爭的影響,對許多西方列強感到害怕,甚至下定決心要“向外國學習”,但大多數中國人很少注意日本這個小國。在甲午戰爭前,清朝政府和人民鄙視日本是一種非常普遍的現象。

02 留日潮與“同種聯盟”的構想

1895年甲午戰敗成爲了近代中國人日本觀轉變的關鍵點。 這次戰爭的失敗在晚清中國人民內心衝擊的不可低估的。甲午戰爭後,中國人民對日本的看法陷入了矛盾的情緒。一方面,戰爭的失敗和隨之而來的割地賠款,使中國人對日本咬牙切齒;另一方面,此時許多人也感受到日本的迅速崛起,對其改革成果表示羨慕,,希望“效法敵國之成法”。讓中國變得越來越強大。 在這種背景下,在中國悄然出現了去東洋學習的熱潮。 光緒皇帝更是發佈了一系列聖諭:“出國遊學,西洋不如東洋”,鼓勵年輕人到日本留學。 在這方面,留日已成爲一種時尚。由於日本與中國的密切關係、文化相似性以及黃白色種族衝突理論的影響,一些中國人甚至提出了聯合日本對抗歐美侵略的想法。

03 “當頭之第一大敵也”

然而,殘酷的現實證明,把日本和中國結合起來的想法只是一些人的一廂情願。 宣統二年(1910年),日韓合併,日本徹底吞併了朝鮮半島;1915年,日本更是威逼袁世凱政府簽訂臭名昭著的“二十一條”。隨着日本侵略中國的意圖越來越明顯,中日關係惡化,中國人民抵制日貨,反日情緒高漲。

事實上,在清末民初的幾十年裏,由於地緣政治、高層決策、媒體輿論、甚至個人經驗等多種因素的綜合影響,中國對日情緒比本文所認爲的要複雜得多。 但總的來說,自清末以來,中國人民對日本的認識經歷了一個從蔑視到欽佩,再到恐懼和仇恨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各種情緒是是相互交織的,並且因人而異,即使同一個人在不同情況下也有不同的理解。然而,隨着日本對華侵略野心的不斷擴大,中國對日本的戒心日益增強,並最終成爲審視日本的主要視角。 這樣,在中國人眼中,現代日本也完成了從“朋友”到“惡鄰”的轉變。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