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寒窗苦讀,只盼金榜題名。明天開始,一年一度的高考又要拉開大幕。對於到底報考哪一所高校,想要學習哪一個專業,可能會去到哪個城市,相信不少考生和家長早就進行了多次的思量,可謂是既糾結又期盼。上軍校還是上地方高校,也將成爲每一位學子在填報志願時的選擇題。

青年人的夢想與選擇,往往與國家的命運息息相關,與民族的未來緊密相連。梁啓超先生曾言,“故今日之責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

20世紀20年代,一戰的瘡痍還未來得及清理、治療,春天的嫩苗已經開始迫不及待地破土、發芽、生長:一羣年輕人,不畏強權、不畏犧牲,走上街頭示威遊行,身體力行肩負起救國救民的責任。

“黃河之濱,集合着一羣中華民族優秀的子孫。人類解放,救國的責任全靠我們自己來擔承。”80年前的這首抗日軍政大學校歌,至今聽來仍然讓人熱血沸騰。這所前身可以追溯到瑞金時期的軍隊院校,吸引着無數從陝甘寧邊區外奔向延安的愛國青年,從這裏走出了7名元帥和8名大將,還有26名上將、47名中將和129名少將爲代表的20餘萬抗日軍政幹部。

“升官發財請往他處,貪生怕死莫入此門”“革命者來”,近代著名的黃埔軍校門口開宗明義地點出了軍事院校的特徵。中國人民解放軍十大元帥中有5人出自黃埔,十名大將中黃埔出身的佔了3位,1955年授銜的57名上將中有黃埔師生9人。

一所所軍事院校中走出的大批人才,沙場建功、政壇馳騁,在20世紀的中國大地上演風雲激盪的大型話劇:東征,平亂,北伐,抗戰。

一個國家的進步,刻印着青年的足跡;一支軍隊的未來,寄望於青春的力量。報考軍校,既是國家的召喚,也是個人發展一個好的選擇。

海軍工程大學教授王東,還是在校本科學員時,就因其出色表現得到馬偉明的賞識。2002年,剛剛考上研究生不久的他就被委以重任,執掌高速異步電機研製任務主設計師一職。如今,王東已成爲研究所集成化發電方向的首席專家,爲我軍在科技領域的突破貢獻着自身力量。

我們常說,20歲左右的這四年,之所以對青年影響最大,就是因爲其成長環境爲個體注入的價值觀會影響其一生。站在羣山之巔,能一眼看到星辰大海的少年,胸懷、格局都無須從山腳下一步步往上爬。

勝於未戰,決勝於人才。上個月,習主席專程來到陸軍步兵學院訓練場,察看學員們進行的阻絕牆跳水、翻越懶人梯、跨越步步高、翻越高牆、攀爬雲梯、攀越高空蕩木橋、扛圓木等訓練。看到學員們摸爬滾打一身泥水,迎着障礙一往無前,習主席十分高興。他專門指出,“一切辦學活動都要聚焦能打仗、打勝仗”。

誠然,相比地方高校,軍校生活多了嚴格的紀律約束、艱辛的摸爬滾打等等。然而,系統的教育、正規的訓練、艱苦的考驗、嚴格的磨練,帶來的是體格的錘鍊、意志的磨礪、本領的升級,還能收穫責任、堅忍、勇敢、合作等諸多精神上的成長,帶來“一輩子的財富”。

軍校生活的淬火歷練,讓來自五湖四海的學員擁有一抹共同的底色:穿上軍裝,從此日日夜夜與苦澀爲伴,年年月月與家國相系。年輕的軍人啊,聽到號角聲,看到鐵馬秋風、戰地黃花、樓船夜雪、邊關冷月,心就會怦怦直跳,血就會滾滾沸騰。這份心底的澎湃,來自於能被祖國需要、能爲人民奉獻的青春價值。

選擇了一份職業就選擇了一種生活,

贏得了一次機遇就贏得了一次挑戰,

融入了一個集體就融入了一段歷史。

偉大的時代,註定要讓青春的世界海闊天空。有一種特殊的青春記憶,只有軍校能給你。“縱有千古,橫有八荒,前途似海,來日方長”,梁啓超先生百年前對青年的寄語依然輝映。

我們今生有幸,生活在這樣一個深刻變革的時代。沒有人知道下一個戰場會在哪裏,呈現何狀。風起的時候,我們改變不了風,但我們可以提前調好帆。

來吧!未來肩上的擔子會很重!這裏的青春不迷茫!

相關文章